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网络文学的作者(写手)类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文学的作者又称网络写手,分参与型,文人型,表演型等三种类型。他们的身份,爱好各有不同,反映在所创作的作品上也各有侧生。参与型写手年纪较轻,从事的职业一般与文学无关,作品数量多,但题材较单一。此类写手是网络文学作者的主体。文人型写手年龄偏大,有较好的文学功底,有的甚至还是传统文学界的高手,他们的作品网络性不强,此类作者数量较少。表演型写手较关注时尚话题,注重自我展示,网络写作是他们自我展示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张欢 《现代语文》2010,(5):102-103
目前"80后"已成为网络小说的创作主体。而网络小说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现象,其创作主体、现状以及作品特色是值得我们探讨研究的。本文探讨了"80后"网络小说的发展现状、写手特征以及其创作特征,对"80后"网络小说作了一个发展流程的梳理。  相似文献   

3.
借助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网络写手将网络文学创作变成了意义符号的组装和组合.与传统作家相比,网络写手涵盖了各个社会层面,写手在理论上认同了生活的无限可能性,环境描写出现了时空重组,人物形象出现了人兽糅杂,玄幻小说中的情节和魔法,许多都来自于虚幻的网络游戏.网络小说的符号组合化创作,是创作客体虚拟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4.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的心理缺失与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开放、自由、平等、包融的网络空间缔造的网络文学,鲜明凸现了当今一代网络写手的多重心理需要及隐藏其中的心理缺失,表现为:本我展现的需要与自我的迷失;归属与爱的需要与精神的失落;自我实现的需要和习得无助的强化。所以,网络创作主体只有保持心灵的自律,坚持精神的追求,让创作体现出“写作治疗”的功能,才能让自我走出心理阴影,治疗和整合自我的心理缺失,塑造健康统舍的人格,从而也提升网络文学的健康品位。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同时充当了读者、作者和文化调停者的三重身份.近年来,随着翻译的文化转向,译者主体性逐渐受到我国语言学家和翻译家的重视.同时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都是有条件的,不能过分强调译者的主体性,避免走向“译者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6.
按照符号学理论,伴随文本可分为两种基本形态:一种是显性伴随文本,它与文本同时产生,依附于网络小说正文本的周边,对正文本起到包装、说明的作用;另一种是文本被接收解释时,加入进来的解释性伴随文本,存在于广阔的网络空间,具有阐释、评价正文本的功能,按照它在网络小说研究中的具体功能划分,又可分为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类型。网络小说伴随文本成分庞杂,包含许多可资利用研究文本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作者和网络小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相对于传统的纸媒伴随文本,网络小说的伴随文本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即沟通作者和读者。  相似文献   

7.
网络写作的出现和发展对传统写作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消解着传统写作的精神主体。本文通过分析后现代解构主义的社会哲学思潮对网络写手的影响,写作主体以及写作精神的变迁,网络写作的商业化等要素来阐述网络写作对传统写作精神主体的消解。  相似文献   

8.
认为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在网络空间的有序参政,是引领网络空间健康政治风气的有生力量。从网络公民意识和网络理性精神两个层面,对某大学在校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评价当前研究生在网络参政中的主体素质状况,并据此提出建议:高校应从教育培养和校园政治生活两方面入手,改进和强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9.
作为文学创作的崭新形式,网络载体打破了传统写作秩序,使主体表现出与传统写作大相径庭的特征.动机的单纯化,水平的参差化,创作的自由化和抒写的个人化,这些长期被忽视或压抑的因素,在网络写作中重新得到肯定和张扬.网络写作前途无量,但它所隐含的诸多弊端也给写手们带来了新的难题和挑战.文章从实际出发,以传统写作为参照,对网络写手的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把握,希望以理性的方式促进网络写作主体的自省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语言作为在网络环境下书面的口语,是一种社会方言。根据这一语言变体的特点,可以揭示构建出网络交际主体的身份特征。以身份和语言之间存在的辩证建构关系为理论依据,探讨了网络语境下交际主体的身份及其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玄幻、穿越和盗墓等网络小说新类型最令人瞩目的特征是时空的想象,而这种想象既是基于现代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观念革新,也与传统神魔小说有着思维"原型"上的关联,还体现了写手们摆脱现实束缚的渴望。这种写作刺激着新世纪文学想象力的再生与发展。同时,这种想象背后所潜藏的对于现实的映射、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等也是引人深思的,但背对现实是这些类型化小说亟待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生态学视野下,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非生态性,主要表现为文学进化论观念造成的先锋性文学发展的道路越走越窄、文学的遗忘性以及当代文学的危机问题。这种文学的非生态性视野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网络小说的判断。在生态学视野下,网络小说表现为一种灌木丛式的发展方式,即一种注重文学群落式的整体发展、线性和空间性发展并存的、有赖于网络文学系统本身的自我调节的文学发展方式。网络小说的灌木丛式发展有赖于网络文化生境的形成。因而,从生态学视野出发研究网络小说,也许能更好地走进网络小说,发现它的生态性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13.
海勒笔下的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海勒的小说从男性视角出发,遮蔽了女性的情感世界、自我主体;把女性塑造成低于男性的“第二性”、“他者”、“另类”,要么是自然“性”征的符号,要么是欲望的化身,要么是死亡的象征,处于边缘和弱势地位。女性作为一种意象,指代肮脏的、可怕的、疯狂的异己力量,它与荒诞的社会合谋,共同构成对男性安全感的威胁。海勒通过对女性角色的设置,进一步强化小说主题,但是文本叙述方式呈现出的贬损、消极、厌恶的基调隐含了其鲜明的男性主义立场和性别歧视倾向。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网络小说开始向影视行业辐射,对传统文学乃至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受到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表现出网络文学强大的开拓力和生命力。网络小说具有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海量作品、满足需求,贴近现实、更接地气等显著特征;网络小说比纸质小说能更自由地表达和宣泄个体的思想感情。如何规范网络小说这匹为文学界和影视界所瞩目的黑马,逐步建立符合文学本质、具有网络特点的网络小说改编体系,已成为文学界和影视界一件非常急迫和紧要的事情。  相似文献   

15.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6.
邱华栋的都市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富有现代都市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系列形象把都市女性普遍化为“新美人”内涵的文化符号。作家在这些小说中用单一的情节、男性的话语为都市女性塑像,即使这些系列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嫌疑,又缺失了作家应有的深度思考和对个体的尊重。本文将对其小说的情节设置、叙述方式、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以探求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池莉是当代文坛上不断追求艺术个性、颇具影响力的作家。尤其是她的亲子小说,以骨肉亲情为载体,以伦理意识为骨,以爱为底色,以爱的能力和方式为突破点,通过对家庭基本关系的细致描述和深刻分析,将爱的激情经验性地爆发在"母爱"与"母爱神话"的主题中,开创并成就了她的母性化的书写方式,一定程度上丰富和深化了当代小说的理论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影响,从积极方面说,信息的数字化改变了文学的存在方式与活动方式;键盘敲击代替执笔书写改变了创作主体的思维模式;网络世界拓展了文学题材的表现范围;文本表达的丰富多样打破了文学类型之问的界限;网络的开放性有利于促进文学的创作与交流。从消极方面讲,浅俗化写作削平了文字的意义深度;具象化写作堵塞了文学的想象空间;传播空间的拓展一定程度上挤占了纸墨文学的出版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小说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大大拓宽了文化空间的开放性,网络小说发表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必然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都产生十分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结合文艺伦理学说的相关观点,分析网络小说所蕴涵的道德因素,着重探讨网络小说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及对策。  相似文献   

20.
她从昆仑山走来,将自己对大自然高度的仰慕与人生的崇敬传达给读者,成为具有独特生命意识的作家,她的“昆仑系列”小说震撼文坛。她用冰天雪地里的温情告诉我们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崇高。在这个充满浮躁与欺诈的社会里她让我们回归到人最原始的状态“善”,人和人之间还可以如此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