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近十年来,电视记录片以其原汁原味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吸引了越来越多电视观众的注意。其实,电视纪录片来源于电影纪录片,而电影纪录片是与电影故事片相对立的。形象地说,纪录片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现场直播”。“纪录”一词documentary的词根就是档案纪录。  相似文献   

2.
试论电视纪录片纪实风格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是以摄像或摄影手段,对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事件等作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的审美享受的电视作品。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传统的电影纪录片纪实风格的基础上,当今正朝着透视时代主流与“热点”、贴近社会生活、注意“自然纪录”与选择“原生态材料”、注意跟踪追随拍摄与讲究情节展开等方面发展。 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前身是电影纪录片。现今四五十岁的人都不会忘记,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看电影,放映故事片之前常常会先放5—10分钟《新闻简报》、《祖国新貌》,其中大部分出自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可以这  相似文献   

3.
由电视电影所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报道,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决定投资5000万,在1999年内拍摄100部电视电影。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举措,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可是,对于什么是电视电影,乃至电视电影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意义,尚未见到深人探讨。本文意在通过对电视电影的界定,来探讨电影形式的多姿多彩及未来前景。人们一般认为,所谓电视电影,是指为电视而拍的电影。也就是英语的“MoViemadeforTV”。这个表述相当含糊。首先,怎么拍才算是电影(究竟是用摄影机拍摄呢,还是用摄像机拍摄),这一点是不明确的。其次,观众所看到的究竟是什么的问题(究竟是电影呢,还是…  相似文献   

4.
电视纪录片,顾名思义,就是用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来纪录生活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它相当于报纸、广播的通讯和特写,是电影纪录片的延续和发展。“纪录”是它的灵魂,“纪录”是它区别于其他电视节目的本质特征。最早的电影纪录片是《北方的纳努克》。这部1922年完成的电影纪录片,记  相似文献   

5.
电视纪录是电视这一大众传播媒介把握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方式,而电视纪录美学与电视技术美学、电视艺术美学三足鼎立,共同构成电视美学的理论大厦,但目前关于电视纪录美学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本文试图对电视纪录美学作一较为深入、系统的探索。上篇主要阐述电视纪录美学的性质、地位与电视纪录的“真实”问题,下篇主要阐述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品格境界和思维与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6.
若想弄清楚电视新闻片与电视纪录片之异同,首先得搞清楚什么是电视新闻片,什么是电视纪录片。电视新闻片是对新近发生事实的形象化的报道。电视纪录片是对其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生活或历史事件作长篇纪录报道  相似文献   

7.
有一个词汇学上的怪现象使我感到不解,不知道是不是有人能够给我说清楚:为什么区别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的东西被人们称为“规律”,而电视的特点却只配叫作“特征”呢?莫非这是由于电视承认电影的优先地位,是电视的一种谦让之举?也许还有其他一些同样含糊不清的原因,使得人们对“特征”这个不甚严谨的字眼表现出如此之厚爱? 尽管最初电视与电影有着诱人的相近之处,它还是相当迅速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在不涉及艺术品种和体裁的各个方面均取得了独立。无论是现场直播、实况报道还是吸收观众参加演出活动,都是在电影里未曾见过的形式。非艺术性电视(系指电视影片、  相似文献   

8.
电视和电影一样,其本身包含着两个不同的活动领域。一方面,它是大众传播媒介之一,和报刊、广播、纪录电影一道排在同一个行列中。另一方面,电视又包含着一个艺术品种,就像戏剧、艺术电影、音乐、雕塑、绘画、文学都是艺术园地里的不同品种一样。  相似文献   

9.
由河北电视台国际部编导高虹执导的电视系列片《大梦先觉》最近由河北台播出了,这是电视参与学术的一次有益尝试。 用电视的形式探索一个社会规律,解剖一种社会形态。应该说是政论性电视纪录片的任务。自从列宁提出“形象化政论”的观点,为新闻纪录电影定义后,新闻纪录电影及后来兴起的电视政论片就一直担负着用画面加解说去品评时代风云的任务。在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电视意识?侯军最早的电视意识其实还是来自电影,但却不是大众流行影片,而是先锋电影和其他一些艺术影片,还有最重要的来源:纪录片。电影电视都是一种依赖于机械原理、表现上诉诸声光的记录媒介。由于电视媒介在即时性、共时性上远远超过了电影,电视又以其无所...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视的普及,观众对电视画面的真实性和表现真实性的拍摄技巧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电视拍摄的众多手法中,长镜头愈来愈显示出它独特的表现力和不可比拟的魅力。 那么何谓长镜头呢?长镜头即用一个比较长的镜头进行“多构图”,运用推、拉、摇、移等方法,多层次,多景置地连续地对一个场景、一个事件(在电影中称为一场戏)进行拍摄,而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镜头段落。 今天的电视沿用了电影的语言,而长镜头也被普遍地运用在电视新闻和纪录片作品中,并且愈来愈发挥出它的明显效用。 鉴于长镜头在电视新闻和纪录作品中被广泛地采用,而且倍受电视观众的赞赏,有必要从理论上探讨一下长镜头在电视新闻纪录作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末,出现了电影,这是人类文明进程中非常重要的事件。正像电报、电话的发明那样,地域的空间距离缩短了,而电影,则能"把时间留住"。 一百多年来,电影(后来又有了电视)成为一项浩大的娱乐业,这也是它的发明人所不曾预料到的。大多的观众,对电影、电视的记录功能,和这种记录的重要价值缺乏了解,连电影电视行业内的人士,也缺乏重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历史的悲哀。只要一提起电影和电视,观众们想到的只是故事片和电视剧。或者是那些娱乐性较强的栏目。这样一来,电影、电视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功能,逐渐被人们遗忘了。 由中央电…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电视的声音信息存在一定的"简化""不宜听"及"指代"现象,这导致了电视的双符号传播不能随意剥离,否则其单一符号影响力会小于理论数值。这一现象是由电视功能中与生俱来的声画互补特性所决定的。这一结论从理论上否定了"听电视"的可行性,也否定了电视节目能随意用于广播,对今后的广播与电视业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不承认电影是艺术,鲁道夫·爱因海姆曾经指出这种情形说:“现在还有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坚决否认电影有可能成为艺术。他们硬是这样说的:‘电影不可能成为艺术,因为它只是机械地再现现实。’①当前,电视也正经历着同样的命运,相当多的人认为“电视不是艺术”。但是,电视较之电影更复杂些,这是因为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功能和属性带有多重特点,因之,就给研究者带  相似文献   

15.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6.
电视语言是由电视画面和有声语言两大部分组成的。众所周知,有声语言在电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电视是视觉媒体,画面是电视的主体和基础,是受众接收信息的主渠道。英国电影艺术家纳斯特.林格伦曾在《论电影艺术》一书中充分肯定了视觉在人们接收信息中的重要。他说:“对于极大部分的群众来说,印象最深刻和最持久的东西还是电视中的视觉部分,而且那些最有效果的影片都是一些先满足眼睛,其次才顾到耳朵的影片。”他这里虽讲的是电影.但也适用于电视。电视画面的主题思想及作者意图的揭示,离不开有声语言的帮助。  相似文献   

17.
本期的首篇文章是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聂大江撰写的《谈谈广播电影电视的立法工作》。立法工作是广播电影电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较为薄弱、亟待加强的一个环节。广播电影电视的立法问题,也是一门学问,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聂文对广播电影电视系统的立法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对广播电影电视法学研究也很有启发,值得读者,特别是广播影视系统的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立法、执法和法学研究人员认真研读。  相似文献   

18.
电视纪录美学的本质属性与特征集中体现在电视纪录片上。本文上篇已就电视纪录美学的一般特征作了某些阐述,本文下篇将着眼于电视纪录片,从电视纪录片的创制与传播中,就其社会功能,品格与境界,思维与表达方式作进一步的探索。四、电视纪录片的社会功能电视纪录片,如同其它电视产品一样,它的“美”绝非一种不带任何功利色彩的“超然”的美,而是与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19.
刘宏在《新闻战线》第4期上对电视能否作深度报道进行了探讨。尽管刘文强调,所谓能不能搞,“是指在现实中有多大可能性,并非从学术上说的”,但我还是以为,刘文实际上已经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能!谓予不信,刘文中所举的《社会瞭望》节目的出台,即是明证。因此,刘文所探讨的,其实是电视宜不宜搞深度报道的问题,归结起来,也就是两点:一是电视的深度报道能否达到不逊于报纸的深度报道的预期效果;二是在怎样的人力、物力、财力基础上,电视的深度报道才能站得住脚。对于第一点,即能否达到预期效果的问题,我以为刘文过份强调了报纸在深度报道方面的优势以及电视的劣势,恰恰忽略了它的另一方面,即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并不把提供娱乐作为它的唯一功能。  相似文献   

20.
《视听界》1997,(1)
无论是电影还是电视,都必须把画面成像到荧屏或屏幕上观众才能看到。没有荧屏的电视似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华盛顿大学的科研人员开发出一种简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