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回溯历史,美国博物馆的中国艺术收藏以古代传统的艺术种类如青铜器、瓷器、书画、家具等为主,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当代艺术观众的大幅增加,美国各地的大型博物馆都将中国当代艺术列入其展出计划中.从美国博物馆已经举办过的中国当代艺术展览的诸多实例来看,不少艺术家已经在异国的展场中开始集体亮相,不少作品被纳入博物馆的收藏序列中,成为当地公众了解中国艺术发展现状的一个直观来源.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艺术传播生态呈现的若干特征进行归纳,指出当代艺术理论应多关注艺术发展的当代现实,适应新时代的艺术发展需求。文章分析了当今社会存在普遍的艺术日常化现象,艺术正以更加多样的表现形式、跨门类综合艺术的样式深入人们的生活,这对艺术理论的发展提出了必然要求。接着探讨了草根原创作品的创作与传播引起大众的关注和热捧,以及许多亚文化形式已经渗透到主流文化领域的现象。针对上述艺术传播生态的几点特征,文章提出了艺术学理论研究可能的方向。其中包括:完善艺术传播系统,培养专业人才;鼓励原创精神,加强监督管理;发挥沟通优势,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3.
孙杨 《大观周刊》2011,(38):49-49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史,然后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学者高名潞先生的观点为例论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当代艺术的不足之处。最后总体归纳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处和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杨 《大观周刊》2011,(30):104-104
文章首先论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特征和发展史,然后以中国现当代艺术的重要学者高名潞先生的观点为例论述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接着分析了当代艺术的不足之处。最后总体归纳了当代艺术的艺术创作的灵魂之处和它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嘉 《新闻爱好者》2010,(8):146-147
说到当代艺术,人们就会想到北京的798,而对中国当代艺术早就开始关注的人还会想起上世纪90年代初的圆明园画家村。现在,许多城市都在建自己的艺术园区,这些对普通大众来说略带神秘的地方有些已经成为当地的旅游景点。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艺术作品的材料、创作方式和呈现结果变得越来越多元化。艺术创作的这种变化给博物馆的收藏、展览和教育等工作带来了新课题。当代艺术是为公众提供理解当下世界的一种途径,它反映着多元的当代文化景观,也可以成为博物馆品牌打造的一种策略。当然,由于当代艺术自身的特点,博物馆在收藏和展示当代艺术时也应理性地面对挑战,并规避风险。  相似文献   

7.
9月5日下午,上海苏河艺术的三层空间被各种各样的线条和色块填充起来。这个被命名为“线”的展览是中国抽象艺术的一次集合。在中国的当代艺术被符号化裹挟之后,抽象艺术以一种集体的姿态介入人们的视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简要论述网络艺术区的概念及其形成、发展过程。论述网络艺术区与传统艺术区的区别与优势,以及网络艺术区在当代艺术品传播、市场与流通的价值,并分析网络艺术区对当代艺术生活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意义。  相似文献   

9.
栗宪庭20多年来为当代艺术奔走呼号,鞠躬尽瘁。在西方艺术人眼里。他是中国当代艺术的教父;在中国当代艺术家眼里,他是艺术界无上的权威,是他们见过的最富于人格魅力的人。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中国,还是俄罗斯,当代艺术出版的发展都与各自国家的当代艺术发展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中俄艺术出版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对比,对各自的发展现状进行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与当代艺术状况--当代艺术模式转换的一种现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德胜 《现代传播》2004,3(2):13-17
大众传播环境中 ,当代艺术模式转换已是显著的事实 ,具体表现为艺术与大众日常生活的广泛对话、大众的艺术接受由“阅读 /思考”形式转向“直观视听 /感知”的身体形式、技术材料和手段在当代艺术中的作用明显强化、艺术的意识形态扩张力度愈益表面化等。同时 ,当代大众传播普遍参与大众日常生活、制约人的思想方式 ,又在当代审美文化层面制造了“传播假相”的弥漫 ,客观上导致了当代艺术选择的困难。对于大众传播环境中的当代艺术状况 ,当代审美文化理论研究需要从“展示性”、深度削平、艺术活动的流行性 /消费性与艺术批判性要求的矛盾、技术推动力四个方面加以深入关注和探究  相似文献   

12.
与即将开幕的上海双年展、广州三年展相比,长春年度艺术展看起来平平无奇,但它的策划者赵树林认为,这个第一次以半官方姿态出现的大型展览,实际上是当代艺术在内陆城市投下的第一枚“炸弹”  相似文献   

13.
上海美术馆主办的“2000上海双年展”,以温和的姿态承认了当代艺术的合法地位。而熙熙攘攘的展览,给予了这个姿态及时而亲密的回报。官方与当代艺术,一对二十多年来互相折磨的老冤家,在这一次亲密接触后突然间呈现出一种貌似情人的暧昧状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艺术来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成熟于90年代。在这段时间中,中国当代艺术以一种特殊的方式慢慢融入到了观众的日常生活中。纵看这些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发展,可以总结一些特征。本文通过阐述这些特征及一些当代艺术作品案例来探究中国当代艺术的新媒介的产生和众多特征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以来,当代艺术日渐成为大众媒体上的一个常规报道领域.但是当代艺术的含混以及当代艺术生态的复杂都使得这个领域充满争议性和不确定性.文章从这一报道领域的悖论性入手,分析了当代艺术报道与艺术界、社会公众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关系.当代艺术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报道领域,用普适的新闻价值和新闻规范去要求,将失去针对性并流于空洞说教,只有增强对这一领域悖论性的理解和探究,才能有的放矢,促使大众媒体的当代艺术报道以更加自省的意识去呈现当代艺术.  相似文献   

16.
郭泰民 《今传媒》2020,(2):132-133
本文是以新时代为背景来阐述现代科技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和科技与艺术之间的联系。在科技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在表现形式中产生了新的语言,从原来的思维中解放出来,以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创作出反映时代契机的艺术作品,通过作品把情感传达给观众。以装置艺术与具象雕塑为例,结合科学技术的方式所呈现出的新的艺术形式与新的视觉、新的面貌。  相似文献   

17.
"当代艺术"通常是指这个时代正在实践中的艺术风格,时间大概是从1960年代后期开始到现今21世纪的艺术。博物馆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规定性注定了它在面对当代艺术时不可能无动于衷。当代艺术反形式、反物性、反艺术的艺术表现,其制作材料、方式、形式,艺术家的创作目的等都给艺术博物馆的收藏工作带来困难。艺术博物馆收藏当代艺术的诸多考量中,艺术品的价值判断和艺术市场是其考虑的外部因素,展示问题和保管能力则属于博物馆内部因素。  相似文献   

18.
封帆 《档案管理》2015,(3):39-41
当代艺术的当下性、复合性和流动性等特征要求当代艺术档案收录与建设应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电子数据库开放、动态的结构一方面与当代艺术的形态一致,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档案收录者对现有文献主观性处置所产生的话语霸权,成为收录当代艺术档案的主要手段.本文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研究所“当代艺术数据库”的建设和应用为例,说明当代艺术的档案建设应以平均、客观、民主为原则,力求做到解构原有固化的知识结构,令艺术档案成为促进当代艺术研究的得力工具.  相似文献   

19.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当代艺术作品都汇集在这个舞台上。中国当代艺术自1978年至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与世界各国其他艺术作品同台展出时,呈现出了独特的多元的姿态。本文分别从民族的认同与世界的融合、深度的批判与细腻的关怀、再现的力量与表现的思索、科技的发展与艺术的呈现五个方面来分析第九届上海双年展中的部分作品,力图在对比的过程中,使更多的中国艺术家在仰视艺术的同时俯身创作,使中国当代艺术重新发电。  相似文献   

20.
超过200位艺术家,耗资1800万元,一场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的名为“改造历史”的当代艺术展,是一次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的汇集,也是一次艺术家们不愿落单的“大”聚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