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时期,出于传播文化的目的,美国国会决定将所得"庚子赔款"的一半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这促成了轰轰烈烈的赴美留学活动浪潮,对近代中国留学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末留学欧美运动与清末新政关系极为密切。与派遣学生赴日留学一样,派遣学生赴欧美留学也是清政府为了推行新政、解决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而为了在华的长远利益,增加对华的影响力,欧美一些人士也试图吸引中国人到自己的国家留学。总体而言,清末留学欧美学生人数不多,但是,其中学有专长和成为某一领域风云人物的甚多,其主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特别是其中的庚款生,大都成为中国现代科学和学科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3.
李盛铎和黄远生均为清末民初时期有重要影响的人物。黄远生留学归国后,与李盛铎曾有密切交往。本文以辛亥前后的报刊报道和黄、李二人往来书札为基础,辅以其他材料,梳理从黄留学归国到遇刺这段时间两人的交往情形,诸如交往的缘起、加入远东通讯社、共同参与宪政活动等情况,借窥在由清末到民国的过渡时期,作为"葭莩"、同乡和士人同道的黄、李二人之间互相借重,以因应时局变化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殷福东 《新闻世界》2011,(8):164-165
杨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他为了君主立宪的梦想半生奔波,为追求强国富民而苦苦探索。杨度早年通过阅读维新报刊,开始用近代化的思想关注世界,两度留学日本,他创办的《游学译编》、《中国新报》,在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杨度集》为基础,试图梳理杨度对待报刊的观点,总结舆论观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5.
同文馆留英活动是清末留英活动主流。同文馆提出较为系统的留学体制,奠定了清末官办留学的基础。同文馆留英活动扭转了清末留学活动在认识论上的局限,为全面学习西方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邓昉 《图书馆杂志》2018,(3):121-127
在清末尝试官派学生出洋的背景下,1901年夏,盛宣怀向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教授傅兰雅提出带领北洋大学堂学生赴美学习的委托。经过多次协商,两人最终达成一致,派遣学生进入柏克莱加州大学学习。在留学期间,由傅兰雅担任学生们的监督,负责管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北洋大学堂学生的此次留美尝试,也是清末留学运动初兴时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中国掀起留学浪潮。远渡重洋的留学生在学成回国之后,成为创办妇女报刊的主力,他们抨击传统陋习、主张妇女解放,在辛亥革命前后与五四运动之后,掀起特点风格完全不同的三次妇女办刊高潮,对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起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宫雪 《新闻世界》2014,(8):228-229
清末民初时期我国曾掀起一波留学热潮,学习领域涉及医学、法学、建筑学、经济学等众多学科,并且以留日和留美这两种去向最为典型。大批留学人才回国后为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增添了极具分量的笔墨。本文重点关注在该时期回国后投身新闻事业的留日学生,从中选取典型代表对其主要经历和贡献进行整理,并分析他们对于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尤其是在新闻业务、新闻理论和报纸经营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清末新政时期的地方自治中,士绅阶层是重要的力量。他们的积极加入,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自治运动的发展。由于清末社会形势发生急剧变化,士绅阶层为了谋求新的社会利益,使得其在地方自治运动中的权力和角色都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这些变化虽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维护,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小力  郭晓颖 《兰台世界》2016,(23):115-118
1907年,盛京将军赵尔巽官费派遣23名女师范生赴日本实践女学校留学,成为清末留学教育的一大壮举。究其历史背景,清末时期,清政府推行教育新政,逐渐开始重视女子教育,并鼓励女子留学;奉天地区在革新派官僚的带动下实施教育改革,为培养女子师范人才,尝试官费派遣女性赴日留学。之所以能够顺利派遣,还与当时日本国家主义的贤妻良母教育思想以及日本各界对中国女留学生的积极接纳有关。  相似文献   

11.
吴瑞淑 《出版科学》2015,23(3):99-103
以《造洋饭书》的出版为依据,从清末西餐传入中国的背景、该书编者高第丕夫人的出版动机与内容编排意识、读者的定位及其流通与影响等视角,探讨《造洋饭书》的文化意义与出版意义,对清末教会出版事业在传教过程中开展的中西汇通与交流进行梳理和归纳,描绘因一本西餐食谱的出版所产生的文化效应.  相似文献   

12.
清朝末年,新式学堂的纷纷崛起,带动了整个社会领域的变革,教育领域的革新,使得私塾改良成为教育改良运动中必须关注的问题。论文以光绪年间的私塾改良为例证,论述清末文化教育领域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一般分为三种走向,其分别是日本、欧美、苏联。这些留学潮是在地主阶级改良派、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等的主张中产生的,其推动了留学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为日后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进步培养了大批的新型人才。一、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形成及其原因1.19世纪70年代近代留学运动的第一次高潮。清朝末年,由于经历了太平天国起义的内乱和两次鸦片战争的外来侵略,清政  相似文献   

14.
民国初期文学传播活动中语言符号的变革,首先是通过抨击文言文的弊病、倡导白话文的优势而实现的。清末民初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对文学传播活动中语言符号的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虽然存在显著的局限性,却对之后新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欣 《编辑之友》2012,(9):112-113,119
本文以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的第一阶段清末时期为研究背景,以清末副刊的消闲性作为研究对象,将副刊的消闲性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系统地分析了清末消闲性副刊产生的原因以及对报业、社会产生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列强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旧的社会结构慢慢发生变化,逐渐趋向近代化.此时,清政府内部分为两派:"守旧派"与"洋务派".经过与守旧派斗争后,洋务派在1872年派遣了留学生赴美留学,这成了"中国较有规模的官费留学运动的开端"[1]1",这些留美生打破了传统的知识结构,融合了西方文化儿素,形成了"亦中亦西、亦‘土’亦‘洋"’的特征[2]3.此后,留学教育不断地发展,留学生队伍也不断地壮大,到了民斟末年,留学生群体已经成熟.通观近代史,我们可知留学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变化相关联,每一次留学都是巾国社会自我适应时代的过程.因此,不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留学生不同,留学生在不同的留学阶段也有着不同的政治诉求,而当时的政治背景与政治诉求莫过于这两方面:"改革"与"革命".基于此,笔者拟在"改革"与"革命"的话语下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的演进作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7.
留日学生不仅是中国新旧文化转型的媒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载体。故而,留日学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综观目前既有之研究成果,论者多着眼于留日学生角度,而鲜有考察清政府留学政策前后演变之专论。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清末留日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初步的梳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困惑与向往:救亡讨论与留日政策的确立  相似文献   

18.
<正>钱玄同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为我国的语言文字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师从章太炎学习国学,对音韵、训诂及《说文解字》有着独到见解,他将自己深厚的学识与语言文字改革实践相结合,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对人们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一、参加五四时期的国语运动国语运动是指从清末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段时期内推行的把北京话作为汉民族共同语的一场运动。在这场运动中提  相似文献   

19.
<正>在近代中国,留学生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报春鸟"和"普罗米修斯",留学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近代医学留学运动是整体留学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留学生为中国近代医学科技的开拓和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本文拟对近代医学留学运动在整体运行中的历史维度略作剖析,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明、清、民国时期天津竹枝词中对天津地区妇女服饰文化等方面的内容的整理研究,探讨了清末的满汉合流、南来熏风、西方文化等三种文化现象对天津地区的冲击,梳理出清末民初天津妇女服饰文化的演变历程,揭示了影响天津妇女生活从传统到现代发展的社会因素,从而佐证了竹枝词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宝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