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代表作家,他的小说以其鲜明的自叙传色彩、大胆的心理剖露、感伤的抒情倾向,形成独有的浪漫抒情风格。小说《沉沦》是其早期代表作,塑造了以性的苦闷为特征的沉沦者形象。1922年留学归国后,他的创作发生了变化,《春风沉醉的晚上》显示了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在浪漫主义的主调中汲取现实主义手法的成功探索,作品刻划了以生的烦恼为特征的零余者形象。郁达夫的散文小品也独具特色,他被誉为优美的散文家,其记游散文更见其长,《钓台的春昼》就是一篇情景兼到、既细且清的记游散文佳作。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才作家。他的小说既有爱国主义的热情,又带有某些颓废的情绪;他的文笔优美,然而又夹杂着些许苦涩。他是一个曾几度被人争议的人物。郁达夫小说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她是一个弱女子》等,散文有《达夫散文集》等。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小说的美学范式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简而言之,他早期的作品往往展示出主人公强烈的焦虑,既包括个体爱情、性欲的焦虑,也包括对国家前途的焦虑,其代表作是《沉沦》;他中期的作品由于理性的日常生活叙事介入文本,原先那种大胆的自我暴露以及强烈的焦虑逐渐有所抑制,这以《春风沉醉的晚上》为代表;直至《迟桂花》等作品出现,郁达夫小说中作为美学价值来源之一的焦虑感实现了美学意义上的化解,其创作趋于成熟,风格亦趋于平和。对郁达夫小说美学范式转变的分析有助于在一定的框架内全面认识和评价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文学史上 ,郁达夫以“自叙传”小说而知名。他在《五六年来创作生活的回顾》中说 ;“我觉得‘文学作品 ,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 ,是千真万确的。”又说 :“作家的个性 ,是无论如何 ,总须在他的作品里头保留着的。”郁达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道路比较曲折 ,然而他注重“一己体验”的自叙传色彩和主观浪漫抒情的创作个性 ,却始终鲜明地保留在他的大部分小说中 ,即使是写于 1 92 3年 7月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这部大家公认的 ,连作者自已也认为“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达夫自选·自序》)的描写工人阶级的作品 ,仍然以抒情的笔…  相似文献   

5.
在《自选集·序》中,郁达夫指出:“《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简称为《春》),《薄奠》,《微雪的早晨》,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由于作者这段自白的影响,一些研究者便认为:《春》“歌颂了女工善良美好的心灵,突出了她在苦难深重的情况下坚韧的意志和朴素的反抗精神”;《薄奠》“成为一篇饱和着血泪与愤怒的对旧社会的控诉书”。如果我们仔细研读这些小说,很快就会否定这样的答案。但其主旨也不象另一些人所认为的“不过是旧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其实,作者创作这两部作品与创作《沉沦》,《茫茫夜》,等小说一洋,意在表现自己内心的苦闷,只不过表现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之一.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如果说鲁迅是主将的话,那么,郁达夫可以算是一员大将.从1921年《沉沦》的出版,至1935年《出奔》发表为止,郁达夫在中国现代小说这块处女地上,辛勤耕耘了整整十五年,创作了四十多篇中短篇小说.他的小说,由于表现的真切和格式的特别,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正如郭沫若所说:“他的清新的笔调,在中国的枯槁的社会里面好象吹来了一股春风,立刻吹醒了当时的无数青年的心”.①  相似文献   

7.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小说中最优秀、最耐读的作品之一.小说文本体现了抒情小说的深沉内涵以及主客观表现的自由穿越.  相似文献   

8.
李岩 《现代企业教育》2014,(16):405-405
郁达夫是新文学作家中很有才情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创作具有独特的风格,他的浪漫不是梦幻的浪漫,而是充斥着感伤、忧郁以及直白情味的"浪漫",也是直指封建道德咽喉的"浪漫"。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如《银灰色的死》《秋柳》《春风沉醉的晚上》《微雪的早晨》《迟桂花》《瓢儿和尚》等等。郁达夫小说风格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他小说中强烈的抒情色彩、坦率的自我暴露、自叙式的形式、感伤的格调、病态的人物描写、零余者典型形象的选择都对读者产生了心灵的震撼,给当时的封建主义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他的小说笼罩着一种悲剧色彩,但无处不洋溢着一种艺术美。在此,笔者针对其悲剧色彩和艺术美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小说《沉沦》和《春风沉醉的晚上》相比,反映了创作的发展变化。题材上,前者写的是一个病态青年的心理,而后者则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人物上,前者采用自叙传的写法,细腻地刻划了主人公的病态心理,而后者除刻划“我”以外,还成功塑造了陈二妹这一崭新的人物形象;结构上,前者采取散文式结构,注重人物的情绪,而后者则讲究布局,紧扣男女主人关系的发展,结构完整。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是中国新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既真实大胆,又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令人心折的独特艺术魅力,是我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其小说的鲜明艺术特色、个性特征,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浓郁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称《春风》)突出表现了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着力抒发了自我的内心感受。有人评价“郁达夫是浪漫情派的中坚”,其小说注重抒发主人公抑郁寡欢、孤独凄清的情怀,宣泄人物的悲观甚至厌世的心境,借助于人物心理细腻描绘以及外在景物的衬饰来加以表现。如《春风》中的…  相似文献   

11.
<正>夜幕低垂,春风轻拂,抬头隐约看到云层间的星子,不由想到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个春夜,郁达夫同样行走在沉醉的春风中,构思着《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一篇深深触动我灵魂的散文。一开始吸引我的,其实不过是几句话:“天上罩满了灰白的薄云,同腐烂的尸体似的沉沉的盖在那里,云层破处也能看得出一点两点星来,但星的远处,黝黝看得出来的天色,  相似文献   

1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奠基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始于"五四"初期,从他的第一篇小说《银灰色的死》问世,到后来的《沉沦》等,无不都属于这方面的题材。这些小说或直抒胸臆,抒发内心孤独、忧郁的感情,或借助某个背景痛快淋漓地抒发一个现代青年对国家对自身的悲哀,在沉重的压抑之下他渴望美、渴求爱,同时无情地暴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浓郁的抒情色彩,饱满的感伤情怀是他的小说比较突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1922年,离开祖国已经11年的郁达夫回国了。迫于生计,在安庆、北平、武昌、上海等地辗转飘泊,或卖稿为生,或教书糊口;生活窘困,步履维艰。但他坚韧地苦斗,与郭沫若一起,参加创造社的工作,致力于文艺创作,写出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这个时期他的小说,淋漓尽致地描绘出飘泊贫寒的知识分子的心灵轨迹,即:从性的苦闷到生的挣扎,进而到与劳动人民作心的交流。这一时期郁达夫的第一类小说,写的是青年知识分子在青春期的性的苦闷和爱的渴求。比较著名的作品是《茫茫夜》和《秋柳》(《秋柳》可说是《茫茫夜》的续篇)。这类作品描…  相似文献   

14.
《迟桂花》是郁达夫后期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风格与作者前期的作品大不一样。作者为什么要创作此篇小说?将通过作者的直接动机、创作态度以及小说中反复提到的迟桂花这一事物来探究郁达夫创作《迟桂花》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角度赏析郁达夫的作品很容易发现一系列的"孤独"形象,作者在环境、人物、氛围以及为数不多的情节中,都着力描写自我在文学作品中的心理投射,小说作品中所存在的所有物品也都为孤立自我而存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以下简称《春》)创作于1923年,这一时期郁达夫作为一个爱国志士分子,已经广泛地接触到社会改良的革命思想,创作思路也逐渐扩大到社会底层人民,从狭小的知识分子"顾影自怜"体现出忧虑国家前途命运的情怀;但作品本身并没有过分渲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的人物命运,而是一贯延续了郁达夫的浪漫主义写作风格,通过一个人的孤独来渲染社会的风貌,通过另一个人(陈二妹)的言行表达底层人民的苦难、抗争、呐喊。本文以下通过对《春》中孤独者形象的分析,解读郁达夫作品特有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极具艺术魅力的一篇小说,作者通过比喻、映衬、别解等一系列修辞手段刻画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角色“我”,使得读者在阅读时不自觉地与作品、作者进行交流。通过修辞与想象、联想、注意等心理机制结合,揭示“我”在物质、精神、思想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状况,指出“我”在修辞心理学中表现的时代特征以及“我”所呈现的对现实、性、人生的思考,体现了小说较高的艺术魅力和修辞价值。  相似文献   

17.
文学本体与本性的召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性(诗性)是中国现代学的一个基本特征。从鲁迅的《故乡》、《社戏》、《在酒楼上》、《伤逝》。郁达夫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到沈从的《边城》、萧红的《呼兰河传》等作品。构成了一个“现代抒情小说”(或称“诗化小说”)的谱系,并且达到了现代小说的最高水平。“诗化小说研究书系”的出版,使以“建立中国现代诗学”为目的的“学本体研究”计划迈出了实施的第一步,或许中国社会、思想化的外部条件总是不利于这样的研究,它的被忽略、孤寂、边缘化,至少还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但也正因为如此,它的意义与价值才又是不可否认与抹煞的。  相似文献   

18.
A郁达夫小说的最明显特色在于主观性,因而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是代表了或一定程度地代表了 作者本人,这与前面论述的题材的“自传”性和主题的“自我表现意识”是一致的。 这些人物,一类是以“我”的第一人称出现的,《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茑萝行》、《迟 桂花》等皆是如此。另一类是假以人物的签名,其实则也包含着作者的影子,如《沉沦》中的“他”,《茫茫夜》和《秋柳》中的于质夫,《采石矶》中的黄仲则,《东梓关》和《烟影》中的文朴。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些人物就等于作者,他们是并且只能是作者笔下的艺术典型,但反过来说,内部又无不包含了作者自身。“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戴着各种假面具的他自己。”这名话也许多少道出了它的实质。郁达夫在《小说论》第6章“小说的人物”中明确提出:“小说家的人物的来源可分三种。第一,是由他自家亲眼观察得来的。第二,是听见人家说,或者在书报上看来的。第三,是由他的想象造成的。不过小说家在小说上写下来的人物,  相似文献   

19.
1924年4月8日,鲁迅从书肆上购得了日文版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将给他的创作带来多大影响。也许鲁迅自己也并未觉得,所以回家后他将书往架上一搁就是五个多月,没有仔细阅读,也没有翻译出版。这期间,《呐喊》的销路继续看好,而《彷徨》正在一篇篇的创作中。他已被胡适誉为中国白话小说创作第一人;作为《新青年》的中坚,他的周围簇拥着许多有为的青年学生。但是,鲁迅并未感到怎样的欣慰,因为他的内心一片悲凉,心情异常苦闷。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出生于浙江省富阳县一个世代教书、行医的家庭。在他出生时,他的家庭早已破落。1913年,他随兄长郁华赴日本。次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9年10月,考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在日本,他与郭沫若等人组织文学团体创造社,并且于1921年9月回上海筹办文学刊物《创造季刊》,开始文学创作。在此后20多年的文学创作中,他写出《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出奔》等小说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政论文等。抗日战争爆发后,郁达夫积极投身到抗日洪流中去,写了《救亡是义务》、《战时的文艺作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