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最善于捕捉意象、最擅长运用意象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人。“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我们可以从徐志摩的学养、个性、气质等方面探讨“云”意象在徐诗中反复出现的原因;通过对其几首代表性诗歌的“云”意象的分析,来感受徐诗的浪漫、抒情、飘逸、灵动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云”是徐志摩诗歌中反复出现的意象。这一意象折射出了徐氏追求自由的个性、气质,是他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同时白云又是徐氏不满于丑恶社会的深层心理动因之所在。今天人们怀念徐志摩白云似的心境和人格,同时也深感他空灵的白云境界最终只能是主观的、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3.
"美人"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蕴涵极丰富的意象.从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文"美人"意象中可以发现,自屈原以来文人们或用"美人"以自比,或用"美人"喻君,其中有着深层的文化原因,和封建社会特殊的社会背景、文人在社会中所处的社会地位以及先辈文人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4.
人类对"梦"的认识延伸为审美范畴,文学作品中"梦"意象成为常见。在徐志摩诗歌中,"梦"及与"梦"组成的词出现频率极高,构成他诗歌中重要的一个意象符号。本文考察徐志摩诗歌的"梦"意象,透过"梦"意象来观照诗人的心灵世界及诗人对人生、艺术的认知和体验;同时,结合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文化转型时的文化心理结构来透析诗歌中"梦"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文学中,"花"意象的出现串很高,本文从文本切入,选取<西厢记>、<牡丹丰>、<桃花扇>为例,探索"花"意象在戏曲中的情感内涵、情节结构和主题建构诸方面,考察"花"意象在戏曲中的审芙价值及文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著名的新月派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中英名诗<再别康桥>(Saying Good-bye to Combridge Again)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该诗体现了徐志摩从诗歌创作实践上对中国新诗进行改革创新的成果,是中国新诗发展的一块里程碑.诗人运用"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艺术原则,把美作为诗歌艺术创作的核心.隐喻与象征是该诗艺术的两大修辞手法.诗中隐喻性与转喻性的视觉意象紧紧地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中西浪漫主义山水诗美学风格的结合,使该诗内涵隽永,意境述人,其艺术成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相似文献   

7.
雪莱和徐志摩都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因个性气质、审美取向与雪莱有许多共同之处,在他很多的诗歌创作中吸纳了雪莱的诗歌创作风格,被称为“中国的雪莱”.但是这种吸纳并不是囫囵吞枣,而是以其独特的悟性和灵性进行了取舍的,因此徐志摩与雪莱的诗歌不仅相似同时也有各自的个性魅力.  相似文献   

8.
和唐人诗文中频繁出现马意象一样,杜甫和李贺的咏物诗中也经常腾跃马的姿影,但由于二人身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因此在他们的诗歌中马意象的寓意也多有不同.但由于二人都有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的仕途,故二者诗作中"马"的寓意又往往取得一定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国古代诗文中意象的类型多样,均有其独特的符号表达与意义呈现,日益成为大众审美文化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纷繁众多的古诗文之中,云是一个大量而广泛出现的意象,历代诗人不约而同地在自己的诗文作品中屡次使用了这一意象。这种大众无意识背后究竟暗含了怎样的缘由,以唐诗中描写云的诗文为例,试分析云这一基本意象,从中窥探中国古典诗文中审美意识的展发、传承和其中蕴含的自然意识。  相似文献   

10.
意象是古诗文解读的一个要素,是作者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月"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在很多诗文中屡屡出现,富有审美音韵。结合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探讨一下"月"在营造意境和传情达意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传统观点认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一首别物诗,主要意蕴是抒发诗人对母校康桥的眷恋之情。这种理解其实并不全面。如果联系康桥对诗人一生的影响、创作《再别康桥》时诗人的情感状态以及诗歌文本选景用物的特别用意,就会发现怀人才是《再别康桥》的主要意蕴。  相似文献   

12.
论艾略特的“非个性化“诗歌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个性化”是艾略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理论,它是针对浪漫主义的“个性说”、“天才说”而提出的,它主张诗歌不是诗人个性与个人情感的反映,而是个性与情感的脱离。“客观对应物”与“情感统一论”是诗歌非个性化的实现途径。艾略特本人的作品尤其是早期的诗歌最能反映他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14.
关注文品和人品的统一,是王船山在《姜斋诗话》里的一个显眼的视点。诸如对诗歌的风格关联诗人的人格、诗文写作不能向“门庭”求助“支借”、诗人称号凭实绩而不靠自封、科学考场无法考出好的文品,以及诗歌应该表达民众哀乐之情等等问题的阐释,都闪现出王船山的人格亮光。  相似文献   

15.
金圣叹《杜诗解》中对杜甫诗歌的解读方法大致可归结为解诗、读诗和品诗三种。解诗之法并不是纯粹的机械分割,其背后有一定内在文义结构的根据;读诗之法重在对诗歌进行总体把握与细部推敲的结合;品诗之法强调联系诗人的人格精神及所处的社会背景,深入体味诗人的心灵世界和真实情感。三种方法是“解”字在不同层次上的不同含义的体现,由分解到阅读再到品味,大体呈现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气”作为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文学艺术有着原创性意义。“气”是体验的世界,生命的本真,它不仅是人生命的元素,也是人精神的原生性形态,是思想感情获取本原性力量的源泉,这些特性,使“气”具有成为创生文学艺术母体的意义。再者“气”也决定着人的个性、气质,而一个作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则决定着他作品的独特风格,并使其获得独立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玉台新咏》这部诗歌总集,作为宫体诗的代表作品,大多诗人将他们的笔墨放在了对女性的描写之上。而作为表现女性之美的服饰成为一种意象频繁出现在诗歌中,它不仅体现的是魏晋六朝诗人的一种审美观念。而且有些意象还深深地表达了诗人相思之意或者愁苦之情。本文着眼于服饰意象,力图从"罗类衣物"、"带"、"巾"等意象群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解读六朝诗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9.
李商隐诗"无端"的感伤情调,乃其悲凉体验的蓄积酝酿、天长日久盘旋郁积在心头,终致成为其思想气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及其展纸濡墨,愁情恨意便已笼罩毫端.诗人的悲剧性心态在淹蹇生涯中浸润加深、弥漫扩散,其整付心肠都已浸泡在悲愁之中,深广到无从提起的地步.诗人之愁也就超越具体情事,而抽象为一种生命之愁、人生之愁.  相似文献   

20.
吴澄是元代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文学理论家。理气论是吴澄理学思想和文学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在文学创作论中吴澄提出“诗文以理为主,气为辅”,作为文学创作的指导原则,具有重要价值。本文根据对吴澄文论的全面考察,试图对这一理论的渊源及价值做出分析和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