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教育   3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演说是演说者在特定的时境中,借助有声语言和态势语言的艺术手段,针对某一问题,面对听从发表意见和抒发情感,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其行为的一种信息交流活动.为了达到感召听众的目的,优秀的演说辞必须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段.英语民族特别喜欢在其演说辞中使用隐喻(metaphor)修辞格,因为使用隐喻,可以更形象、更深刻地说明事理,增强演说辞的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从而达到促使听从行为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李平武教授著《英语词缀与英语派生词》(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年初版,632页,478千字,以下简称《词缀》)是继她的姐妹篇《英语词根与单词的说文解字》(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初版,510页,393千字,以下简称《词根》)之后  相似文献   
3.
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而人民群众包含着男女两部分人。没有妇女,就没有人民群众,也就没有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从古代到近代,中国的历史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然后到封建社会。中国封窃社会这一历史阶段特别漫长,妇女所受的封建礼法思想的束缚与压迫特别严重,但她们仍不失“顶半边天”的作用;而且,巾帼英雄,在各个朝代中也层出不穷。这些女中豪杰,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妇女在历史上的作用,大体上可分为四个时期,呈马鞍形,由突出到下降,再上升,这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密切相关的。第一个时期是在…  相似文献   
4.
语言学中的双语或多语之间异同点的比较或对比研究,实际上存在着comparativelinguistics(比较语言学)与contrastive linguistics(对比语言学)的两种不同的学科,但有人往往把它们混为一谈。例如汉语和英语之间的对比研究,有人误认为属于“比较语言学”的研究,实际上是属于“对比语言学”的研究。这两种学科的研究,其中对象与方法都相差甚远,它们在外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也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美国第十六任总梳阿伯拉罕·林肯(Abrahm Lincoln,1809-1865)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而且是一位出类拨萃的政治演说家。他被誉为美国演说史上的一颗超级巨星。他一生发表过许多政治演说辞,最著名的是那脍炙人口、闻  相似文献   
6.
布莱克与龚自珍分别是英国与中国同一时代具有开拓性的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诗人,他们两人的诗歌创作的主旨和艺术手法都有许多相似之处。从平行探析的角度入手,对他们两人的写作背景对诗歌创作的影响和艺术表现手法作一些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改变以知识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偏重培养智力因素的弊端,教育工作者应重视并努力培养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对中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使二者相互促进,以更好地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8.
语言的模糊性与多语翻译的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糊性是各种语言共同存在的特点,这种特点为我们进行多语翻译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列举了汉、英、日、俄、法、德等6种语言中出现的模糊现象,分析了语言模糊性与语言符号任意观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多语翻译过程中克服语言模糊性必须注意的一些方法与技巧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林健民是菲华资深的作家和翻译家,他在海外为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中菲文化交流而呕心沥血,贡献非凡。着重对他的中国古诗英译艺术进行评述,探讨他如何追求译文的形象美、音响美和意象美,力求存形求神,与原文等值,以达“化境”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0.
试图从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两大方面对弥尔顿和白居易的叙事诗代表作进行分析比较。这两位诗人的叙事诗都具有浓厚的反封建思想内容。弥尔顿的叙事诗突出地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反叛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而白居易诗歌则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讽刺。两位诗人的叙事诗都具有显明的意象关和对象征的运用,诗篇衔接紧密,语气连贯,巧妙地运用各种比喻的修辞手法;而弥尔顿的诗歌重视节奏,白居易诗歌则重视韵律,这也反映了英汉诗歌的不同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