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珊 《传媒》2015,(12):67-68
译制片配音艺术是一门独立的话筒语言表演艺术.它的创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正是这种局限性赋予了译制片配音艺术独特的精神气质,促使配音演员在有限的空间里创作出无限的艺术魅力.本文对媒介跨文化传播中译制片配音的局限性与创造性做了比较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
张乐 《新闻世界》2010,(4):155-156
在经历过一个黄金时代之后,进口译制片配音在中国逐渐落寞。本文分析了发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指出译制片配音存在的重要性和价值,为译制片配音的继续发展和复兴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译制片配音具有独特的双重属性,一方面它具有电影跨文化传播中被动的工具性,另一方面它也在历史的经验中显现了主动的艺术性。从当下电影传播的经验来看,上述两个方面都在经历衰落式的变化。译制片配音,作为工具,不再是不可或缺的;作为艺术,失去了原有的传播和审美环境。这些变化与媒介环境的改变有很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 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 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 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 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 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 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 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 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既然无人怀疑译制片的配音是一门艺术。那…  相似文献   

5.
谈到译制片,许多人会想到配音表演,而且还会说译制片就是声音表演艺术。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看译制片的确在欣赏配音表演。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拿配音替代译制是片面的,因为,配音并不是译制  相似文献   

6.
陈曦 《今传媒》2014,(7):75-76,96
中国译制片走过了60年的光辉历程,而如今,伴随着中国外语教育的发展,后期技术和电影画面的重视,电影的语言和配音被逐渐"冷落",特别是网络时代的来临,各种便利下载和资源点供应促使人们对"原音原版"的追求,把译制片这个"没落贵族"逼到了墙角。学者们对此分执对立观点,有认为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门类,译制片不会消失;有认为译制片必死,即使作为特殊门类保留也会失去市场价值。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今日,网络涌起了一批译制新秀,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草根",且不同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单一的译制电影模式。笔者试图从"网配"这个角度,对中国译制片的生存价值加以思考,寻求译制艺术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译制片是一门艺术,肯定没有异议。但如果要说译制片也需要进行创作,难免有人质疑。译制片还存在创作吗?它不就是将原片中的人物对白从外语转换成汉语或将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转换成普通话吗?连一些影视界业内人士,甚至是配音从业者,也对配音的创作意识不够重视。虽然他们也承认配音是一种二度创作,但他们认为的二度创作就是将每个人物的声音准确地“贴”上去。诚然,将声音准确地“贴”到原片上是配音工作必须要做到的,但这其中如果缺少了创作,肯定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  相似文献   

9.
影视译制片作为一个了解世界文化的窗口,日益成为电视荧屏上不可缺少的一道风景线。而且随着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和观众审美需求伪不断增长,影视译制工作者与影视译制欣赏者对影视译制审美的要求日益迫切。他们希望尽快确立影视译制的审美原则,一方面,可以为影视译制工作者的工作质量提供参照尺度;另一方面,也为广大观众提供一个欣赏影视译制作品的标准,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质量的目的。 一般认为,“应该把如何不走样地将外国影视片介绍给我们的观众,使原片保持原样,作为衡量译制外国影视片质量的尺度”(转引自吴珊的文章《译制演员首先是演员》)。但由于两种文化背景、语言表达方式、言语理解方式的差异,加之原片演员口型的限制,很难做到使一部配音的译制片保持“原片的原样”,更不用说原片语言和演员声音的原汁原味了。因此;用这一理想化的尺度,无法衡量具体的译制作品。 那么,影视译制作品的审美原则到底是什么呢?众所周知,影视译制过程包含两个主要元素,一是剧本翻译,二是语言配音。  相似文献   

10.
塑造人物.是影视配音创作的核心。上海电影译制厂老一代配音演员富润生曾在《漫谈译制片艺术》一文中写道:”……把原片人物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声音、语言当作灵魂.人物形象当作躯壳.抽掉外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用我国演员的声音语言——灵魂配附在外国演员的躯壳里.故而称其为‘借尸还魂'……”。作者进而认为:”配音演员就是要把翻译过来的这种艺术语言.通过声音塑造和语言表达艺术.准确生动地表达出来。这种通过声音、语言要表达的思维.我们称之为精神世界:即灵魂。从这个意义上讲.配音艺术是”还魂艺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译制片概念的界定译制片在我国的发展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后,译制片更是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较之从前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并且出现了许多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的经典佳作;但同时,也有一些粗制滥造、漏洞百出的平庸之作,败坏着译制片在人们。。目中的形象。为此,译制片工作者要在忙碌之余静下心来反思总结,为译制片未来的发展作一些前瞻性的探索。究竟什么是译制片,目前似乎没有一个很权威的定义。依笔者看来,它应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广义上讲,凡是将影视作品经过翻译、编辑、配音、合成、剪辑…  相似文献   

12.
文本结合青少年思政教育角度,对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现状进行阐述,分析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的教育价值,理清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时代背景差异与教学方式单一的挑战,提出运用新时代红色影视作品、引入多元化教学方法与理念、开展校外实践活动等红色文化融入青少年配音艺术课程的实现路径,旨在为青少年的红色文化教育提供可供参考与实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影视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对影视配音这一职业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配音专业越来越受到众多配音爱好者的关注。对于影视配音的审美,很多人觉得声音好、配得像就行,甚至只要是播音专业出身的人都可以配得好,这是对影视配音认知的审美误区,有必要厘清这些认识上的误区,帮助配音爱好者快速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作为跨文化传播大众媒介方式之一的译制片,在中国传播西方电影艺术的历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增进中西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什么许多经典译制片经久不衰?其魅力究竟在哪里?除了原片中丰富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及其感人的命运之外,还有耐人寻味、令人感叹的经典对白.曾导演过<珍珠港>、<拯救大兵瑞恩>、<海底总动员>等多部译制片并获译制片华表奖的著名译制片导演张云明说过:"电影译制中,如何把握译制语言创作艺术,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影视配音需要较强的语言基本功和表达技巧.本文主要从影视配音实践方面谈艺术语言基本表达技巧在配音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人看电影的趣味和习惯就像我们这个国家一样,正在迅速发生变化。变化之一就是 看外国电影时不再希望有中文配音,而是放放原声,上中文字幕。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事。那个时候,进口的电影有一个统一的名称——译制片。顾名思义,这些电影的  相似文献   

17.
影视配音主要指影视作品中专门为对白、独白、内心独白、旁白、解说以及群杂语言的后期配音。高质量的配音工作是配音演员综合运用自身语音条件、艺术感受力和表现力与录音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从配音主体角度来说则离不开演员对语言内部技巧运用的把握。  相似文献   

18.
西藏电视台藏语译制节目的成绩比较突出,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质量也逐年提高。比如:藏语译制片《女奴》、《西游记》、《封神榜》、《义不容情》、《文成公主》等许多屏幕形象至今还被人念念不忘。下面就如何做好藏语译配工作谈几点体会:一、配音演员接到任务后首先要分析剧本,理解剧本,熟悉剧本。为了让银屏上的人物立得住,配音演员一定要与原片演员合作。在整个译制过程中配音演员进入角色,要做到译制片配音尽可能符合原片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一定要理解原片作者的创作意图,故事的时代背景和影片的主题思想,同时要认真研究人物性…  相似文献   

19.
论译制片的原汁原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将外国影视剧配上汉语对白,然后与原片的音效合成制作出的译制片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译制水平。有人认为好的译制片可谓是珠联璧合,能让观众充分领略原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有的人则认为译制片的洋腔洋调让人无法容忍,不如直接在屏幕上加上汉语字幕,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国影视剧。近年来,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原声影视剧的大量播映,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持后面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译制片到底能不能保留原片的原汁原味呢?  相似文献   

20.
将外国影视剧配上汉语对白,然后与原片的音效合成制作出的译制片在我国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而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译制水平。有人认为好的译制片可谓是珠联璧合,能让观众充分领略原片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韵味;有的人则认为译制片的洋腔洋调让人无法容忍,不如直接在屏幕上加上汉语字幕,只有这样才能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国影视剧。近年来,随着国人外语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原声影视剧的大量播映,尤其是在大城市里,持后面这种观点的人越来越多。那么,译制片到底能不能保留原片的原汁原味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