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俞红军 《视听界》2002,(6):37-37
当前,地方台电视新闻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是同期声普遍偏长。由于一些记者在采访前没有充分酝酿,精心策划,毫无思想准备,采访时,又缺乏应变能力,出现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话筒乱伸的现象:一会儿请你说几句,一会儿让他讲几句,漫无边际,不着主题。有些采访对象对着话筒说了一大通,自己也不知道讲的什么。同期声偏长既浪费了前  相似文献   

2.
说来汗颜,自己刚刚跻身于体育新闻记者行列,勉强算得上是一员新兵,对我而言,七运会只是继首届东亚运动会之后亲历的第二个大型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不过,话说回来,回首七运会北京赛区这短短20天的采访生活,倒也确实有些体会,索性一咕脑儿倒将出来,想来也未必没听众。  相似文献   

3.
来上海时.父母在我十分沉重的行李中又多添上了几瓶黄河的水。想法很简单.就是以防水土不服。然而自己也没喝到,全被上海的同学要去尝尝鲜了。我这人适应力倒也蛮好的.从来到哪也没有水土不服过.唯一有些不服的是世人对河南人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1959年冬,我约好到北京某一个大机床厂采访,想不到在厂长办公室外坐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冷板凳,然后才得到接待.可是,采访才几十分钟,对方就说,工作忙,走了. 碰上这样的冷遇,谁不生闷气?我觉得,人家太不重视自己了,真想发火.可是,我又想到,这也是一次采访实践,一次体验,也不是没有收获啊,自己的任务是采访,不能受点挫折就要气.于是,我又耐着性子到这个厂的食堂采访炊具机械化  相似文献   

5.
有些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采访,总能很快抓到一批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他们经常是手里有写的,脚下有采的,工作十分自如泰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记者,我深入实践,勤奋努力,但在一个时期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才发现这和自己宏观意识弱有着极大的关系。那是1983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不久,我在乌鲁木齐县采访。在县上辛辛苦苦跑了好几天,采访了好几个公社和村庄,可是最后竟没有抓住一个  相似文献   

6.
<正>整理者言:王升,198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的一个农村家庭。2005年中专毕业后,一个人来到上海,做过修理厂的学徒工、保险销售、公司合伙人,现在一家汽车4S店做汽车销售。我与他相识多年,但期间长久没有联系。得知要采访他,就约我去一家川菜馆边吃边聊。见面寒暄后,他便开始说起了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7.
新闻采访是整个报道工作的起点,是全部新闻活动的基础。采访过程中,许多记者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采访对象面对着你,或不愿意说,或想说而不知道说什么。有些时候,采访者对采访的行业或对象不熟悉,不知何处入手,也是最终导致新闻采访无法完成或完成不够理想的原因。如何让采访对象积极主动、入身入心地接受采访,使采访活动达到预期甚至超预期的效果,笔者结合自己的基层采访经历,觉得可以从做足采访前准备、  相似文献   

8.
谌贻照 《中国记者》2022,(11):72-73
<正>每一位记者,都有很多次让自己一生难忘的采访经历。而荣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柳州融水突围记》的整个采访经历,是让我最难忘的一次。这次采访,不仅是对我这名老记者所具“四力”的全面考验,也是自己作为党报一线记者,在全媒体时代实现从传统媒体人向全媒体报道者成功转型的实战历练。  相似文献   

9.
2006年德国世界杯,注定是我12年体育记者生涯中一次肩负读者重托的、全新的采访之旅。首先,这是我经历过的大大小小无数次采访中第一次没有中国选手参赛;其次,世界杯分散在德国12个城市,我将第一次频繁地在火车站、飞机场和比赛场之间穿梭旅行。不再有主队前不久,与几位朋友聊天时谈到世界杯,他们非常羡慕我能身临其境感受世界杯。谈到兴起时,一位朋友建议我看比赛时在脸上涂上五星红旗的标志,另外一位朋友马上反驳,“这次世界杯又没有中国队参赛,那样岂不是很尴尬?”5月24日晚在北京丰台体育中心采访国安蓝狮之战,一位渎者打来的电话更是让我哭笑不得,却又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11.
有些时候,不仅采访揭人家癞疮疤的新闻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采访正面宣传的对象,也可能遭冷遇,甚至干脆被回绝。不愿意自己被宣传报道的,有的是谦虚,真诚地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应当做的事,且还有许多心愿未实现,不值得张扬;有的是世故,害怕招致嫉妒,得不偿失;还有的则是汲取了他人或自己以往经历中的教训,不愿被“抬起来跌一跤”.不必  相似文献   

12.
山东某晚报一位记者打电话给我,说是要电话采访一下我对官员财产公示的看法.我当即拒绝,我只是觉得这么重要的问题,电话里是讲不清的.与其让记者断章取义,不如拒绝为好.通讯工具发达之后,电话采访、QQ采访和其它方式采访,使记者采访手段非常丰富,也极大促进了新闻采访的发展.有些朋友甚至很得益于这种方式的采访,既方便快捷,又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13.
1985年2月,我到一家改革成果卓著的大厂采访。这个厂由于大胆重用了一批干部,尊重知识和人才,锐意改革,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厂真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在我采访了这个厂的厂长、党委书记和其他一些干部后,我又召开了两次工人座谈会,收集了不少新的情况和数据。对于这个厂的历史,我也比较了解,但总感到采访中还缺少点什么似的,于是决定到车间里去采访工人。在机器开动、紧张操作时,随便找岗位工人采访,会影响生产,也不安全,工人也无暇回答提问。但在机器维修或上下料的间隙中,还是可以采访的。当我到一个车间的机器旁,向工人说明自己的记者身份和来意后,没想到,立即就有二三十位工人自动围过来,有男工、女工、青年工人和老工人。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急切地向我谈了对工厂领导干部的意见,谈了企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些批评意见还相当尖锐、激烈。有的工人对我说:“前一阵听说来过不少记者,但只在楼上找干部谈,不找我们工人。你下来听听普通工人的意见很  相似文献   

14.
张毓敏 《记者摇篮》2005,(12):17-18
在30年的记者生涯中.我采访的单位和个人真是无计其数。有些往事在记忆中随着时间,或尘封或流逝,但八十年代初与市长的一次共同“采访”经历,却让我时常萦回脑迹,难以忘怀,感悟颇多:这个经历也成为我职业生涯中做人为文的动力,努力践行“为人民鼓与呼”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顺风倒     
墙头上的草顺风倒。风从东来它向西倒;风从西来它又向东倒。顺风倒的草是无足为怪的。它只能顺风倒,因为它是草,而且是墙头上的草。有些人也顺风倒。顺风倒的人的主要特点之一是自己不  相似文献   

16.
“能跑”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的修养提出须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对于“能跑”我一直没有充分认识,直到经历过第一次采访,才真正理解了它的含义。 为了配合采访课教学,学院组织我们新闻系46人到南京市的各大市场进行采访,我们那个方向有两个市场。 一进市场,大家就活跃了起来,尤其是我,第一次采访嘛,当然有些激动。我在市场里遛达,不时地和同学打个照面,看着他们采访时的那个认真劲儿,我也拿出了采访本。我问了几个卖菜的一些诸如“多少钱一斤  相似文献   

17.
有些时候,不仅采访揭人家癞疮疤的新闻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就是采访正面宣传的对象,也可能遭冷遇,甚至干脆被回绝。不愿意自己被宣传报道的,有的是谦虚,真诚地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点应当做的事,且还有许多心愿未实现,不值得张扬;有的是世故,害怕招致嫉妒,得不偿失;还有的则是汲取了他人或自己以往经历中的教训,不愿被“抬起来跌一跤”。不必讳言,我们确有一些不那么实事求是的正面报道,  相似文献   

18.
心理治疗     
做过些心理治疗.这让我时常反思心理治疗是否真地会对别人有些作用.想到此点的原因是我曾经体会到的自己个性上的某些弱点和缺点.改变起来也相当不容易.甚或有些无望。如此.再来堂而皇之地谈给别人,未免有些缺乏廉耻.这让人陷入绝望。在上述意义上,尼采说到“有些人能够拯救他们的朋友”但“却无法拯救他们自己”这一先知性的结论如何能够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牢骚"引出的采访 1989年八九月间,哈尔滨有一家大型地下商场和一栋百货大楼先后竣工和建成开业.按惯例,有代表性的工程落成要举行庆典仪式,也会请记者来采访.作为新华社黑龙江分社记者,我参与了这两项活动.在地下商场庆典现场,我站在台下建筑工人队伍的旁边.就在这里,不经意间,我听到了和台上"热情洋溢"的致辞不协调的"牢骚":"怎么连一句'建筑工人辛苦了'的话也没有呀!"打量说话的人,从一身施工服看,无疑是建设者中的一员.在接下来的另一场庆祝开业的仪式中,我同样也站在施工人员的一旁,又听到了类似的声音:"到剪彩的时候,怎么和我们建设工人没有关系了?"这引起了我的关注:难道是巧合?还是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原委?  相似文献   

20.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我这个多年采访两会的老记者,有幸得到了向李肇星提问的难得机会,却在激动中拿倒了话筒,我由此而“名扬”全国,这也为我终生的新闻从业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