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7 毫秒
1.
晚清留日学生群体是云南政治现代化的推动力和实践者。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晚清留日学生们广泛而深入的宣传活动和实际斗争,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为云南的政治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晚清留日学生们对云南新军和培养军官的军事学校陆军讲武堂的掌控,为云南政治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和军事条件。在辛亥革命中,云南各族人民在以留日学生为主的革命党人的带领下,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腐朽统治,取得了辛亥起义的胜利并建立了民主政权,由此揭开了云南政治现代化的序幕;在反对袁世凯复辟的护国运动中,由留日学生组成的云南护国军政府首举义旗,巩固了云南乃至整个中国的政治现代化成果。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唐朝时期日本向中国派了大批留学生,使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飘洋至日,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和思想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二十世纪初年,两万多中国留日学生则从日本引进了许多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直接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政治变革和思想演变。留日学生在这方面的不懈努力和卓越贡献,构成了清末留日学生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留日学生引进日  相似文献   

3.
安徽是清末留日学生大省之一。其留日学生有姓名可考者共计171人,大多为官费生。安徽留日学生众多的原因,除受全国留日大潮的影响之外,还与周边环境的作用,清末推行新政对大量新式人才的渴求,官绅和早期留日学生的宣传推动等有关。安徽留日学生不仅具有全国留日学生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受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与其他省份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又反过来影响日后安徽的政治改革、文化发展及社会变迁等历程。  相似文献   

4.
甲午战争后,在严重民族危机的唤醒下,广大学子以“求学”为良药,纷纷负笈东瀛,近代中国形成了轰轰烈烈的留学E7本热潮。偏处腹地的四川,也出现了留日学生群体,留日的发展蔚为风气。留日学生学成归国后,对清末四川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尤其在教育方面,留日学生对四川的教育变革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推进了四川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归国留美学生与留日学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骨干,由于留学国度不同,他们政治见解上也有较大差异:留美留日学生都提倡民主,反对专制,但在中国振兴道路的选择上,留美学生重视实业救国,留日学生重视社会革命;在政治思想上,留美学生信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留日学生信仰社会主义;在对留学国的态度上,留美学生多对美采取亲和态度,留日学生则有强烈的反日情绪。这种差异,与清政府的留学政策,留学国对学生的政策以及留学生留学际遇差异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6.
留日学生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王奇生编者按:●王奇生神州学人·1998·1/21留学史话传统观点认为,早年留日学生的主要贡献在政治方面,其实不尽然,早年留日学生对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也立下了汗马功劳,比如,我们今天仍在使用的大量科学术语就是那时由留...  相似文献   

7.
战后初期,千余名中国留学生滞留日本求学深造。民国政府对留日学生政治上不信任、生活上不救济,致使学生沦为"胜利的弃儿",对留日学生而言,现实中的距离感与抗战胜利带来对民国政府的亲近感同在。随着中国共产党民族解放事业的推进,自二二八事件起留日学生开始批判民国政府。新中国成立,绝大多数留日学生转向支持中国共产党、新中国。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的湖南留日学生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湘籍学子利用国外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积极创办新式报刊,向国内传播新思想。由于受到区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湖南留日学生呈现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留学的集中性、留学经费来源的多元性以及学习科目的广泛性等特点。他们不仅在留学期间向国内介绍新知识,并在学成归国后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推动了近代湖南新式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戊戌政变后排满革命舆论渐成主流.从地理空间上看,其时东京、横滨等地是革命舆论的中心.早期两湖留日学生及革命派人士筹办《游学译编》和《湖北学生界》,利用东京、横滨等地与长沙、武汉等媒介网络广泛建构革命舆论.分析两湖留日学生刊物,可见近代革命在地理空间有重要表现,地缘关系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地方行省办的报刊以及日本留学生在域外办的中国行省报刊,都印证了这一点,这决定中国近代报刊既有同乡意识,也有全国目光.留日报刊对政治建构及革命话语呈现的媒介镜像,特别是其中传播的政治想象及排满革命等民族主义情绪,其后果波及辛亥革命的基本历程.  相似文献   

10.
云南护国首义,是中国近代史上辉煌的一页,也是云南历史上的光辉篇章.云南护国首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改良派、云南地方实力派在全国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浪潮中联合进行的一次革命.在这次革命中,三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尤其是留日学生对云南护国起义的爆发起了重要作用.他们在全国一致的反袁浪潮下,以拥护共和、反对复辟帝制为共同目标,团结一致,积极行动,以蔡锷作为纽带,最终促成了全国反袁阵线的形成,为云南护国首义的发动创造了有利的政治条件.云南首举义旗后,由留日学生构成的护国军政府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前军事、政治、经济动员,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护国三军总司令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及大部分将领均为留日学生,他们构成了护国军的各级骨干,在战争中身先士卒,英勇奋战,保证了护国首义的胜利,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政论学以日本留学生的创作为世纪先锋,奠定了中国人社科的激进传统。留学生政论学试图构思爱国主义的正面理论,并且释放新民政治的强烈变革感情.提倡积极参与政治管理的人精神,是中国集权体制和官本位化社会所欠缺的。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理论课“激情教学”是凸显大学生主体性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教学形式。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激情教学”的现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以合肥学院为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激情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等相关问题进行实证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激情教学”的相应对策,即建立一体化教学管理机制、确立主题式教学内容和构建动态性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刘静 《重庆师专学报》2010,(6):28-30,35
穆木天早期留日经历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极具代表性。日本留学生涯使穆木天由立志工业救国,转而走向文学,沉溺于象征主义,继而写作了被称为中国象征主义宣言书的《谭诗》,期间他的创作激情也得以激发,出版了诗集《旅心》。日本成为穆木天文学的起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穆木天以后的文学轨迹。  相似文献   

14.
生态化教学视角下如何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和谐课堂,要真正贯彻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在两个主体的和谐发展中构建和谐课堂;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营造互动和谐的教学氛围;努力使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课堂氛围、教学环境等要素间处于相互协调、相互促进与和谐发展的状态,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5.
刘蕾 《南平师专学报》2013,(6):19-22,48
随着政治经济文明的高速发展,我国日益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尤其是诚信现状令人堪忧,因此,大学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诚信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规范大学生的行为。美国、日本、新加坡三国在诚信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能够给我国大学诚信教育提供许多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第五代导演姜文的代表作品。姜文在进行创作的时候没有将影片的故事性、戏剧性等要素作为表现主题,而是将视听语言作为影片最重要的剧作手段,充分运用各种视听表达的手段,使得影片处处呈现出一种激情。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早年接受基督教的洗礼,有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基础,又是他人格的特定表现,所以他后来虽然抛弃了基督教的信仰,却又先后信奉“艺术”、“创造”和“人民”,始终保持了信仰者的心理形式。闻一多需要有一种远超出个人存在价值的精神尺度,使他能在遭遇挫折时通过确立新的人生目标来规避消极情绪的影响,而当他认准了新的方向后又能坚毅地前行,在危急关头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信仰者的心理构成了闻一多性格极为重要的部分,影响了他在关键时候的人生选择,决定了他在重要问题上的政治态度,从而使他在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中成为独特的“这一个”。  相似文献   

18.
朱大可的《上海:情欲在尖叫》将《上海宝贝》中上海女性的"声音"误读作女性的"情欲",并推演至上海的情欲、中国的情欲.在此过程中,朱大可便轻松完成了从抨击上海女人对西方男人的献媚到上海城体,乃至中国国体对后殖民地时期全球资本市场卖身求荣的批判跑道.这种批评文本展示出较为彻底的仇女主义阅读模式,其实质为一种利用一切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资源和政治文化资本(如各式各样的民族主义、性/性别的歧视、剥削、压制、阶级对立等),持续、系统地贬低女性文本的价值,解除女性写作合法化的企图.  相似文献   

19.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本性。我国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的前提下,坚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特色,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并充分重视受教者“人的主体地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化人本性的复归。  相似文献   

20.
黄遵宪的《日本杂事诗》是其出使日本期间,为配合撰写《日本国志》而作。该组诗共收录诗歌200首,以纪事为主,问有议论。在该诗中,其革新意识锋芒四溢,强国思想也一览无余。黄遵宪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畅谈了他的改革理想。黄遵宪尤其注意“网罗旧闻,参考新政”,旨在为当时中国势在必行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故而诗歌的创作亦体现了其“诗界革命”之学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