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莲池会"是白族民间以观音信仰为主集众神祭拜为一体的中老年妇女组织,该组织以诵经和祭祀为主要活动形式,维系着白族村社的伦理道德生活、平衡着家庭和学校两大教育系统之间的道德张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正确看待并引导"莲池会"的信仰活动对社会主义新农村道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当今世界普遍存在一个共同性问题,精神明与物质化发展错位,精神明滞后于物质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情况造成的矛盾和危机成为人类进入21的严重障碍,人类明的道德规范迫切需要整合与重建,中国儒家化蕴世故着比较深厚的伦理道德遗产,在人类精神明建设方面可以做出自己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3.
伦理道德教育为国家教育的重点。伦理道德教育乃是陶铸国民伦理道德的基础,亦是培养国民民主法治修养的根基。台湾的伦理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向呈现为以下几点: 一、继续发扬国有的伦理道德; 二、结合家庭、学校、与社会推展伦理道德教育; 三、伦理道德教育目标宜着重明事理辨是非能力的培养; 四、加强培养学生民主法治的精神; 五、研究配合各科学实施伦理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4.
明代大理地区儒学发展推动了白族的华夏化进程,反映了边地的华夷一体。大理白族的华夏化主要通过自我向化与他者形塑两个方面得以实现。自我向化华夏化是白族的主动接受、认同儒家文化的结果,反映了白族内部的自觉。他者形塑华夏化主要在他者刻化下的华夏化,体现了白族外部上的影响。大理儒学发展及白族自我向化与他者形塑华夏化,反映了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构与融合。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化逐步在消亡,这是个让全世界都关注的问题,白族化面临危机,白族语言会不会消失?白族风俗习惯会不会在开放中消失?白族研究会不会得到重视?作作在白族地区生活了四年多的外国学,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伦理观的认识与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关于家庭关系及其伦理规范的观念,是儒家人伦思想和道德原则的主要内容。中国传统伦理学认为孝与悌--亲情,是处理家庭亲缘关系的道德规范;朋与友--友情、夫与妇--爱情,是处理社会关系的道德规范。它们是建设家庭、社会伦理道德的化资源。在挖掘这些资源的过程中,需要赋予它新的内涵。反思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在新形势下有必要进行一系列的道德教育,做到爱人以浓情、修已以正心。  相似文献   

7.
明与化都是奠基于、决定于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明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类不断进步的生动体现。化亦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方面,它表征在人类物质的和精神的产品中,体现着人的本质和人的发展;人创造着化,化也塑造着人。明与化的差异性是相对的,化与明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有着内在联系的范畴。明与化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不可低估的;在理论、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对明与化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不仅是一个正式制度创新的过程,也包含着化传统、意识形态、伦理道德等非正式制度的约束作用。中国传统家族意识和家庭伦理等非正式制度安排,对于农村生产队体制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变迁,对于降低家庭经营中的交易成本,对于激发劳动积极性,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深化我国农业制度的改革,需要进一步排除一些传统观念和意识形态的障碍,把化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与现代农业制度基本要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大理白族建筑具有显的民族特色,在中华民族建筑中享有盛誉,本从化角度阐述了白族建筑特色怎样植根于本土化沃土,广泛吸收外来化并经创新而形成,总结出白族建筑遵从自然,融入自然,与自然充分和谐以及体现了白族人民典雅,素净,细腻,宁静的审美意识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家庭伦理道德的理论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伦理实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加强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实践的同时探究其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彝区传统的纠纷解决机制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而为当地居民所接受,表面上,其权威性来源于德古、苏易个人的魅力和权威以及纠纷解决的过程和技术,但彝族家支共同体分享的伦理道德观、宗教信仰等社区价值以及共同的经济生活是其深层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12.
白族传统水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对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之建构起过重要的作用。从物象、制度行为、精神三个层面对白族传统水文化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可以为解决水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白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 ,至今已有约 4千年的农耕历史 ,因农业对水的过份倚重 ,水崇拜在白族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广。本文试就白族水崇拜与农耕文化的关系进行探讨 ,以求揭示传统精神和传统文化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有宗教便有宗教教育,研究宗教教育是全面认识传承民族文化的民族教育的关键。南诏后期废道立佛,大理国以佛治国一脉相承,“释儒”阶层的出现,标志着南诏大理国制度化教育的形成。其教育形式是以寺院为学校、僧侣为教师、佛儒经典为课本。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君权佛授来巩固王权、教化百姓、统一思想。佛教教育是形成大理白族特色文化的重要因素,同时对大理白族风俗习惯、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白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化较发达的一个民族,随着社会经济化 的发展,白族群众的政治、经济、教育等意识都有程度的提高,但法意识的状况仍不能令人满意。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今天,探讨白族群众的法意识,对推进依法治国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农村家庭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当代农村家庭文化存在着家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比例失调、拜金主义思想倾向加重、爱情婚姻家庭伦理关系出现异化、封建迷信活动抬头等问题,因此,应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机关的导向指引作用、利用大众传媒宣扬道德、法制、科学文化知识、组织农民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开展群众性家庭评比活动、树立典型模范作用等措施,加强农村家庭文化建设,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传统伦理博大精深。在确定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规范方面,中华文化更有其独特之处:重视家族利益、和谐精神,情感至上,尚义主义,以民为本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包含了很多让人受益无穷的道理和思想,必须科学地从中汲取道德智慧,并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18.
“以德治国”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 ,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 ,有深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德治是对法治的补充和对精神文明重要地位的重新认识与把握 ;同时 ,也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继承我国优良传统文化和加强“官德”建设的需要。在德治实践中正确处理好“德治”与“人治”、“法治”与“德治”、“治官”与“治民”的关系 ,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德治”在治国安邦中的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19.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文化认同呈现出开放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形成这一文化认同个性的白族教育具有以下特征:“开放、包容”的教育人文环境;“儒、释、道、‘土’”兼具的多元教育内容;“释儒”结合的交融教育形式;制度教育与习俗教育并存的教育形态。  相似文献   

20.
孙中山与陈独秀对新文化运动有不同的态度 ,这是源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不同。陈独秀要彻底否定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学艺术 ,甚至主张废汉字 ;孙中山则主张继承、改造传统文化 ,总体上对儒家思想、传统伦理道德和中国文化艺术持肯定的态度 ,并且十分尊孔 ,反对废汉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