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移动互联网技术革新所引领的基于交往的社会化媒体在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兴盛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文化革命。在媒介化社会与社会化媒介不分彼此的社会空间里,交流与沟通成为了西部民族地区的新问题。我们需要摆脱被国内严重误读的庸俗功能主义对策思维,探究以主体间性为传播视阈的长效机制,塑造以媒介为纽带,以人际传播为核心的去大众传播化的"间性文化"观,才能完成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整合与和谐。  相似文献   

2.
谈交往     
《孤独的狂欢》说的是媒介的文化,是独立的个人在网络时代的“狂欢”,因为人既可以和电脑闲聊扯淡,也可以将之引为“知音”。吴伯凡对于“交往”的论述很精辟,闲聊与知音,灌输与传播,散见于书中各处的描述,让我对“交往”(Communication)的含义有了一些新鲜的体验。  相似文献   

3.
传播之变     
人际传播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不少人感到,当传播进入多屏化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屏幕沟通、借助屏幕表达,人际传播方式已经渐行渐远了.不过,被遮蔽的现实是:人际传播并不是消失了,而是迎来了自身的超越;媒介融合生态下的“人机交往”正逐渐构成对原生态人际传播的一种超越与回归. 以强大传播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聚为基础,“网络连接一切”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不仅媒介成为人的延伸,可穿戴设备使人与物的连接日益紧密,人也构成媒介环境的一部分.互动传播常态化,并深入向专注于个人的动态定制化、浸入式传播发展.  相似文献   

4.
梅慧 《当代传播》2012,(1):105-107
信息爆炸、技术高新、文化多元,媒介产业化进程加快。传统模式和理念被打破,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播音员和主持人也以新的表达样式面对受众,为媒介市场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但有些播音员、主持人价值取向偏离常规轨道,过度的"人际化"、"娱乐化"、"三俗化"引发各界热议。在媒体这个文化传播平台上,播音员和主持人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要满足受众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建构播音话语审美空间,引导大众提升情感,促进传媒和谐传播。  相似文献   

5.
陈雪 《现代视听》2012,(2):55-58
文章首先论证了微博传播属于人际传播中的一种,继而对"微博人际传播"与"微博人际关系"的概念进行了厘定,通过剖析"微博人际关系"与现实人际关系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进而阐释出"微博人际关系"具有交往情境的超时空性、交往主体的去社会性、交往中介的多符号化、交往关系的"半真实化"以及交往对象的自由化的新特质。  相似文献   

6.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吴德胜  戴佳昕 《今传媒》2023,(5):137-139
本文借用媒介生态学者保罗·莱文森对媒介技术“玩具—镜子—艺术”的三段式发展和媒介的“人性化发展趋势”理论,分析了小天才电话手表的发展演化路径,并在此基础上,从人际传播的回归、群体孤独等方面探讨了新型“人媒关系”的当代价值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数字媒介与社交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时间可以压缩、空间可以放大的虚拟传播环境。所谓虚拟传播是指人类利用数字媒介技术创造的"现实"沟通的经验世界。它戏剧性地改变着人际乃至组织传播的互动行为,体现了媒介发展对传播偏向和人类社会行为方式的重要影响。当传播媒介技术的远程控制与跨界的组织工作方式成为虚拟和超自然的现实的时候,虚拟组织这一全新组织形式应运而生,并以它独特的传播沟通方式得到发展与演变。  相似文献   

9.
当前农村人际传播面临城市化和电子媒介的双重冲击。通过对江苏、新疆两地农村的抽样调查,发现随着农民工的增加,农村人际传播不断扩展,电子媒介对农村人际传播的影响呈上升趋势。东部江苏和西部新疆农村人际传播在对电子媒介影响的反思性程度上略有差异。  相似文献   

10.
王学成  杨浩晨 《当代传播》2021,(6):87-89,96
本文以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为视角,对当前短视频文化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短视频传播已经建构了新的狂欢广场,形成多元化、个性化和狂欢化色彩的媒介奇观.在具有"梗文化"、审丑文化特征的短视频狂欢中,全新的加冕范式随之产生.短视频创作者、丑角人物和影视作品中的角色,经由短视频作品加冕成为社会关注的中心.然而,这一系列新的加冕现象也折射出短视频狂欢奇观与巴赫金理想中狂欢世界的背离.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19,(6):77-86
随着信息与传播技术与日常生活的日益融合,媒介技术社会已然成形,数字媒介研究的实践分析取向开始出现。该取向从社会学实践理论和人类学媒介研究中汲取理论资源,并与重建传播学范式的各种努力联结在一起,成为突破人与媒介二元关系的方法论视角。目前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媒介实践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部分:数字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空间生产,数字媒介与日常交往,数字媒介实践中的能动与结构。本文指出,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应从三个方面加以探索:研究日常生活特性与数字媒介实践的交互关系;从技术哲学路径重新理解数字媒介;结合实践论与存在论回答人与数字媒介的根本性关系。跨学科、混合方法和再造人类本体论或将成为这一研究领域的三个趋势。  相似文献   

12.
许莹 《新闻前哨》2020,(2):30-32
新媒体传播实现了科学传播的双向信息流动,但科学传播中的价值认识分歧依然突出。通过分析新媒体传播中的圈层化现象,可见群体隔阂、观点与个人经验超越事实影响认知等原因形成了科学传播价值认同的阻碍。在媒介化社会,媒介不仅是信息载体,更作为交往中介而存在,本文基于对不同媒介主体所构成的立体化传播网络的分析,提出了促进媒介主体交往的应对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由资本、媒介与受众共同促成的"狂欢"已经脱离了偶然性、对物理空间依赖的特点,呈现出日常化、生活化和消费至上的规律性。因此,"传播者—受众"之间的关系在移动互联网语境下不断为媒介与资本收编,逐渐演化成"资本—媒介—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以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为依托,就当前的媒介生态图景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狂欢作为受众主体性的体现,已经在资本与媒体的合谋下演变为消费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狂欢"即是消费。  相似文献   

14.
林玮 《新闻知识》2001,(12):11-13
所谓传播,在传播学研究中一般被分为自身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四类。实际上,从"假于物"与不"假于物"这一角度,还可以把它们简化为两种,即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其中,"假于物"与不"假于物"是一大关键。换言之,从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最为根本的不同就在于多出了一个东西,这就是:媒介机器。借此,大众传播媒介完成了从"面对面"到"面对机器"的根本转换。对此,从关于大众传媒的形形色色的定义中,就不难看出。美国传播学者沃纳丁等人指出,在传播学者的研究中,不论对"大众传播媒介"如何定义,其中都包括了三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石晋阳  陈刚 《现代传播》2016,(4):153-156
在新媒介时代,主体不仅从媒介中获得信息认知,还在媒介中建立关系网络,通过全身心的投入,在新媒介营造的世界中为"完整的人"争取合法身份。传统的媒介素养研究较少关注参与主体的情感体验及主体间情感交往活动,从而难以解决新媒介时代所凸显的情感危机。本文从"主体赋权"和"群体狂欢"两方面揭示了新媒体时代的情感危机,发现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已然多方面逐步实现情感转向,主要体现在:媒介本质从信息传递向关系传播嬗变,媒介素养的核心概念从信息批判向情感交往升华,媒介素养培养范式从工具范式向体验范式转向。  相似文献   

16.
李炜 《新闻界》2013,(5):45-47
本文通过梳理网络传播具体形态的历史演变,分析了互联网撬动的人际关系变革,尝试判明"人际化回归"是网络传播的媒介意义。建立在互联网各种传播形态基础之上的网络人际关系的呈现、生成与发展的过程都成为互联网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播媒介本属于公共空间,但随着传播技术的变革,在多媒体时代,"公"与"私"的界线开始模糊。借助网络平台私人议题开始进入媒介公共空间,媒介空间也变得越来越私人化。本文试结合"富二代砸六位数在《北京青年报》寻女友事件"和"毕福剑不雅言论视频事件",分析多媒体时代媒介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媒介化带来的问题,以期引起大众传播的重视和注意。  相似文献   

18.
黄金  张娜 《新闻前哨》2014,(7):71-73
本文从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认同、狂欢理论、媒介民粹主义消费与文化工业等四个维度,解析韩剧在国內热播的原因。本文认为韩剧网络消费热是媒介民粹化生产和受众民粹化消费的合谋产物。在"粉丝狂欢"的表象之下,是文化工业生产者对粉丝的成功收编。这为如何提高我国国产剧的受众满意度以及做好文化产品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伟 《现代传播》2006,(2):54-56
信息社会媒介传播体现为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结合,具有小众传播的特征.这种小众传播以"族群"传播理念为核心,"族群"更强调传受主体之间所建立起的关系,这种关系是解释当代传播行为的一个核心因素.当代"族群(group)"①传播理念,既指实体意义上分化的小众和小众化媒介所应用的媒介理念,也指目前在传统大众媒介领域中,在节目内容选择、编排方式等方面可以推行实践的"族群(group)式"传播理念,两者一显一隐.目前广播领域中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一方面体现在类型化电台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其他综合电台中,强调节目呈现出一种小范围的私人交往的氛围.  相似文献   

20.
张恕  于淑华 《新闻界》2012,(3):50-53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和变迁,使人际传播的形式、功能、意义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人际传播与大众媒介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而人际传播的参与感、亲近感也正在被大众媒介所应用,以达到大众媒介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的。本文从大众媒介与人际传播互动关系、互动过程和效果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