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戴晓丽 《语文天地》2013,(12):77-78
本文所说的听课是指听随堂课,而非调研观摩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听随堂课算是一种最“草根”的教研活动。有了教师和学生,课堂可以随时展开,听课可以随时进行。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随堂听课,还是外出听课,常有一种从头到尾热热闹闹而学生并没有潜心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的感觉。偶发其想,如果哪位教师敢于安排十分钟默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查,边读边思,边读边画,让学生去读书、去体会、去揣摩,真正做到“是与作者心灵的对话”,那该多棒呀。可真正这样做又会被同行斥之为“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没有改革气息,故而教师就因噎废食,将默读———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给封杀了。我们备课钻研教材,主要靠反复默读,一边细细读书,一边咀嚼品味,时而俯读,时而仰思,时而在字里行间圈圈划划,批批注注…  相似文献   

3.
听课,特别是听阅读课,是我的“家常便饭”,也是笔者深入教学实践、汲取教育营养、发现教育现象,进而探索教育规律的“必修课”。在我看来,听课是学习,听课是借鉴,听课是欣赏,听课也是一种精神享受。一、听课之时的感受近两年来,听了一些“观摩课”和“比赛课”,感受颇深。有的课令我兴奋,有的课给我启示,也有的课让我忧心忡忡……一位特级教师导读《有一个小山村》一课,其法之巧,令人叹服。教师先让学生通读三遍课文,并要求学生在自读过程中圈出生字、新词。而当有的学生找出新词提问时,教师却劝他先读书,联系上下文解读关键词语的意思。解…  相似文献   

4.
小学低年级“听课”中的“看课”□甘谷县城关区南关小学宋生无论是公开课、观摩课、实验课或其它教学课,凡参加者,在“听课”的同时,还应兼顾“看课”。听课是了解某个教师在教学上的一项重要手段。听课者应在听完课后归纳、总结别人在教学上的一技之长为我所用。这能...  相似文献   

5.
这节观摩课的人气特别的旺,教室的后面黑压压地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执教者是数学教研组长、省级教坛新星,内容是六年级下学期“认识圆锥”一课。让我始料不及的是,就是这节观摩课,让我们讨论了两年。同时也争论了两年。参与这次讨论的不仅仅有执教者、听课的教师,甚至还有部分学生。  相似文献   

6.
某一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中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情况,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请一所著名重点中学安排了一堂物理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也显得很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气氛热烈;训练也有针对性,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专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第二天当接待者请他们谈…  相似文献   

7.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专门听了一堂高中物理公开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教法灵活,重点突出,教学双方配合默契,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声,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口答出乎我们的意料:“这节课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这节课还上它干什么?”原来,这些教育家们认为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也就…  相似文献   

8.
没有问题才是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访问,希望听一节有中国特色的公开课。负责接待的上海教育科学院安排一所著名重点高中为他们开了一堂高一物理课。任课教师是一名有影响的特级教师。课堂上,教学双方很活跃,教师问问题,学生答问题,气氛热烈,教师布置的作业和思考题学生都完成得很好。教师教学方法灵活,重点突出,训练也有针对性,时间安排很恰当。当老师说“这节课就上到这里”的时候,下课铃声正好响起来,听课的中国教师不禁鼓起了掌。但奇怪的是,几位美国教育学家却一点表情也没有。这是为什么呢?他们的回答出乎我们的意料。他们反问:教师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有幸观看了孟学梅老师关于“寓体育教学于游戏之中”的一节观摩课,我认为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很有特色。其特色主要表现在:   1选用了多种小游戏代替枯燥乏味的徒手操、模仿操、调队等活动,这样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使学生机能活动从相对的较低水平逐步发展到较高水平。   2采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把学生平时喜欢的活动安排在教学中。如:跳绳是低年级学生喜爱的一项活动,教师安排了一些绳的小游戏“踩蛇尾”、“揪尾巴”、“过独木桥”等使学生的练习兴趣更高涨,课堂出现了生动活泼的气氛,这样更进一步激…  相似文献   

10.
在音乐研讨会做课的过程中,几位教师在互相评课中说到教师的教态都能够做到自然,有亲和力,突然有一位老师告诉我:“其实这是因为做课,如果在平时上课,我可不能天天面带微笑来上课,课堂会收不住的。”话音未落其他教师们纷纷表示有同感。我不禁思索,我们听到的一些省级、国家级公开课老师都是这样富有感染力和有激情的上课,也不见有学生捣乱,老师们马上反驳我说那是因为有听课的老师在,学生不敢,做课老师也就不用花费力气组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1.
俞新龙 《数学教学》2011,(2):9-11,35
1.问题呈现 在最近的一次听课活动中,听了一节高三的椭圆复习课,该教师整节课安排得非常紧凑,先是回顾基础知识,然后是讲解几道十分典型的例题,这几道例题难度适中,解法典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但在听课过程中,我也注意到,老师讲得再精彩也没有学生“喝彩”.由于学生疲于听课,他们如果稍不集中精神就跟不上老师的节奏,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培训,市里组织了几节观摩课,其中有一节是三年级的体育课。课的结构很清晰:课前热身操---教学主题---练习巩固---游戏---课堂总结……进行得有条不紊,组织安排可谓天衣无缝。学生也像一架架上了发条的小机器,在老师的指挥下不停地运动着自己的身体。课快要结束的时候,坐在操场边听课的几位老师小声议论:“这节课真好!我们那儿三年级的学生没有这么训练有素!”“这毕竟是节示范课嘛,课前花的工夫肯定不会少!”“课上得是很好,可惜有一处失败。你们注意到没有:课前的热身操,后面的那个集体舞,包括最后的游戏都不是很整齐。”“对,对,对!…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初中第三次会议于2008年11月13日~15日在辽宁沈阳(抚顺)召开.会议期间,课题组安排了三节观摩课.作为课题组成员,笔者参加了这三节课的听课和课后的研讨活动.其中大连市第九中学某老师的一节概念课“变量与函数”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带给大家不少启迪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03年金秋时节,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在美丽的太湖之滨无锡组织召开了“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与‘阅读教学’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为大家上了观摩课,他那精湛的教学技艺、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风趣而幽默的谈吐,都给现场听课的老师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上课的学生则在支老师那慈父般的浓情激励与百般呵护下如沐春风、情绪高涨,连续上了两个小时的课,仍不知疲倦,而且还学得津津有味。支老师在课的前半部分主要是领着学生研读课文、感受理解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后半部分安排了一个模拟“实话实说”的活动。支老师自任“节目主持人”,又从学生中聘请了几位“嘉宾”,与其余的学生,也就是“现场观众”、“电视机前的观众”就环保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这个活动,有的击掌叫好,有的则提出了质疑,于是引发了听课专家与老师的热烈讨论。这里选发了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著名阅读学研究专家韩雪屏教授与无锡市滨湖区教研中心副主任王中敏等老师对支玉恒先生这节研讨课的看法。韩教授对这节课的前半部分给予了高度评价,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所规定的目标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可能是由于分工的不同吧,韩教授的文章理论色彩浓一些,而王中敏等一线老师则更注重这节研讨课的操作性。限于篇幅,这节观摩课的详细案例没能刊出,只是登了一个简述;还有一些参与讨论的文章也没能刊出.特请朋友们谅解。  相似文献   

15.
“做课”,是进行观摩教学的一种流行的术语。对这种说法与做法,我总是很反感。我认为,“课”是讲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为了使教师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可以组织互相听课,观摩教学。但我觉得最好的办法是随堂听课。教师平时教学,不是都要充分备课么?如果有人要听课,请听好了,完全不必要因有人听课而事先“做课”。有些观摩课,由于是事先“做”出来的,因此,极不真实。有时,听课人看到学生回答问题对答如流,仿佛这一班学生个个是“神童”。相比之下,自己平时教的学生则个个成了“低能儿”。教师讲课,一会儿象演员在“独白”;一会儿如魔术师在表演,  相似文献   

16.
笔者听了一些观摩课,发现一些教师对教材、教法、学情全都烂熟于心,上起课来神采飞扬、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学生也配合默契:熟练、有序地表演,对号人座你一言我一语地“争论”(讨论第)道题的学生,绝不敢看第2道题),异口同声地答出标准答案。精彩时,教师手舞之、足蹈之;紧要时,教室鸦雀无声;下课铃声敲响时,作业刚好布置完毕。这种课好吗?其实这是让个别领导欣赏的课,这是让听课老师观摩的表演课。没有多余的话,不真实;没有停顿的时空,无实效;没有认知的冲突,浪费时间。什么样的课是好课?笔者认为,能促  相似文献   

17.
虞森老师“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这堂课设计精巧、历史逻辑比较缜密、课堂演绎深入浅出,加上教师的课堂语言幽默、有一定的感染力,所以在场的学生与听课老师都被深深地吸引了。从讨论、设计、磨课到临场听课,我认为,虞森老师努力了,但也获得了。听课者说虞森老师“汉代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这堂课效果不错。对此,  相似文献   

18.
最近,有幸参加了县教研室在县实验小学举办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虽然季节寒冷,但前来听课的教师毫无寒意,因为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研究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我也的确从观摩课上学到了点课堂教学改革的“真经”,但这“真经”却是由一名学生的一句话中悟出的。事情是这样的,执教老师讲授的是《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教师正让学生思考、分析伽利略由亚里斯多德的话得出什么结论,学生们正在谈相关的句子。教师并没说有让学生提出异议,谁知,教师刚把任务布置下去,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俺讨论讨论行吗?”当时,…  相似文献   

19.
1980年5月上旬,我们和在河南开封参加历史教学法科学讨论会的同行一道,经开封市教育局教研室安排,听了开封市一中傅洪老师的一节历史课.傅洪同志是1979年9月才成为中学历史教师的.他的课得到了听课同志的肯定.这节观摩课的题目是《明末农民战争》.听课以后,很受启发,深感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现仅就我们感觉到的谈一些想法.一、关于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少的矛盾问题.内容多,时间少,这是目前历史课老师共同感觉到的一个难题.《明末农民战争》这节课的教者在探讨这个问题上已经迈出了一步.这节教材见初  相似文献   

20.
鉴于教师进修学校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我们须经常深入小学听课,及时了解当前小学教育及各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有针对性地调整培养小学教师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方案等。显然,这种听课,既不同于“教研”意义下的“典型课”、“观摩课”,也不同于“评选”意义下的听课。可最近,我对这种听课失去了兴趣,因为这种听课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究其原因,是某些小学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听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