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里,争吵、闹纠纷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采取简单的阻止方式。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止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不然。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而且往往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陆静芳 《考试周刊》2011,(46):232-232
在幼儿园里,争吵、闹纠纷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现象。教师面对这种现象,往往采取简单的阻止方法。从表面上看,教师是在制约幼儿的不良行为,似乎充当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实不然。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争吵、闹纠纷并非都是坏事,有的反而有利于他们交往能力的发展和心智的健康成长,有着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丽 《宁夏教育》2012,(4):30-30
在幼儿园里争吵、闹纠纷是幼儿交往中常见的一种观象,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作为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充当宣判是非的法官,而应当通过孩子的争吵和纠纷,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曾言:“教育是立国的根本。”“教育就是生活的改造。教育好比是火,火到的地方,必使这地方感受他的热,热到极点,便要起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教育有这样的力量。”幼儿从人园那天起,就是儿童社会的一员,参加了集体生活,其中幼儿是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在显现出活泼的个性。幼儿间发生争吵是正常现象。幼儿一旦争吵,教师不应简单制止,而从争吵、纠纷中让幼儿明白是非,同时对其中某些方面引导他们提高认识,提高他们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5.
幼儿与同伴相互交往中,常常会为了一本书、一把椅子、一块积木等诸如此类的小事而发生大声争辩、物品争夺、身体攻击等争吵行为。争吵历来不被社会认可,幼儿争吵,同样被视为一种影响友好关系,不利幼儿身心发展的有害交往方式。为此,不少教师对班内幼儿争吵现象十分烦心,她们一怕影响班级正常秩序,二怕影响幼儿品德发展,当然也担心领导据此怀疑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能力。所以幼儿一旦争吵教师们就会采取各种措施。  相似文献   

6.
我认为指导两位老师行为的观念是不一样的。老师甲充当的是裁判员、调解员的角色。《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要求,要培养幼儿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进行交往的能力。我认为幼儿的纠纷、争执也是一种交往的过程,对于儿童个性心理的发展是有益的。因此,我比较赞同老师乙的做法。她注重了教师观察者的身份,首先信任孩子自己有能力处理好,过早地进行干预,会抑制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试想,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大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其发生纠纷、竞争的对象,同伴之间的纠纷可以让他从别人的眼中、话中看到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了解…  相似文献   

7.
正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30%取决于才能,70%取决于人际关系。《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把学习初步的交往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是常事。他们的思维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不善于彼此交往。对于幼儿间的冲突,家长们的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认为幼儿间发生冲突不好,一旦发生争吵,成人总以"好好玩,别吵"简单阻止,以平息冲突;另一种认为孩子间发生冲突是正常现象,当发生冲突时,成人则不予理睬,任其自由发展。本文  相似文献   

8.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幼儿之间经常发生争吵、打架等纠纷事件,教师在解决幼儿纠纷时因为种种原因导致不公平公正现象。要想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就要求教师在保持爱心的同时采取一些正确的方式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小朋友向老师告状在幼儿园是个普通的现象。有的幼儿一天告状达四十多次。怎么办?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改变幼儿的告状现象,培养幼儿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性。1.让幼儿自己解决。幼儿告状后,老师要先了解情况,然后清能力强的小朋友去解决,教师适当加以指导。然后,逐渐过渡到让那些能力一般的孩子尝试着去解决。这样,幼儿间的纠纷他们就会自行解决。对于那些处理得好的小朋友,教师就予以表扬,激发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  相似文献   

10.
幼儿被拒绝交往的原因,首先是生活环境的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的因素)。如:父母的娇惯;父母关系紧张、争吵不断,或父母离异;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等等,都能对幼儿心理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产生焦虑、压抑、内疚等。而情绪直接影响着人的行为的动机强度,表现在同伴关系中便形成了消极的行为模式。其次是别人的态度。父母、教师、同伴对幼儿的有意或无意的消极评价,都会强化他们的某种消极行为。幼儿年龄小,生活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和自控能力差,因此,他们常常“犯错误”。这时,家长、教  相似文献   

11.
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幼儿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认识他人,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学会表现自己,理解他人,相互沟通,建立友谊。并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一员。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往往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现在的独生子女由于处在特殊的家庭环境,他们往往缺乏与同龄人交往的技能,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那么,如何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呢?笔者在实践活动中作了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贾丹 《江西教育》2012,(Z1):58-59
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幼儿之间争吵行为时常发生。通常来说,教师和家长们更重视幼儿的合作精神,大家满心欢喜地期待着孩子们表现出礼让友爱的一面,对于他们之间的争吵和互不相让深感头疼。那么,孩子争吵的  相似文献   

13.
<正>友好地合作交往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人交往能力的强弱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增强他们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解决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是至关重要的。独生子女由于外在特殊的家庭环境,往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技能,更不善于用身体语言表现自信、友好和平和,缺少正确的交往经验。因此,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应加  相似文献   

14.
脱离自我中心学会友好交往小班幼儿刚接触集体生活,来自不同家庭的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彼此之间尚不甚熟悉、了解;此外,小班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初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考虑别人。他们不了解其他幼儿的情感和需要,缺乏交往的能力,不善于协调平等关系。...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一个人应有的基本品德,对幼儿进行诚信教育,让幼儿知道要做一个诚信的孩子,从小养成诚信的品德,是幼儿园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一、幼儿产生不诚信行为的心理因素幼儿年纪小,往往由于记忆、想象、联想判断上的错误,而造成说谎,说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话。我们处理幼儿间的纠纷时,经常发现幼儿们争吵、打架时,要他们讲出事情的经过或谁先动手打人,回答往往与事实有较大的出入。幼儿在玩的过程中发生争执,当时只顾玩,并不留意到底怎么争起来,因此他们不能把发生过的事情准确地表述出来,这是由于记忆上的错误造成的说谎现象。有的小…  相似文献   

16.
陈红 《甘肃教育》2008,(20):38-39
即认读活动要在假想的情境中反映幼儿所处的现实社会生活。如识字游戏《小动物找家》《识字火车开过来》等,是教师创设出某种情境以让幼儿体验和了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正常交往的简单过程。其反映了幼儿所处的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能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同时又锻炼了幼儿认读汉字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汤悦 《黑河教育》2013,(7):83-83
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幼儿在自由游戏、集体生活、共同学习及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主动发展起来的能力。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对他们一生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通过交往能积累和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使幼儿逐步了解和熟悉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发展他们分析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通过组织活动,创造交往机会1.结合主题活动,班级墙面上布置"快乐花园"专栏,园  相似文献   

18.
<正>中班年龄的幼儿形成了与周围人交往的需要,而交往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孩子间往往出现不会合作交往,或合作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一日生活的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对幼儿施加一定的教育影响,增强幼儿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合作技能。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  相似文献   

19.
教师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幼儿,了解幼儿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始。每个孩子都有个性、感情、理想,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精神世界,这就需要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幼儿,掌握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以便采取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教师要了解幼儿必须有敏锐的观察力,透过幼儿的眼神、表情、举止,甚至一个微小的动作,看到幼儿的心理变化,掌握他们的心理变化规律。只有了解了幼儿才能做到信任他们、尊重他们。教师应当尊重幼儿,第一、要尊重幼儿的人格。把幼儿看作是与自己完全平等的人,平易近人,以诚相待。对于幼儿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及时…  相似文献   

20.
香港幼稚园比较注重分组学习。其理由是分组学习是灵活及有效地利用空间、资源等方法之一。目的在于让儿童在学习时更专注和有个别体验的机会。下面就香港幼稚园分组学习形式、分组活动的编排及教师在分组学习活动时的职责等作简单介绍。一、分组形式(一)小组学习教师按照幼儿的年龄、兴趣和能力,设计多样化的活动学习,编制不同的课程,然后把全班幼儿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活动。活动时,教师轮流施教。小组学习由于人数较少,教师能更透切了解幼儿,更周全地照顾他们的个别需要,密切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幼儿则有更充分尝试和体验的机会,去建立自信心,满足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主动学习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