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曹刿论战》“公将驰之”的“驰之”为,“驱车追赶敌人”。江西师院中文系《历代散文选注》曰:“驰之:驱车追赶齐军。之,指齐军。”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第  相似文献   

2.
<正>在学习《曹刿论战》一文时,我对一些注释心存疑虑。经向老师求教和多方查找资料,觉得有三处注释似可商榷。兹略呈管见,一得之愚,就教大家。一、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注释:[肉食者]吃肉的人,指居高位,得厚禄的人。译文:他的同乡说:"大官们会谋划这件事的……"。商兑:他的乡大夫说:"这是在朝廷做大官的人谋划的事情……"。对于"乡人",课本无注。查阅老师教参,译为"同乡"。这极易误导人们把曹刿视为"乡下之人"。笔者及大多数同学在学习时便曾以为曹刿乃"地位卑微的平  相似文献   

3.
《曹刿论战》一文选自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文章意在表现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曹刿是一位爱国主义者,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和过人的谋略。该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对于这句话中的“下”字,学生在课堂讨论中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认为:曹刿乘坐在战车上向下察看齐军战车留下的车辙;另一种认为:“下”指曹刿走下战车,在地上察看齐军战车碾过的车印。这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合乎课文文意,学生各抒己见。  相似文献   

4.
《山西师院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一期载苏耘同志的文章《曹刿是否下车》,认为《左传·庄公十年》“下视其辙”一句,表明曹刿没有下车。理由有二:一,战场形势紧张,不便下车。二,前一个动词“下”表示的是后一个动词“视”的情态,而不是连动式。我认为曹刿肯定得下车。“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是曹刿当时的动作。如果曹刿只是在车上往下看辙印,“登轼”就必然是曹刿登上战车的车前横木了。而这是不可能  相似文献   

5.
袁从润 《学语文》2005,(5):46-46
《曹刿论战》记叙了历史上著名的弱鲁战胜强齐的长勺之战的全过程,重点写曹刿的战略见解和言行,再现了古代政治家的远见灼识与卓越军事才能。然而文中“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句的注释值得商榷。课文将“虽不能察”的“察”注为“明察”。将“必以情”的“情”注为“实情”,  相似文献   

6.
对于<曹刿论战>中"肉食者鄙"这句话.很多解读文章都依据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内容去直接印证鲁庄公的"鄙"与"不鄙",这实际上是把肉食者当成了鲁庄公. 肉食者不是指鲁庄公,课文注释非常明确.  相似文献   

7.
读罢《曹刿论战》,鲁庄公留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昏庸无能、目光浅陋,他的“鄙”反衬出曹刿的“远谋”,他的“昏”反衬出曹刿的“明”。但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如果我们稍作分析,便不难看出鲁庄公身上又有着许多明君贤主所共有的闪光点,因而仅将其视为曹刿的陪衬者似乎是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说他读孔子之书,想见其为人,心向往之。我每读《左传》中“曹刿论战”一章,见曹刿其志其才,便油然而生景仰之情。然而,昨日重读“曹刿论战”,猛然生出一个念头:曹刿能够以立德(慷慨赴国难)、立言(“肉食者鄙”)、立功(打败强齐)而名垂青史,真是太走运了。  相似文献   

9.
郭锡良等同志编《古代汉语》是高等学校一部好教材,选编注都较精当,但个别注释似有可商之处,兹就《曹刿论战》一文注释提出几则来辨析,以供参考。一、[衣食所安](132面)注:“衣食一类用来安身的东西。”按:此注似承孔疏“衣食者虽所以安身”而来,这比一般解“衣食这些用来养生的东西”“安”解“养”无据要好,但用“安身”来说“衣食”,亦不贴切,“安身”一般与“处所”住处  相似文献   

10.
释“情”     
《曹刿论战》,鲁庄公和曹刿就战前的政治准备进行了分析,鲁庄公最终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得到了曹刿的认可:“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情”做何解,“情”和“忠”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呢?对“情”,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是“实情”。《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郭锡良、唐作藩等编)对于“情”的解释也是:“情况,实情。”可是这种解释又让人产生疑问:明明是“不能察”,即不能一一明察,何以有“实情”,这不是自相矛盾吗?再说“情况”或“实情”也不能算成“忠之属也”。对于“情”,《康熙字典》引用董仲舒的解释是“人欲之…  相似文献   

11.
全国统编教材第五册选入的文言教材中有《曹刿论战》、《捕蛇者说》、《陈涉起义》。这是三篇老课文,可能有的教师讲过十多遍了,然而,我觉得这里面仍然有一些疑然词句,始终未得解决。下面谈我的一些看法。《曹刿论战》中的几个问题。一、“十年春,齐师伐我。”“伐”字怎么讲?统编教材在注释中只讲了“我”,没讲“伐”。可能认为这个字太平常了,所以略去未讲。但我曾看到好些参考书  相似文献   

12.
《左传·曹刿论战》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以庄公之鄙陋反衬曹刿之远谋。于是历来文章点评家对曹刿只见其“谋”而大加褒扬;对庄公则只见其“鄙”而大加贬抑。这是很不公平的。细读这篇文章。深深感到,其实庄公也可敬。  相似文献   

13.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该文说的是公元前684年发生的长勺之战中,曹刿以其深谋远虑.帮助鲁庄公为弱小的鲁国赢得了这场战争。传统意义上的解读是把曹刿的“远谋”和鲁庄公的“鄙”对举,鲁庄公俨然成了曹刿的陪衬,鲁庄公“小惠”“小信”之“浅薄”陪衬出曹刿的“民本意识”。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些古汉语语法书和古文选译对陈述句末的“焉”注释不尽相同,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一曰“焉”是代词,译作“哪儿”(于在春《文言散文普通话翻译》第4页);一言“焉”“应看作纯粹的语气助词.”(见廖序东《文言语法分析》31页)再如:“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一谓“焉”  相似文献   

15.
《曹刿论战》不仅刻画了关心国事、远谋深远的军事家曹刿的形象。而且还刻画了鲁公这个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家的形象。文章开头,写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点明了曹刿的身份,并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侧面来刻画鲁公的形象。曹刿为当时的庶士,鲁庄公则是一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在“官贵民贱”的奴隶社会里,鲁庄公接见曹刿这个士庶,的确要冒  相似文献   

16.
《曹刿论战》是传统篇目。有很多人被题目中的一个“论”字所迷惑,把段意归纳成:一论求见的缘由;二论战前的准备;三论战争的具体经过;四论取胜的原由。甚至还把全文归结为文章意在一个“论”字,处处紧扣一个“论”字来写等等,把这篇文章误认为是一篇议论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鲁庄公十年》中摘录下来的,“曹刿论战”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这篇文章主要是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来正面表现曹刿的卓越见识和军事才能,侧面衬托鲁庄公以国事为重,虚心听取下层意见的作风。从这点上讲,《曹刿论战》不是议论文。类似《曹刿  相似文献   

17.
一、两处欠当的注释。给课文生词注释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词意,掌握词的用法,正确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那么,注释就不仅要说清词的本意,还要指出在课文中的用法。如不注释本意,只说明在课文中的用法,则应点明“这里是指……”,以免学生误会。《母亲》一课对“余裕”的注释是:“指充裕的时间”。“裕”本意是富裕、宽绰。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加其土封”的注释是:“修建一座大坟。土封,指坟墓。”这条注释不明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相似文献   

19.
读了1978年第四期《语文学习》上赵国彦同志的《曹刿论战及其他》一文,有点不同的看法。赵文六次提到了鲁庄公的“鄙”,认为《曹刿论战》(以下简称《论战》)全文都是以庄公的“鄙”反衬曹刿的“谋”的。  相似文献   

20.
齐鲁长勺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课文《曹刿论战》对此作了描述。虽言语不多,但刻画的人物鲜明。文中主角曹刿以其卓识远见和杰出的军事才能,赢得了许多赞誉。相比之下,另一个关键性人物鲁庄公却黯然无光。在诸多教辅资料中,均以他的“鄙”来衬托曹刿的“远谋”;以其急躁轻进、不懂规律、不察敌情来衬托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品质。一言概之,是始终把战争获胜的光环戴在曹刿头上。笔者认为这种评论有失公允,是违背科学的。过分强调曹刿的关键作用是否就可以抹杀鲁庄公的才能和优点呢?当然,鲁庄公身上固然存在些“鄙”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