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翟云升所作《隶篇》四十五卷,三续而成完书。《隶篇》一书是研究隶书,临写隶书的权威工具书,但该书初刻、续刻本的刊刻者、刊刻年份,各家著录存在许多分歧。其道光间刊行者仅有翟氏五经岁遍斋家刻本一种,至于所谓许梿、杨以增刻道光本,皆子虚乌有者。而光绪年间宜都杨守敬有《隶篇》重刻本,其刊刻时间于今也可确定为光绪五年。  相似文献   

2.
最近翻阅有关国了监刻书的论著,发现对元国子监刻小字本《伤寒论》的两种不同说法。程千帆、徐有富著《校雠广义》版本编中说:“元代中央机关掌管刻书的有兴文署和艺文监。国子监刻书不多,《书林清话》卷四《元监署各路书院医院刻书》仅提到元裙三年(1088)刻小字本《伤寒论》十卷。”(齐鲁书社1991年版,  相似文献   

3.
明代从事雕版印刷业的书工自署"吴郡"者,现有十二例,兹录下:1.吴郡金纯甫书见万历三十二年刻本《檀弓辑注》二卷;2.吴郡顾檈写见明刻本《增订史记纂》不分卷;3.吴郡顾檈书见万历十年刻本《管韩合刻》四十四卷;4.吴郡高洪写见万历三年刻本《国朝名世类苑》四十六卷;5.吴郡陈怡书见正德十年刻本《大唐六  相似文献   

4.
出版史话     
《现代出版》2012,(2):33-33,52,77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出版管理机关,也是中央刻书的主要机构,其刻本称"监本"。国子监除了刻书规模大、数量多、地位高以外,最让人称道的是监本刊刻质量的精良。凡是经过批准刊刻的书籍,都要经过三次校勘。先由负责校理的官员细加校勘,后由覆勘官作二次校订,最  相似文献   

5.
三、元刻本元代刻书之风盛行全国,但传世的(《柳宗元集》刻本不多。经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有《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三种五部,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集部著录了五种,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集部亦著录了数部。(一)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增广注释音辩唐柳先生集》四十卷,《别集》二卷,《外集》二卷,唐柳宗元撰,宋童宗说注释,张敦颐音辩,潘纬音义,《年谱》一卷,宋文安礼撰,《附录》一卷,元刻本。十二行二十一字,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四周双边,北京、吉林市图书馆各藏一部。又一部,十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双边,北京、上海(不全)图书馆藏。  相似文献   

6.
分别从文献内容、刊刻机构和刊刻地域3个方面对明清两代福建官刻本的刊刻情况进行统计,并结合明清两代福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历史背景分析和探讨该时期福建官府刻书事业发展的源流与演变,以期深化对该时期福建官府刻书事业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说:“轼诗文衣被天下,刻本丛杂,较欧阳修集更多,诸家所记,不可殚数”。本文拟将宋代编集、注释和刊刻苏轼著作的情况作一简介。苏轼在世时,其诗文刻本即已层出不穷。他自已说过:“世人蓄轼文者多矣”(《东坡后集》卷一四《答刘沔都曹书》),“市人逐利,好刻某拙文”(《东坡续集》卷四《与陈传道》),“贾人好利,每取拙文刊刻市卖”(《瓯北诗话》卷五)。当时,即使一些边远地区,也有苏轼著作的刻本,如范阳书肆,就曾刊印《大苏集》。大约较早编集苏轼作品的是彭城人陈师仲。他于神宗元丰中期,搜集苏轼在密州、徐州两地任太守时所写的诗篇,编成《超然》  相似文献   

8.
翠岩精舍刊元代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30卷,被当作元刻本收入中国第一批珍贵古籍名录,又被中华再造善本"宋元编"影印出版。但从建阳刻书字体的发展与演变历史看,其书不该是元代刻书,而更像是明代前期的重刻本。从现有年代明确的元代翠岩精舍刻书看,都是自然流畅的手写颜体字;只有到了明代宣德、正统以后,字体才逐渐变得横平竖直,笔画越来越平整,总体上显得平整呆板。这是从元代的手写软体到正德、嘉靖间工匠式硬体过渡阶段的典型特征。笔者推断该书为书贾抽去明代重刻的牌记,以冒充元刻本。  相似文献   

9.
对明人刻书,后人多有指责。清学者黄丕烈在《校元宋提刑(洗冤录)》中说:“明人喜刻书,而不肯守其旧,故所刻往往戾千古。”叶德辉在《书林清话》卷七中说:“明人刻书,有一种恶习。往往刻一书而改头换面,节删易名。如唐刘肃《大唐新语》,冯梦祯刻本为《唐世说新语》。”明监本《史记》,  相似文献   

10.
一 宋刊<旧唐书>,现存世仅有六十七卷,又子卷二卷,原刻于宋高宗绍兴年间,今百衲本<旧唐书>即以此残本配明闻人诠刻本影印而成的.[1]此本是在什么情况下刊刻的,由于刻书序已佚,甚或原刻根本无序,无从稽考.[2]不过,若仔细钩稽一下有关史料,尚可窥其一二.  相似文献   

11.
(光绪)《海盐县志》二十二卷首末各一卷清王彬修徐用仪纂清光绪三年(1877)蔚文书院刻本卷末载"修刊邑志经费数目",文录下:支府县房、纸笔费洋二十四元。支绘图及謄写底稿洋五十一元。支刻资洋一千零七十四元,连双算计字六十三万零,每字一文八毫,刻图钱八十千文,改刻及红样对,签钱三十千文。支刻局什物船只、复查水道及刻匠来盐,又苏州载书、载板、杂项洋八十一元。支书板架洋十六元。支刷印  相似文献   

12.
张鑫洁  二月河 《出版科学》2018,26(1):125-128
丁晏《曹集诠评》最早版本为金陵书局同治十一年刻本.关于金陵本《曹集诠评》的成书,目前学界谈论最多的是曾国藩对此书的支持,而对具体的刊刻过程及刊刻过程历经的波折,关注较少.正因如此,也忽略了高均儒、莫友芝等人的努力和付出.以全局的视角梳理《曹集诠评》的成书过程,既可以深入了解曾国藩在此书刊刻过程中所起的关键性作用,又能从一波三折的刻书过程体会此书刊刻不易.  相似文献   

13.
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对书籍的刊刻出版有其独到的见解。他曾在《书目问答》中说:“刻书必须不惜重费,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且刻书者,传先哲之精蕴,启后学之困蒙,亦利济之先务,积善之雅谈也。”因此,在他任湖北学政时,极力推行教育改制和兴办文化设施。如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兴建两湖书院,同时又设立湖北舆图局等出版机构。此外,对于湖北官书局(即武昌崇文书局)的刊刻出版事业,更是大力支持,  相似文献   

14.
孝经精义一卷,后录一卷,或问一卷原孝一卷,馀论一卷,清张叙撰,清乾隆四年潞河书院刻本.二册,九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双边,版心下镌"潞河书院". 张叙(1690~)字冰潢,一字寅王,又字凤冈,镇洋人.雍正举人,乾隆时举鸿博,与试未用.所著尚有《易贯》、《诗贯》等.  相似文献   

15.
元代书院藏书重要来源之一——书院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拨捐学田刻书经费充裕、刊刻书院教学和研究用书形成书院藏书一大特色,以及山长主持刻书质量精善等方面,阐述书院刻书成为书院藏书重要来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古往今来,为编辑立传者,屈指可数。然最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山西历代名人传》中,给金代平水晦明轩张存惠立了传,称他为伟大的出版家,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张氏晦明轩在金代和元代之间,刻了许多巨著,刻工技艺堪称上乘,为历代版刻家所推崇。更为感人的是张氏严谨的治学精神,给后人留下深刻影响。他所编辑的《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一书就是好的例证。《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原名《证类备用本草》,宋代(1068年)成都华阳人唐慎微所著。传至金代泰和年间已二百余年,本子刊刻杂乱,错漏皆多。山西平阳(今临汾)人张存惠氏于金泰和年间(1204年)把它作了大量的增补订正工作,其书成了传世的不朽之作。历经元、明、清、民国、新中国达七百余年,都有刻本、重刻本或影印本,而且传至日本有日文刻本。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影印本为精装本,是以金平水晦明轩本为底本影  相似文献   

17.
《十竹斋书画谱》是我国古代刻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同时也是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代表作之一。《十竹斋书画谱》的刊刻成功,正是晚明徽派刻书进步的体现。本文以《十竹斋书画谱》为例,从刊刻题材、表现形式、刊刻技艺以及创作团队四个方面,对晚明时期徽派刻书的进步性加以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叶氏广勤堂是元明间建阳著名书肆,刻书甚多。见于著录和现存的刻本中,最早有刻书家姓名的刻本是元天历庚午(1330)叶日增广勤堂《新刊王氏脉经》十卷,序后有行书写刻“天历庚午仲夏建安叶日增蒜于广勤堂“牌记。国家图书馆存原刊本,《四部丛刊》本即据此刻本影印,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3月也曾据此本影印出版。刻书家叶日增之名,仅此一见。  相似文献   

19.
郴州市北湖区档案局在档案资源普查时发现了湖南现存时间最早的书院经济专志——《酃邑梅岗宾兴广额印金传书》,此书刊刻于清同治七年,官刻本,棉纸,共计248页,书宽22厘米,长33厘米,书中字大如清代的小铜钱,十分精美. 梅岗书院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由时任知县麦连倡议,武举朱光贤与文举贾元贞等建成,因院南有梅峰,故命名梅岗书院.是客家人建的书院,供客家子弟读书.  相似文献   

20.
潘寀鼎重订《六经图考》一书的刊刻年代,有著录为清康熙元年潘寀鼎礼耕堂刻本者,有著录为清康熙六十一年礼耕堂刻本者,笔者通过考察潘寀鼎生平,认为该书应刻于康熙六十一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