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画中有一种构图方法叫"留白",它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的效果,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由此我想到了阅读教学。大家都知道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实践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阅读教学也可以效仿"留白"这一艺术形成,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其他艺术形式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让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教师留下的空白里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国画中有一种表现手法叫“留白”。语文课堂教学也需要“留白”,教学过程中的“留白”就是适当的等一等,让学生有时间去思索。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既要有张有弛,又要适当留白,课堂中的“等一等”也是一种艺术,值得教师去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留白艺术,就是教师通过启发式教学,在不断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独立思考能力。一、从文本出发运用留白艺术教学(一)人物形象教学中留白艺术的运用部编版语文教材课文中,很多作者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产生空白,隐藏重要信息等待读者去分析,去体会。如人物外貌前后的变化就是作者精心设计的“留白”,教师可以利用此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是无声对话,实际上是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文本中有许多“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想象、思索的空间,学生于“留白”处与文本展开对话是情感的一种升华。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多向性和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教师要给学生留有想象余地,或者说是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思维的空间,构成教学的“阴晴圆缺”,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动地去探索、思考和发现。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重在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教学中教师应留出自己情感体验的空白,把最甜的甘蔗让学生去品尝。…  相似文献   

7.
留白本是国画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运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激活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等具有明显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从设置悬念、插入情节、利用插图等途径实现留白,以达到优化阅读教学效果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叫人回味。艺术间的规律是可以相融贯通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空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也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可以回味思索的“艺术空白”,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思维。因此,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驰骋思维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一、导入时的留白在新课开始时教师巧设留白,问而不答,有意留下空白,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9.
在平时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不少老师把所有要解决的问题全部设计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学设计很精巧,但教学效率一般,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包办太多,留给学生自由思考和自由发展的空间过于狭窄,所以课堂中不妨适当的“留白”。“留白”,是一种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巧用“留白”艺术.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0.
所谓“留白”,是国画创作中的一种构图方法,它的意思是计白当黑,以虚为实,以实求虚,可以收到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留白”主动地利用画面白色空间位置,去承担画面的造形任务。留点空间留点白,这画面,这世间会变得更加精彩。多一份空白多一份娴静,多一点空间多一份空灵。课堂是一种多元、开放、艺术化的师生信息交流舞台。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不应该是“操盘手”,教师的作用应该是“相机诱导”。教师也可以像艺术家一样讲究“留白”的艺术,构成教学的“虚实相间”,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主动地探索、思考和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师与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过程。教与学这对矛盾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我们要探究阅读教学失败的原因,也可以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画特别讲究章法,留白便是一绝。留下空白,让人浮想,叫人回味。艺术间的规律是可以相融贯通的。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中国传统绘画所讲究的“艺术空白”,同样适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虽然我们的课堂教学不是绘画,但也应该在教学中给学生留下可以回味思索的“艺术空白”,有利于学生想象和思维。因此,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地“授业”,更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驰骋思维的骏马,用已有的知识和独特的体验去阐释,去演绎,去“补白”。  相似文献   

13.
吴红英 《考试周刊》2012,(61):34-34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所以“对话式”是一种实用有效的教学形式。那么“对话式”教学有哪些表现形式呢?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话式”教学至少存在四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4.
蒋华程 《山东教育》2010,(12):52-52
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在学习某种软件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要用到很多实例让学生来练习。这些尚未完成,有待学生加工、创作的实例,我们把它称为“半成品”。半成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为更好地贯彻新课标的指导思想,完成教学目标.用好“半成品”,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探索诗词“留白艺术”教学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些诗词教学的留白规律,有意识地给学生设置一些空白地带,激发学生的“填补心理”,使之在不断填补“空白”的过程中提高认识、思维、想象、审美、创造等能力,为诗词阅读教学开辟广阔的创造空间。其实诗词教学要细心参悟作品的“留白  相似文献   

16.
邵红美 《考试周刊》2010,(8):172-173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艺术,.中学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懂得一点“留白艺术”.它的运用可以让中学历史课流光溢彩,中学历史课中“留白艺术”的运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在时间上留白.让学生有思考的机会;二是在空间上留白.让学生有参与的余地:三是在约束上留白,让学生有言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林黎光 《教师》2015,(6):26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留白”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留有思维的余地,点到即止,留几处空白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联想和想象,展开大胆的讨论交流,主动探知和动态生成.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那么,如何巧没语文课堂教学“留白”呢?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有一种“召唤结构”,它原则上都是未完成的,它含有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有待于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去填充、丰富甚至重建.语文教学艺术也应该是一种“未完成”的形态,它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而不是一个教师唱独角戏.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科学地“留白”,留下一些“空白”和“未定点”,就能给学生留下思考和想象的空间,就能“召唤”接受者即学生的能动参与,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呈现一个人与人相遇、灵魂与灵魂相撞,输出信息与反馈信息相融的美妙境界.教学留白,方法很多,其中教师教学语言的“留白”是一个最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从文本与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间的关系及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点明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阅读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确定的一种平等、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这场“对话”中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相似文献   

20.
闵洪波 《教师》2012,(30):51-5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一种“互动”,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围绕“教学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阅读教学中的互动是发生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