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成败问题,是农战史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一种压倒一致的观点,农民战争总是限入失败,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而共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凡属知识分子参加和支持的农民战争,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秦末、新末、隋末农民战争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加和支持农民起义而成功的典范,因此,对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行为给予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与西欧相较有次数多、规模大、组织程度高等差异。其根源在于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把农民战争的这些差异视为中国封建社会“停滞”或“长期延续”的原因,是农民战争比较研究的误区。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虽比西欧大,但遇到的封建政权镇压的阻力更大。两者抵消后的实际动力反而比西欧小;加之,中西封建经济结构的不同决定着前者动力的作用方向和诱导力量是促进自然经济的发展,后者则是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这是中西社会发展先进与落后发生位移的潜在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农民战争与农民起义的成败问题,是农战史研究中争议颇多的一个理论问题。过去史学界有一种压倒一致的观点:农民战争总是陷入失败。而我认为,中国古代农民战争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而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对农民战争的态度。凡属知识分子参加和支持的农民战争,其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反之就小。秦末、新末、隋末农民战争是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参加和支持农民起义从而成功的典范。因此,对古代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加入农民起义队伍的行为应给予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4.
胡一华 《丽水学院学报》2001,23(6):32-34,38
唐朝末年,王仙芝、黄巢所领导的农民战争很有典型意义,它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农民战略的规律:为求生存,农民才会铤而走险揭竿而起;“纯粹”的农民,承担不起农民战争领导者的重任;建立农民政权是农民战争的需要;“平均”、“均平”成为农民战争的走向;没有引发全民大起义的农民战争是推翻不了封建王朝的。  相似文献   

5.
以列宁、毛泽东等导师的论述为依据,在前人的大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农民战争发生的原因作了系统的和深化的论述.指出,封建统治集团的腐朽及政治黑暗、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封建赋税繁重、徭役兵役负担沉重等,导致了封建阶级矛盾尖锐,导致了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激化,是为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发生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6.
关于农民战争是不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史学界至今仍有争议。本文以中西比较的形式论证了毛泽东农民战争动力论的科学性。指出,农民战争动力论是毛泽东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发展,它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这个基本命题更加完善;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欧,农民战争都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民战争的动力比西欧大,但由于阻力也比西欧大,实际动力反而比西欧小,加之它缺乏新的革命因素的诱导,没有市民阶级斗争相配合,能引起社会发生质变的机会就小,所以中国社会发展反而比西欧慢。我们决不能因此否定农民战争动力论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明末农民战争,和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所有的农民战争一样,最后仍然陷于失败。明末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流寇主义”,即没有建立巩固的根据地,从事长期的大规模流动作战。明末农民战争的确存在过“流寇主义”,即从事流动作战的战略方式,给农民战争带来了某些消极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明末农民战争并不是始终采取流动作战的,其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尤其是关于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的理论和观点,是正确研究中国古代农战史的指南,科学地理解和掌握他的这方面理论观点,是我们正确解说农民起义、农民战争等问题的关键。一、关于研究阐述农民问题、农战问题的出发点毛泽东继承了马恩列斯关于农民问题、农民战争的研究成果,对中国农民问题,中国  相似文献   

9.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10.
初中《中国历史》第一册课本里,第三编战国秦汉部分,叙述了秦汉时期三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就是:由陈胜、吴广首先发难的秦末农民战争,王莽统治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和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下面仅就这三次农民战争的共同点及相异点谈谈我的看法,供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六十年代前期,学术界对农民战争问题进行过热烈讨论,许多问题分歧甚大。目前史学界对此又开展了讨论。我认为,研究农民战争问题,首先要解决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这个问题解决了,许多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战争,这个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而发生的人类互相残杀的奇特现象,是阶级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政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最高的、最集中的、最激烈的斗争形式。封建  相似文献   

12.
从陈胜、吴广到洪秀全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内容,在中学历史课本中所占的篇幅不算少、以往关于农民战争结局的研究,基本上是固守一个著名论断,即历史上的“农民革命总是陷于失败”。依照这一传统观点,许多历史教师不加分析地讲解,使学生产生了许多迷惘、历史上的农民战争的作用究竟是什么?“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是为了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还是皇帝轮流坐?《天朝田亩制度》似乎带来了对这一问题理解的一线曙光,然而还是陷于失败。迷惘的结果等于宣告了封建时代的农民战争的结局无论如何都只能归于失败,农民战争从本质上…  相似文献   

13.
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问题是整个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认识和评价农民战争的思想武器,不但对我们研究农民阶级的思想发展,而且对理解农民战争的性质、特点及历史作用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一些报刊陆续发表有关文章,展开讨论。笔者在此发表一点浅见,与不同的观点进行商榷,希望得到同志们的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4.
最近,我们在高中二年级的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组织了一次关于"秦末农民战争"的课堂讨论,我愿把这次讨论的点滴体会和有关讨论课的一些看法提出来,和大家交换意见.一我们认为要想使课堂讨论进行得好,就必须在讨论之前做一些较细致的准备工作.选择教材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这次所以选择"秦末农民战争"这一课题,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别长,"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  相似文献   

15.
判断农民战争最后结局为“总是陷于失败”这种看法,是只符合典型封建社会历史及农民战争一面实际的不够科学的结论。世界上完全相同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对衣战结局不能用固定统一标准判定。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变化原因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基本矛盾的运动。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皆是以人为核心构成的,但它们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任意选择和决定二者的发展变化。故此,人类社会中的各种事件、现象,不管是同时空的,非同时空的,只有在某些方面较近似,完…  相似文献   

16.
民本主义是儒家的传统思想,两千多年来它是封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精神支柱。儒家的民本主义与公民战争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农民战争的发展,民本主义在内涵上也得到了充实.同时它又促使农民战争在斗争目标上得到了提升。  相似文献   

17.
一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农民战争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其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中学中国历史课本封建社会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叙述了规模较大的农民战争.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隋末的农民起义,唐末的黄巢起义,元末的红巾军起义,  相似文献   

18.
佐藤文俊先生所著《明末农民战争研究》,于一九八五年五月,由研文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三章,并附明末农民战争研究动态一篇。该书有如下三大特点:第一,着重介绍了为人们所不注意的明末农民战争洪流中的非主力部队,如袁时中部队、李青山部队以及光山县、麻城县奴变。第二,着重研究了大顺政权的地方组织的建立、结构、活动内容等。第三,着重剖析明朝王府与农民战争的关系。明朝王府的存在,实是加深农民阶级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有的学者认为每次较大的农民战争,都沉重地打断了封建化进程,断送了封建化已经取得的成果,并使社会重新退回到原来的起点上去。本文以元末农民战争为例,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论证这场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以与上述观点商讨。  相似文献   

20.
马丁·路德对待德国农民战争的态度,仅表明他强烈反对农民战争,而不能证明他背叛了农民战争或宗教改革.因为马丁·路德从未支持或参与农民战争,也从未停止与罗马教会的斗争。马丁·路德反对民众自发的暴力活动,主要原因在于他从来没有把普通民众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依靠力量。在马丁·路德看来,农民即使有可能取得暂时的胜利,并杀死所有的王公贵胄。但他们的肉体和灵魂终将受到重创,他们必将一败涂地。马丁·路德始终强烈主张德国各级封建主应该.也必须动用手中的暴力手段。以对抗罗马天主教会和镇压起义农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