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科学研究   1篇
综合类   1篇
信息传播   6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留日学生不仅是中国新旧文化转型的媒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要载体。故而,留日学生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综观目前既有之研究成果,论者多着眼于留日学生角度,而鲜有考察清政府留学政策前后演变之专论。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清末留日政策的发展演变进行初步的梳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一困惑与向往:救亡讨论与留日政策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诸子百家与我国古代慈善思想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年来自然灾害的频发、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凸显以及我国社会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慈善史的研究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新热点.本文拟在前人基础上就诸子百家与我国古代慈善思想的起源的联系进行初步论述,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3.
1905年中国留日学生风潮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05年,由于中国留日学生基数的猛增大大超出了日本留学教育的接收能力,日本文部省出台限制政策,颁布<收容清国人留学之公私立学校章程>.对此中国留日学生掀起了剧烈的抗议风潮.这不但是中国人留日史上的大事,更是中日两国交流的重大事件.  相似文献   
4.
以中国救济妇孺会为代表,清末民初具有先进理念的慈善组织都极力通过现代营销理念的宣传和业务往来,构建与广大民众、其他社团和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网络。这三个层次的关系网络对于慈善事业发展的意义又不尽相同,其中对慈善组织的发展影响最大的是慈善组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是以新型知识女性为主的爱国团体。它作为近代知识女性与广大下层民众运动结合的典型代表,不仅是千百年来妇女解放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集中爆发,也是近代知识女性面对救亡与启蒙这一时代语境的必然选择。它的成立不但推动了五四运动的深入开展,更标志着中国近代妇女运动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建国60年来,我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上都进行了努力探索,并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7.
中国救济妇孺会慈善工作述评(1912-1937)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国初年上海的人口拐卖现象日甚一日,不仅给普通的下层民众造成了深重的苦难,也给整个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中国救济妇孺会作为旅沪同乡团体创办的、专为救济被拐妇孺的慈善组织.以救济弱小和协助社会治安为出发点,对被拐妇孺进行解救、留养、技能培训以及思想文化教育等,不仅为她们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人口拐卖现象的日益泛滥,促进了区域社会的平稳转型和有机整合。  相似文献   
8.
政党政治语境下孙中山民元让位问题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5年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事业已经进入了类现代政党政治的斗争阶段.但从中国社会近代化的整体进程看,辛亥前后的同盟会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尚不具备把握新生革命政权的能力.同盟会的政党缺陷虽然导致了孙中山民元让位的历史遗憾,但也为其后来的政党改造提供了历史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也论民国时期的山东土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社会文化、经济条件、政治军事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民国时期山东的土匪在体现整个民国时期土匪共性的同时.在土匪成因、土匪来源、土匪的活动特点以及所代表的土匪亚文化等多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区域色彩。  相似文献   
10.
拒俄运动(1901-1905)是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付诸实践的标志性事件之一,其间除了国内的斗争情况外,中国留日学生在海外的斗争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拟以各方资料之相互印证,对清末留口学生拒俄运动的相关史实进行大致梳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1895年中1日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空前辱国的《马关条约》,它不但打碎了洋务运动三十余年的幼稚梦幻,更给坚守传统知识体系的守旧派造成了"一种精神上的打击",进而"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民族认识的亟变"[1]15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