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关键环节,并以天津科技孵化网络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孵化器协会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核心领导者,它通过建立协会网站,成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孵化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孵化器运营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以此为目标,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和相关辅助性主体被统一在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内。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以中国各省份为结点、省份间协同创新绩效为联结的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网络,以负二项回归模型探究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得出如下结论:个体网络的网络规模、中心度、结构洞,以及整体网络的中心势均对中国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整体网络层面的中心势和密度负向调节个体网络层面的网络规模、中心度和结构洞对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作用。当前,应扩大我国各省产学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促进知识流动和扩散,提高地方创新效率,辅以有效的政府资源配置,提高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从协同创新主体、协同创新平台和协同创新环境三方面出发,研究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的协同创新机制。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揭示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路径和关键环节,并以天津科技孵化网络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表明,多中心治理模式下,区域孵化器协会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各类主体协同创新的核心领导者,它通过建立协会网站,成立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孵化资源的积累和共享;孵化器运营能力的提升是区域科技孵化网络协同创新的核心动力,以此为目标,地方政府、区域孵化器协会、孵化器和相关辅助性主体被统一在协同创新的系统框架内。  相似文献   

4.
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创新效率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而区域创新网络结构直接影响了区域创新效率的高低。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网络规模、网络开放、网络结构洞和网络链接四个方面研究区域创新网络结构对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规模、网络开放性、网络结构洞、网络链接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行政边界与区域创新体系:对应与非对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行政边界与区域创新体系之间既是对应的又是不对应的,这一判断的政策含义是:地方政府应在推动本地区创新体系建设中扮演积极角色;同时要着眼于跨区域创新网络的建设,在地理接近性、经济关联性等基础之上,构建中心城市、都市圈、大区域三级区域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6.
钟镇  王梦超 《现代情报》2018,38(2):116-121
[目的/意义]发现地方本科高校协同创新规律,探索更为高效的地方本科高校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对于降低我国中西部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省份的区域创新成本、提高区域创新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过程]本文以河南省省属本科高校为例,通过对其2014-2016年国内机构合作发明专利的统计分析,考察了中西部省份地方省属高校协同创新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结论]研究结果显示,河南省省属本科高校存在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偏少、比例偏低、在合作网络中存在围绕地域与机构内敛的小圈子等现象。针对这些现象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框架出发,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环境营造、区域创新动力激发、与其他行为主体关系及与区域之外联系中的作用,指出了地方政府能够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区域创新网络具有开放性、非线性、非平衡性等耗散结构特征,以及自组织特性的基础上,构建区域创新网络演化的自组织模型,对区域创新网络演化规律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网络的耗散性及自组织性主要体现在创新主体(网络节点)以及网络与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上,正是这些相互作用的关系促使了区域创新网络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同时发现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孕育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9.
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本质上是聚集地人才聚集所形成的复杂关系的集合。通过系统分析人才聚集效应与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内在联系,提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关系模型。以山西省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了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整体网络与分类网络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人才聚集效应的区域协同创新整体网络中,政府、高校和企业主体的网络密度均高于整体网络密度,科研院所网络密度较低,弱化了整体网络创新主体间的联系;研究型与应用型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间大致呈现对立式和包围式分布,人才聚集的凝聚力均明显不足。上述研究结果,可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理论体系,并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地方高校科技创新影响因素分析与管理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高校是区域创新系统的知识源和技术源,其科技创新活动是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当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对地方高校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提炼了影响地方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并提出了科学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12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数据为样本,通过2007-2010的运行数据,以网络构建的不同地理位置为视角,探讨了国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国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国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和国际协同创新网络规模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均呈现"倒U型"结构;同时,地理位置网络平衡度对创新绩效存在显著地正向影响。本文通过国内和国际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刻画组织间的多元关系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并首次验证了地理位置网络平衡度对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这为协同创新提供了不同的视角,也为企业如何构建协同创新网络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2.
熊焰  杨博旭 《科研管理》2022,43(6):32-42
    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和制度理论,构建网络嵌入、制度环境和区域创新能力的理论模型。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5—2016年间的面板数据,探索了国际网络嵌入和本地网络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机制,以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国际网络嵌入促进了区域创新能力,而本地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本地网络嵌入和国际网络嵌入之间存在交互效应,共同促进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且国际网络嵌入表现出对本地嵌入的替代性。市场化水平增强了国际网络嵌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正向作用,同时削弱了本地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倒U型关系;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多重网络嵌入与区域创新能力关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赵良杰  姜晨  鲁皓 《软科学》2011,25(8):6-9
在考虑创新采纳个体之间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局部网络效应基础上,运用微观扩散模型研究创新扩散。仿真分析表明,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局部网络效应强度以及创新采纳个体自身偏好异质性共同决定创新扩散的过程。复杂社会网络结构影响创新扩散的程度和速度,即使局部网络效应强度很强,也有可能因为网络结构的影响而导致创新扩散最终失败;采纳个体偏好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并不确定,当局部网络效应较弱时,偏好异质性越高越有利于创新扩散。与之相反,当局部网络效应较强时,偏好异质性则会抑制创新扩散,且异质性对创新扩散的影响也会随着复杂社会网络结构的差异而呈现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就外部信息来源渠道不同将商业网络分为横向外溢网络、纵向外溢网络和本土商业网络,探索四种机构的支持在商业网络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是否起调节作用。基于广东省处于产业集群的民营企业进行调查,通过层次回归分析检验。最终的结论为:(1)国际商业网络与本土商业网络皆对自主创新绩效产生显著影响;(2)政府部门支持的调节作用在三种网络中都显著为正,科研机构支持的调节作用则只在国际商业网络得到验证;(3)金融机构支持和行业协会支持的调节作用在三种网络中皆未获得实证研究结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5.
新兴产业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网络特征,产业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与管理诀窍的领先企业与以模仿创新为主的跟随企业交互发展,形成了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并联模式。构建新兴产业创新网络资源配置函数,将创新网络资源配置最优解扩展为精英种群,应用双层结构的粒子群算法提高种群的多样性、提高算法全局搜索能力。实证研究表明,提高领先企业的开拓能力、创新网络联系强度、跟随企业的规模化能力是优化创新网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以归纳理论为基础,基于领先跨国企业和国内后发企业多案例比较研究,提出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逆向创新理论模型,展现这两类企业如何基于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实现逆向创新。研究结果表明:在逆向创新产品化阶段,两类企业采取双元性创新和全球创新网络的组合模式不尽相同,领先跨国企业更需要增强利用式创新,构建当地外部网络并提升开放深度,而国内后发企业更需要增强探索式创新,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并提升开放广度;此外,双元性创新与全球创新网络构成一个互动协同发展系统,对逆向创新产生叠加作用。研究结果旨在为不同企业实现逆向创新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各地政府陆续与高校合作设立一批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通过深入广东、福建和江苏等多个案例,进行扎根理论分析,通过三级编码提取出影响创新成效的核心因素:地方政府创新条件、母体高校创新条件、创新能力、院校合作及双重创新网络特征。通过基于模糊集的定性比较分析,得到导致高创新成效的各种组态构型,研究发现:影响因素中技术创新网络中心性、创新能力和院校合作是必要条件,各类典型构型均通过创新网络发挥影响作用。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8.
王飞 《科研管理》2012,33(2):48-54
在资源和知识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企业内部独立研发向合作创新的阶段性跨越,创新网络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尚待研究。本文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为典型案例,从合作创新和集体学习两个维度,解析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合作创新是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驱动力;集体学习则通过知识、资源的流动与扩散,加速了创新网络结构的拓展。随着地理空间开放度和合作扁平度的变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呈现出从企业内部创新网络、本地化创新网络向全球化创新网络过渡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集群内知识流动的空间不均衡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董颖  杨锐  江祎祎 《科学学研究》2007,25(4):745-749
知识已成为创新的核心资源,集群作为自主创新的重要载体,是企业创新活动发生的外在的客观情景。研究集群内知识流动的特征,及其整个知识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于深刻把握集群创新的微观机制至关重要,也有利于地方产业集群的有效治理。本文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从吸收能力角度,以苏州电子信息制造业集群为例,实证发现知识在集群网络里的流动、扩散呈现不均衡性、具有选择性,知识网络结构具有派系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1-2016年的151起中国上市公司海外并购样本,本文运用GLS实证回归模型检验海外并购创新过程中海外知识整合与创新质量的非线性关系,并对比提升国内创新质量与提升国际创新质量所对应的不同知识整合模式;结果发现:海外并购知识整合与并购后国内创新质量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与国际创新质量负相关;进一步考察网络嵌入均衡与产业时钟速度的调节作用,发现国内与国外创新网络嵌入均衡能够优化知识整合与创新质量的倒U型关系,且当国内网络依赖高于海外网络依赖时,网络嵌入均衡的优化作用更强;产业时钟速度快的行业,内外网络嵌入均衡的优化作用更强。本文首次基于创新网络的内外嵌入均衡视角,为中国企业突破海外并购知识整合过程中的“专利泡沫”与“创新假象”,提升对外投资质量走向世界创新中心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