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陌上》中,作者付秀莹创造了一种"反传奇"式的乡土写作,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其反映出来的是付秀莹想象乡土世界的方式及其内在情感结构。她既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和"乡土"世界的消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村民们的烦恼,因而小说以一种矛盾的敞开方式显示其无限的延宕状态。小说古典、诗意和内敛的风格背后是其结构的散裂与未完成状态。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安忆创作了许多以蚌埠地域意象的小说,在这些小说中蚌埠是她20世纪70年代下乡插队时远离都市现代文明的慰籍,与《长恨歌》表现的上海的大都市现代文明的市民生活日常平庸却可能具有传奇性不同,身处内陆地域的小城蚌埠由于远离政治与文化中心,其文明更加务实和理性。这可能使她日后对那个时代的风潮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而形成她的文学创作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9,(7):17-23
裘山山有关西藏情结的小说和散文构成了她作品的独特性,但是这种"西藏情结"反过来制约了她的创作。就表层结构来看,这类小说均采取双线交叉、回溯式的叙述方式,其背后却是追寻精神原乡的深层"结构",要么通过对地域故乡的追寻,要么通过对童年的追忆。这些深层心理在遇到特定主题和语境的圭臬时就形成了深层次的创作焦虑,以对历史现场的介入、对时代的介入、对人生的介入来看,这种创作焦虑在当下具有普遍性。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史上一位个性鲜明的东北女作家。悲苦的人生与动荡不安的时代格局成就了萧红的创作,敏锐的生命感受和艺术能力的把握使她写出了东北故乡生活的沉滞、闭塞,以及民族的麻木。但是萧红又进一步挖掘人的生命活力,对生命的呼唤和渴求。本文主要以萧红小说中对故乡描写的文本分析,解读萧红笔下的东北故乡的原始生命力量和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掌小说被誉为"川端文学的故乡",在川端康成早期的文学创作中,点缀着大量风格清新的掌小说,其中表现少男少女的爱及感伤的作品洋溢着青春时代诗的精神,成为其青春时光的缩影。本文以川端康成的表现少男少女情感的掌上小说为中心考察了作品中少男少女的共同特点以及从小说传递出的作者回归少年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王芸小说具有丰富的大众传媒时代风格特性,表现为快餐性阅读消费的小说内容,无性别视角的叙事方式,"泛修辞化"的精美语言包装,等,使她的小说迎合了大众文化消费时代的文化趋向和读者阅读趣味;与此同时,她的小说创作,着意意象与象征的营造,关注生活的思考、人性的拷问,在迎合中实现了超越。  相似文献   

7.
艺术家往往对生活的观照形成了一种特别姿态和角度。正如鲁迅之于国民性的洞察与鞭挞,冰心对母爱、童心、大自然的赞美一样,萧红作为一个独具个性的作家,一定也有着某种贯穿性的蕴含她独特体验与发现的东西。《生死场》被认为是表现爱国主义与民族抗争主题的,《呼兰河传》被看作是回忆故乡和童年的散文化抒情小说,但我觉得背后总有某种深层的东西被遮蔽被忽略了,在一次又一次投入萧红的小说世界后,我终于获得了豁然开朗的感悟:萧红独特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从语言背后彰显出来,进而使她的小说世界得到了重新敞开。  相似文献   

8.
周立波以故乡益阳为背景创作的小说,并不是“十七年”时代一般意义上的农村题材小说,而是具有充分的乡土性,并且与现代文学发展时期的乡土小说特色不同的新的乡土小说。他的这些乡土小说在“十七年”时代延续了中国乡土小说的创作传统,具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作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林海音拥有北平和台北双重故乡,她集闽、客和北京生活经验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现代女性意识。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女性身份使她将写作的目光投向了时代变迁下的女性命运,婚恋小说创作成为她解读女性命运的一种途径。透过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命运悲歌的书写,林海音对于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索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0.
在西方当代文学中,法国新小说派作家是以反对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力求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表现出自己的“新”的特色的,在这面旗帜之下,作家们又独辟蹊径,大胆创新,形成了各自鲜明的个性,其中,以娜塔丽·萨洛特和罗布—格里耶为代表,形成了两个极端。娜塔丽·萨洛特代表的是心理现实主义。她认为巴尔扎克式的传统小说只写出了事件和人物的表面真实,“情节使人物在表面上看来似乎自成一体,栩栩如生,实际上却象木乃依一般地死硬僵化。”(《怀疑的时代》见《新小说派研究》)所以,她宣称,当代小说重要的不是“继续不断地增加文学的典型人物,而是表现复杂矛盾的同时存在,并且尽可能  相似文献   

11.
福克纳是美国南方文学的领袖,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作家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以故乡为蓝本,构成了规模宏大的“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在这些诸多的家族小说中,大致可分为家族“发迹史”和家族“没落史”。整个作品贯穿了作家对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作家对时代嬗变过程中家族命运的思考,有力说明旧式家族的没落是时代变革的必然结果。小说的表现手段异彩纷呈、新颖独特,是作者对一系列写作技巧精彩纯熟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因此,凡接受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当代青年,无不知晓闰土这一文学艺术的典型。小说是通过塑造典型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既要他们领会文学语言之特殊的表现技巧与表达效果,又要启迪他们注意接受语言的信息,通过对文学典型的认知与评判,了解一定时代的一定历史人物,站在历史的高度来把握每一个人应取的生活态度。小说《故乡》的社会意义与人生内涵极为丰富,而语文教参一般只进行了简单的归纳与定义,教师若仅仅把教参的现成结论塞给学生,必然会严重束缚学…  相似文献   

13.
韩福林 《科学教育》2007,13(6):90-90
鲁迅小说《故乡》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多数老师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土20多年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十年中国农村破产的悲惨景象,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而二嫂这一形象则是另一群破产者———城镇小市民的代表,她的命运和遭遇,从城镇小市民的角度揭示了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败、萧条和没落,反映了社会破…  相似文献   

14.
鲁彦作为中国乡土作家的代表,与苏联当代乡村散文作家拉斯普京所处的时代相隔较远,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农村题材的共同选取,他们小说中的人道主义思想与对故乡农村土地的热爱之情,使他们的文学创作在主题上具有了可比性。但是,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时代的差异,又使他们的乡土作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文学翼军中刚崛起的新锐女作家,常聪慧在她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中,以探索性的笔触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题材选择上,她带着一种全方位关注社会的视角进行着多样化书写;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常聪慧也时刻带着一种不断探索的思维,她的小说中既有传统女性文学作品中的细腻和唯美,又通过尝试和探索梦境描写、死亡叙述、魔幻手法等多种表现方法,使她的小说呈现出一种兼具传统和现代的风格。对她小说中的这种多样化表现手法的使用及其表现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故乡》是诗,一首在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肺腑里形成的诗;《故乡》是画,二十世纪初中国江南水乡的长卷里的一组画;《故乡》又深含着哲理,诗化了的哲理。——诗情、画意、哲理融合为一,使《故乡》在鲁迅小说里别具风采。小说从“我”“渐近故乡时”的所见所感,写到回到故乡以后的所见所闻,写到离别故乡时的慨叹和希望:整篇作品浸渍了浓重的诗情,表现出幽美的画意,蕴藉着深刻的哲理。鉴赏家们自来习用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类评语,对它都是切合  相似文献   

17.
小说总是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习惯心理的反映,李朝威的小说《柳毅》通过一个带有宿命意识的外壳,展现了那个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与社会习俗下的普遍心理。“义辞”是柳毅在道德枷锁下言不由衷的自白,“拒婚”则是封建社会里男权主义的外在表现。龙女与柳毅的最终结合与其说是她努力奋斗的结果不如说是她遵从社会规范。社会对她的一种恩赐与补偿。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文坛,迟子建以描写东北故乡著称,她笔下乡村世界所展露出的那一派宁静和谐的自然风光与温情朴质的人性风景,使她的创作赢得了众多读者的喜爱.评论界也因此将她的创作认定为"证美"小说.本人却认为其创作在表现人性美人性善与田园牧歌景象的外在表象下充满了矛盾与困惑,并以其近作《疯人院的小磨盘》为例,分析了她的这种矛盾与困惑.由此,发现迟子建作为一位带有唯美倾向的审美主义者与现代人文知识分子这两重文化身份之间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鲁迅小说《故乡》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小说主要写了三个人物:闰土,杨二嫂和“我”。在课堂教学中,不少语文老师往往只注意对闰土这个人物的分析,却忽略对杨二嫂这一形象主题意义的开掘。主题是通过人物形象展现的。在《故乡》这篇小说中,重点写了“我”童年时代和少年闰土的愉快的交往以及20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与闰土重逢的场面。通过闰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