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可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鲁迅先生在其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中构建起独特多元的三种关系:彰显鲁迅赤子报国之志的“对比”关系,凸显爱国情怀的“对立”关系,表现与藤野先生之间的“互映”关系。以这些“关系”为切入点,可以更好地挖掘文本内容,深化文本意蕴。  相似文献   

2.
文章拟从“人生追求”与“社会思想”两个维面让鲁迅与孔子进行精神对话。在人生追求上,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与鲁迅的“走”的生命哲学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一脉相承的经世情怀。鲁迅的“中间物”意识是对孔子“中庸”“至善”思想的一种形而上的消解。在伦理学方面,孔子与鲁迅有着根本性的冲突,孔子所倡导的孝悌观念正是鲁迅反封建的矛头所指。孔子的“忠恕”思想只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生活关系的道德准则,而鲁迅的“不宽恕”是对自己信仰、人格和理想的一种坚守与延续。政治理想方面,孔子的“大同”世界与鲁迅的“人国”理念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具有“顾后性”,以尧舜时代为样本,后者具有“前瞻性”,是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第三样时代”;孔子的“大同”理想重在物质的满足,鲁迅的“人国”重在精神的觉醒。孔子的思想是“君”本位的“治民”之术,鲁迅则是“民”本位的“启民”之道。教育思想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打破了封建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鲁迅对中国现代教育的普及和妇女教育方面,做出突出成就。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学而优则仕”,鲁迅的教育目的是“改造国民性”。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认为,“人类将来总当有一种共同语言。”“世界语则可以作为沟通国际感情的国际语用”(引自上海书店复印的《鲁迅先生纪念集》,《悼文》第一辑105页)。学习与推广世界语,既有利于世界各国的革命和进步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人民的联合。但同时,他也清醒地认识到,世界语并不是“十全十美的语言”,必须在具体的运用实践中加以“改良”,使之“更加圆满”(引文同上)。  相似文献   

4.
教师教《踢“鬼”的故事》(第五册)时问:“‘鬼’字上为什么加了引号?”学生感到这个问题比较新鲜,积极回答。又问:“世界上确实没有鬼,那么鲁迅先生踢的是什么呢?”学生在课文中找鲁迅先生踢到盗墓的过程来作回答。这样比要求大家读课文,谈谈故事的内容来得活一点,感到有兴味一点。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瑰宝,多年来我一直将其作为阅读教学的“重头戏”。郁达夫先生说过:“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时至今日,我渴望能够引领学生用心阅读鲁迅经典作品,使其“吃”进厚重,“吃”进深刻,“吃”进忧患,“吃”进使命,帮助他们长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民族栋梁!  相似文献   

6.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是当今教育界和理论界议论纷纷的“热”点。建国以来,我们曾经规定“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服从于阶级斗争为纲”。近来又提出“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现在则提出:教育的根本目的,首先是提高民族素质。最近,中华职业教育社在章程中开宗明义地说:“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能力之准备。”它所宣告的这个职业教育的目的正确吗?我们知道,这还是中国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先生等在72年前提出来  相似文献   

7.
创造教育的提出与发展什么是创造教育?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在论述新教育与旧教育同发明的关系时谈到:“夫教育之真理无穷,能故发明之则常新,还能发明之则常旧,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新教育之所以新,旧教育之所以旧,亦视其发明能力之如何耳。”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阐述了“发明”的含义,“发明之道奈何?曰,凡天下之物,莫不有赖于其所处之境况。境况不同,则征象有异。故欲致知穷理,必先约束其境况,而号召其象征。然后  相似文献   

8.
《藤野先生》一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课文。以前我教完这篇课文后,常用“我的老师”或“我的×××”这样的命题来指导学生写记人记事的作文。但这样做法,不能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的体会。后来我重教这篇课文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在分析到藤野先生“惜别”赠照相这段文字时,我启发学生说:“鲁迅与藤野先生之间的感情这么深,临走那一天,藤野先生会不会去给鲁迅送行?”“最后分别的地方可能在哪里?”“当时他俩的心情怎样?”在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后,我又进一  相似文献   

9.
屈赋与鲁迅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田汉都以擅长写旧体诗词著称。“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①的鲁迅,在他那多是投赠友人的诗篇中,每能咏性情,述怀抱,砭时弊,意境深闳,戛戛独造,别具风格。诚如郭沫若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②鲁迅旧体诗来自哪一路?主要得益于哪些前辈诗人?说学杜甫者有之,说学李商隐、李贺者有之;柳亚子认为“鲁迅先生的诗,追踪汉魏,托体风骚”;③郭沫若赞扬《“惯于长夜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初,鲁迅先生大声疾呼“:救救孩子!”其声振聋发聩,一个世纪过去了,依稀在耳畔回荡。本以为这声音只是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深藏心底,没想到,当我做了10多年的父亲之后,当我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了许多事之后,也想说“:救救孩子!”与鲁迅先生不同的是,我发出的不是一种疾呼的“大声”,而是一种无奈的“弱音”。细思量,构思这篇文章,大概有近10年的时间。当我动笔写作此文时,心中有一种惴惴不安的感觉。作为一个中国父亲,我始终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小题大做?作为一个教育类期刊的编辑,我始终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1.
鲁迅作品的艺术力量,诚然在于深邃的思想,而作品思想内容的表达,则依赖于高超的表现才能。这种高超的表现才能,则应首推逻辑判断的能力。鲁迅先生是深通逻辑的。他在作品中,尤其在那大量的匕首投抢式的社会论文——杂文里,对判断的运用是那样纯熟,那样广泛,那样精妙,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语言逻辑上,鲁迅先生为我们树立了一座丰碑。鲁迅先生精深的判断,来自他那“明确的判断力”。他认为:“批评一个人,得到结论,加以简括的名称,虽只寥寥数字,却很要明确的判断力和表现的才能的。”鲁迅先生“明确的判断力”来自何处?来自他对社会、对人生、对文化、对艺术等等“观察了又观察,研究了又研究”,获得惊人的深刻认识,进而作出确切恰当的判断。鲁迅先生对于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中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免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著者乃在是时则有意为小说”。唐人传奇所以能成为接近现代意义上的小说,鲁迅先生认为主要是作者的“有意为”,这种“有意为”的主要特征,鲁迅先生在同一书中提出“大归则究在文采与  相似文献   

13.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相符,然其力可渊函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可见,如何在美术课堂上融入德育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对比被动的德育教育来说,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相似文献   

14.
今年十月十九日,是鲁迅先生辞世七十周年的日子。杂志社在这一天组织了“新作文‘文学茶座’专题讲座”来纪念鲁迅先生。会上,王春林副教授做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专题报告,报告中提到了一些人对先生的攻击之辞。首次接触抨击先生的文章,是在大学上现代文学那会儿,初有些惊讶,日后也“有幸”目睹了一些,看在眼里有些涩,读在心里更是一种痛。难于理解,为何某些人要跟一个已经作古的人过不去?为何要让一个生前为民族的前途、命运呐喊奔波的魂灵在地下也不得安息?或许,是他曾经的存在至今尚有精神的气息,他曾经的辉煌至今余有光环的影子,…  相似文献   

15.
自去年“新生代”作家提出“断裂”说后 ,鲁迅一直成为文学界一个热点话题。针对韩东、葛红兵、王朔等人对鲁迅提出的批评 ,文坛很快有了回声。不少人在文章中 ,对一些青年的历史虚无主义坦率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捍卫鲁迅”之声 ,又一次响起。《南方周末》曾发表了鄢烈山《金元宝殿上的表演》一文 ,认为王朔对鲁迅的态度 ,有痞子话语霸权扩张之态。林贤治在《鲁迅与王朔的“有神论”》中则指出 :像鲁迅这样一个生前毫无自由权利可言 ,顶多配写“伪自由书”的人 ,今天怎么竟沦为自由的死敌 ?与此同时 ,北京一些媒体也针对贬损鲁迅形象的文…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人教版)选读课文第1篇教学重点:大体了解鲁迅精神,了解绝对对立的两种人对待人民的态度,和人民对待他们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激发学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的愿望。教学难点:体会对比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一揭课题,介绍人物1.(出示鲁迅头像)师问:同学们,他是谁?2.请大家回忆,我们学过的那篇课文是鲁迅先生写的?3.关于人民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你们知道多少?(相机出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和“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4.教师简介鲁迅先生和诗人臧克家。鲁迅的…  相似文献   

17.
师:《拿来主义》体现了鲁迅先生思想的光辉。改革开放的今天,中国加入了WTO,再读《拿来主义》,更有特殊的现实意义。面对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我们应该如何去“拿来”呢? 生(1):鲁迅先生说,“首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他认为,“拿来主义”首先要是“拿来”“占有”,再“挑选”,我觉得应该先“挑选”再“拿来”,这样我们就不会拿来无用之物、腐败之物。  相似文献   

18.
早在一九一八年,鲁迅先生就呼吁社会各界:“中国的现在,正须父范学堂”,要求做父母的,“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完全的人”。鲁迅先生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为我们教育孩子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特别是他的教子观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反对禁杀,发挥个性鲁迅先生对独子海婴的疼爱,在当时既有人称道,也有人反对。“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就是鲁迅先生对讥诮他疼爱儿子的人的答复。  相似文献   

19.
作家许钦文在《鲁迅先生和青年》一文中曾提到这样一件事: 一九二三年,鲁迅先生在北京租住俞家的房屋,写好小说《幸福的家庭》一稿,交给许钦文看了,当时俞家的小老二还只有十岁左右,刘许钦文说:“昨天晚上大先生家里好像有客人,到了半夜里还是谈话谈的很响的。”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探问以后才知道,鲁迅先生晚上并没有与客人谈话,而是半夜里他一个人在家里朗读小说稿子,使得房东家的人以为先生半夜里还在与客人谈话。 鲁迅先生为什么要朗读小说稿子呢?用先生的话来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答北斗杂志社问》  相似文献   

20.
鲁迅是公认的语言大师。不说白话语言被他运用得娴熟自如,笔到之处,“嘻笑怒骂皆成文章”,即便标点符号在鲁迅的妙笔下也会熠熠生辉。他不仅取其“句逗”之功能,甚而赋于其丰富多彩的修辞内涵。我们读鲁迅语言文字的同时,用心去揣摩体味先生妙用的标点符号,则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