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与恨之间     
茹苦含辛,朝夕教训,望子成材。大凡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希望他们成为有用的人材,但家庭教育的方式却值得研究。先说爱吧。最近看到了不少父母溺爱孩子的材料。据说因为计划生育使每对夫妇最多只能生两个孩子,使得不少父母“无限宠爱在一身”,不少家庭中孩子成了中心人物,“孩子象太阳,父母、爷爷、奶奶象卫星,围着太阳转不停”。有的孩  相似文献   

2.
家长是指在家庭中负责教育孩子的父母和家庭中其他教育孩子的长辈。究竟该怎样教育孩子呢?有人认为,父母最了解自己的孩子,其实未必,如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小了,什么事都舍不得让他做,望子成龙的家长又常常把幼儿看大了,要求他像小学生那样读书、写字、不准游戏,将玩斥为“没出息”。这样对孩子不是教育他,而是惯坏他,对孩子只有坏处,没有好处。  相似文献   

3.
尚秀云 《班主任》2015,(2):66-67
家长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天性,每位家长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但并不是只要爱就能使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对孩子的爱要有理智,要讲科学,而有些爱却是盲目的。正是这些盲目的溺爱造成了一个个人生悲剧。【案情重现】我曾审理过这样一个案子:张明(化名),16岁,某中学初中三年级学生。他的父母都是科技公  相似文献   

4.
爱,对孩子来说,是身心健康的源泉,它给孩子以安全、快乐,是孩子成长所不可缺少的。但是,从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家庭或托儿所给予孩子的爱还存在一些问题。做父母的对自己的孩子很难做到理智与公允。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难以按照规定来衡量和计算。我们把无原则的、过分的宠爱孩子称为“溺爱”。“溺爱”的“溺”与“溺水”的“溺”相同,也就是说,爱与水一样,是生命不可少的,但如果爱得不当,泛滥成灾,就会发生危险,危及生命。目前在家庭中有两种倾向,应该引起注意。一是过分的亲呢。肌肤之亲是小龄婴儿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爱和教育爱,但对父母来说,有两种不可取的、势必遭到失败的爱,这就是溺爱和粗暴的爱。首先谈谈父母爱中的溺爱。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情感。他们把一切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爱得不当,爱得过分。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每一言行击掌欢呼,笑逐颜开,但却从不考虑这是什么言行,会得到什么结果。常见有的父母在爷爷奶奶在场的情况下问孩子:“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给谁吃?”孩子答道:“给我吃。”对此有的父母并不介意,甚至还认为孩子“聪明”。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  相似文献   

6.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视为掌上明珠,得到了父母及长辈们所有的爱,在这些爱中溺爱和小爱成为最主要和最多的爱,而更应给予的大爱却少之又少。“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与其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倒不如说他们是不幸的。  相似文献   

7.
现在绝大多数家庭都只有一个独苗苗,为此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小皇帝”、“小公主”骄纵日盛,脾气越来越大,隔三差五地要这要那,父母总是一味地迁就。日久天长,养成了孩子诸多的陋习。做家长的非常苦恼,却无可奈何。 天下哪有父母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如果这种爱变成溺爱,则于孩子、家庭、社会都有害。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以为在更多的场合下应适当地对孩子说:“不行!” 孩子不吃饭,要说:“不行!你不吃,大人把  相似文献   

8.
学校教育应该向家庭教育延伸,教师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的教师,也应该是帮助家长教育好孩子的辅导员。本人结合教书育人多年的实践工作,总结出家庭教育的“五要五不要”,希望对广大家长有所帮助。一、要给予孩子真爱,不要溺爱在所有的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是自然的,也是最为牢固的。爱护孩子是普天下父母之心,关键是如何真正地去爱。有相当一部分家长视孩子为“宝贝”,含在嘴里怕融化,捧在手里怕摔坏,百依百顺,忽视正规教育,或不让孩子受艰苦磨炼,禁锢在家庭“安乐窝”中奉行“捧教育”和“哄教育”。久而久之,这些孩子的观念封闭,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9.
把握你的爱     
“爱”是家庭教育中的永恒主题,正如英国教育学家马尔滋所说:“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成为健壮、快乐、适应生活的成年人,并不是因为有人教他去爱,而是因为他体验到爱。”如今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亲就会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的相互制约,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的性格。那独生子女家长应如何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呢?  相似文献   

10.
亲:负20厘米。师生之间的距离里,必定以教师纯粹的人爱为前期,以深沉的爱的睿智为内涵。所以,溺爱不是爱,偏爱不是爱,单一的“对他好”也不是爱。师生之间的距离,是负20厘米,是让学生的生命厚度完全沉入自己的职业与良心世界的深度,是爱孩子的当下更爱孩子未来,超越一般父母的、更贴近孩子生命发展需求的、更隐秘的付出,是让孩子觉得与老师的距离比父母更近的那种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11.
常言道:“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都说明了父母的素质与孩子的素质紧密相关,提高父母素质是实施家庭素质教育的基础。现代作家老舍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他爱花草、爱整洁和讲礼貌、守纪律等好习惯,都是从母亲那里学到的;他热情、好客,真挚、诚恳,不屈不挠的性格。也是母亲传给他的。老舍在纪念母亲的时候,深情地写道:  相似文献   

12.
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美国对2000个成年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三分之二的人认为美国当今的青年是粗鲁的、无责任心的、野蛮的和被宠坏了的;二分之一以上的人认为上述评价不仅适用于青少年,还适用于5~12岁的儿童。而过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给人的印象是十分可爱的。许多参加调查的人都认为这种问题的关键是父母教育不当。许多心理学教授和家庭问题专家认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当,表现在“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原则导致了种种对孩子的溺爱。他  相似文献   

13.
家长都知道溺爱孩子有害,却分不清什么是溺爱,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么,溺爱孩子到底有哪些典型表现呢?1.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高人一等,处处享受特殊待遇,好的食物供他享用,生日、节日必有礼物,久而久之必然使他变得自私,不会关心他人。  相似文献   

14.
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拍的礼物,爱而不“溺”,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教子有方,是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本文主人公父母教子名言  相似文献   

15.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的事。”天下做父母的,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我队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爱法。 一种是溺爱,这种“爱”往往有两个极端。要么对孩子放任自流、百依百顺,不论什么事情都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恨不得孩子要月亮就不敢摘星星给他;要么对孩子有理三扁担,无理扁担三,对孩子的行为从不作具体分析,只是一味的严历指责甚至打骂,导致孩子不敢和父母谈真实话。长此以往,孩子将无法管教。这种“爱”完全失去了理智,很不可取,它最终只能害了孩子而使家长后悔莫及。  相似文献   

16.
我们采用量表法对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考察工读学校学生和普通中学学生的父母的养育方式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工读学生的问题心理和问题行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环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说是立体化的“三维教材”。孩子成长需要哪些环境?父母又该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环境呢?人际环境——民主、平等、和睦、欢快、恬静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不要娇宠溺爱,也不要冷落他。  相似文献   

18.
务本 《幼儿教育》2000,(2):39-39
许多父母常用“不”来回答孩子提出的要求,这是爱孩子、对孩子负责的表现。常用“不”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伤害孩子,对孩子不常用“不”也并不意味着溺爱孩子。问题的  相似文献   

19.
马俊妹 《教师》2010,(36):123-123
现在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不少父母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到孩子身上,溺爱、矫惯孩子,事事为其包办。有的教师也把幼儿视为柔弱的个体,尽自己所能为孩子做各种事情,解决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20.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马克思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大阳。”可是,不少父母的心,往往只能是“爱的大阳”,却成不了“仁慈的法官”,使神圣的感情变成了溺爱。由于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过分依赖,本来只要稍微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做到的事,也不愿做。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没有起码的劳动习惯。依赖已成为一代儿童的致命弱点。溺爱的反面是对孩子施行专制教育。专制型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的古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