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松亭 《语文天地》2012,(15):13-14
在教学《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中,始终有一个问题困扰着笔者:"荆轲"能算一个英雄吗?他似乎只是一个"失败的刺客"而已。《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五个刺客的事迹。除了荆轲之外,另外四个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可以说都是胜利者。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荆轲。荆轲似乎连一个合格的刺客也算不上,更何谈是一个"胜利的刺客"了。那么怎么才能算得上"合格"的刺客呢?怎么才能行刺成功呢?笔者觉得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2.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从河北来到陕西,行刺秦王嬴政。然而他最终也没有获得成功,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做一个英雄。荆轲的事迹是因《史记》而流传千古的。在《史记》的《刺客列传》里,司马迁描写了五个刺客,  相似文献   

3.
<正>《刺客列传》全文五千余字,苏教版高中语文《〈史记〉选读》节选了其中的"荆轲刺秦王"部分,仅这一部分,司马迁就用了三千多字,可见荆轲在司马迁心目中的分量,正如清代学者郭嵩焘在《史记札记》中所说:"史公之传刺客,为荆卿也。"荆轲刺秦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失败的原因,见仁见智。但笔者一直以为,荆轲刺秦失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在于荆轲是一个"刺客"而不是"杀手",燕太子丹让刺客去做杀手的事,于是处处挟持、掣肘荆轲,  相似文献   

4.
《荆轲刺秦王》一文绝大部分篇幅描述荆轲的刺前准备,刺前准备的描写又侧重表现荆轲的智勇、谋略,极少篇幅真正描写刺杀过程,原因在于荆轲武艺不精而有谋士风度,他的真实身份是"文士"而并非刺客。只因荆轲一诺千金做了这么一件本应由刺客来做的事而载入史册,这种身份角色的倒错使得行刺失败的荆轲位居《史记·刺客列传》之首。  相似文献   

5.
豫让报主     
刺客,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现代史上始终是令人起敬而又颇为神秘的一族,从最早被记下的曹沫、荆轲,到现代的王亚樵、孙凤鸣,其助弱除暴以身殉志的浩荡英气一脉贯穿(这里,当然不包括与正义对垒的亡命之徒)。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豫让,就是战国初期一个很有光彩的人物。司马迁在他的惊世大书《史记》中,只记载了五位刺客,除了大名鼎鼎的荆轲之外,另一位重要人物就是豫让了。司马迁在《太史公原序》中说到写《刺客列传》的动意时,竟没提荆轲而特别提了豫让的“义不为二心”,足以表明豫让在司马迁心中占的地位。清代大词人陈维崧在他的《南乡子》词中…  相似文献   

6.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荆轲形象是复杂多面的,他性格丰满、个性突出、情感丰富细腻,而历来对荆轲的研究往往把荆轲归结到典型游侠一类,忽视了太史公笔下荆轲形象的多面性.将荆轲形象跟其他刺客形象对比,可以看出荆轲形象具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中,荆轲名列榜首。他受命于燕太子丹刺杀秦王,未遂而死。后人评论,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荆轲智勇双全,值得赞赏。”认为荆轲是个足智多谋的英雄。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他是个勇有余而智不足的侠客。  相似文献   

8.
作为刺客,荆轲可谓受人瞩目与称道。但无论从当时刺杀秦王荐刺客、交刺客、备信物、取沃土、求利刃的精心准备,还是副手的挑选,以及荆轲与太子丹的心理分析,荆轲刺秦王必以失败告终。这既有外在客观因素,但更多的是荆轲个人原因。他导演了一场悲情演出却坏掉了刺秦大计。他是个好演员却不是成功的刺客。虽然过程重要,但结果往往更是我们所追求的。由此看来,荆轲实不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9.
《太原大学学报》2017,(4):49-52
《咏荆轲》诗为陶渊明咏史八首之一,这首诗歌咏历史上的刺客荆轲,而在内容与风格上与其它咏史诗以及隐逸诗形成明显区别。陶渊明对荆轲的认识源于《史记》,但是有意强化了其英雄形象与游侠色彩,究其原因,源于自己豪放的个性、有志难酬的现实困境与少年时的侠义思想。  相似文献   

10.
在历史的天空中,荆轲,是一个让独裁者、暴君难以人眠的人物,也是一个让无数“草根”眼睛发亮的形象。无论是《战国策·燕策三》中,还是《史记·刺客列传》中,荆轲都是一个“节侠”形象,他性格深沉、刚毅、慷慨,他工于心计、善于言辞,他不畏强暴、不避艰险……每一人都可以有他心目中的荆轲,而我们的任务是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去了解真正的荆轲,  相似文献   

11.
一、节选部分与《史记》原文整体之间的关系《史记》部分篇目选编进教材时,并没有将该篇全部选入教材,而是有所删改。如《史记·刺客列传》原文共有五千多字,共写了五位刺客,而《史记》选读教材《刺客列传》仅选取了专写荆轲的内容,有三千多字。这样就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原文整体内容,了解全文共写了五个刺客,有五  相似文献   

12.
乱弹荆轲     
中国人惯于墨守成规、人云亦云,于是许多古人的真面目,便都于道听途说的过程中改换了。譬如李聃,滑得让泥鳅都自愧不如的一个老头,故弄玄虚老半天,片纸不留,这个方法好,把柄全无。最后不能脱身,胡写些玄虚之文过关(“侬本佳人”千人一解,“道非道,非常道”一人千解)。至于被太史公列为“刺客”若列为“游侠”就名实不符了——游侠是侠客,无赖之类做不得,刺客就无所谓了)而为万人敬仰的荆轲,于“悲壮”之下就更为有趣了。荆轲者,卫人也。据传他“好读书击剑”,可知一定是文武双修、样样精通的全才。但他说卫元君不成,侍太…  相似文献   

13.
人们只敬重坚贞刚毅的英雄刺客荆轲,而太子丹——行刺秦王的策划者——却成了英雄的反衬。太子丹唯一的“罪证”就是婉言催促荆轲出发。荆轲想等待一个朋友同去行刺,但那个人住得太远一时无法赶到,太子丹心里着急,也有些怀疑荆轲是不是反悔了.于是就绕个圈子婉言催促:“时间来不及了,荆卿您有出发的意思吗?如果不行,我是不是先派秦舞阳去?”刚则自尊的州轲不能容忍别人怀疑自己的人格.他怒斥太子:“你以为就凭着一把匕首去强大泰国行刺就那么简单吗?我之所以不走,是等待我的朋友,现在你认为我出发太迟,那我马上就准备出发。”  相似文献   

14.
秦王要统一,燕国不答应。干般策划之后,太子丹确定了绝密计划和绝佳人选,派勇士荆轲怀揣国之大计前去行刺大国领袖:图穷匕现之际,不及荆轲得手,秦王挥剑砍掉了这个大胆刺客的一只脚丫,站不稳的荆轲靠柱坐倒下去,却也从容笑骂威权……大历史给我们和盘托出了一个悲壮千古的英武故事。但,也有其他版本的荆轲形象,在大同小异之外,更有"爆料",比如《战国策》里描述,当时倒地的荆轲的坐姿为:双腿叉开,自然向前延伸出去,明晃晃地将男性身体的私密之处  相似文献   

15.
《六国论》中“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一句中的“速”字,书中解释为“招致”,查一些古汉语词典,也都作如此解释。但笔者颇不以为然。作“招致”讲,那即是说,如果太子丹不派荆轲刺秦王,秦国便不会进攻燕国,燕国也不会“招致”灭国之祸了。而事实上,无论荆轲刺不刺秦王,秦国一样会进攻燕国,燕国之祸在所难免。太子丹也正是深知祸患将至,故而派荆轲刺秦王。基于以上认识,所以,笔者以为“始速祸焉”中的“速”字应作“加速”讲,“速祸”即“加速祸患的来临”。也许,有人认为后文有“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相似文献   

16.
《史记》所栽“刺客”作为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形象长期以来颇受关注,也多有争议。本文以文本为基础,借用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崇高”、“悲剧”、“丑”三个概念术语,对刺客形象进行解析,这样会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得到较为客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史记.刺客列传》中的刺客形象作为中国先秦史上的一个特殊群体,长期以来引人关注,也多有争议。如果我们以文本为基础,从“基本人性”、“深层文化结构”和“特定历史环境”三个层次,将刺客形象层层剥离进行解析,或许会对司马迁笔下的刺客形象及其精神气质,产生较为客观的认识,获得新的体验。  相似文献   

18.
教《荆轲刺秦王》一文,在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时,大多数同学认为荆轲是一个机智勇敢、深沉刚毅、勇于牺牲的英雄人物。但在盛赞荆轲的义勇刚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之余,也常会感叹:“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陶潜语)似乎荆轲刺秦王失败,是因荆轲剑术“疏”所致。果真如此吗?笔者以为不然。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荆轲刺秦王》,其中“卒起不意”和“而卒惶急无以击轲”,两个“卒”字,都注释为:“念cù,仓促,忽然。”我对前一个“卒”的注释无异议,后一个“卒”也这样注释,似不妥。从语法结构上看,“而卒  相似文献   

20.
教学《荆轲刺秦王》一文,通常会对文中人物的形象进行品析。往往会关注文中的显性人物,如燕太子丹、荆轲、秦武阳等,通常会结合这些人物在文中的言语个性、行为事件等进行品析,却常常会于不经意之间忽略与整个“刺秦”事件紧密相关的另外两个人物:一个是出场时间很短暂的人物“樊於期”,还有一个就是文本中根本就没有出场的“荆轲所待之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