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逃于言"是王小波特有的一种"言说"策略。王小波利用"逃于言"的策略,一方面阐明了写作的意义,另一方面借助沉默的力量和黑色幽默的叙事智慧来抵抗话语管制和主体异化的消极后果,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主体的话语救赎。  相似文献   

2.
话语是组织过的语言信息.话语的组织涉及"谁在言说,向谁言说,如何言说"三方面问题.话语不仅传达信息,同时传达特定情绪感染读者.<圣经>借助权威话语建立信徒对基督教的依赖和信任,巩固基督教的社会地位.其权威话语体现在言说主体的权威形象塑造,言说主体与接受者的悬殊地位的设置以及具备教化功能的言语方式.本文以<创世记>为例,探寻<圣经>权威话语建构的踪迹.  相似文献   

3.
日记体、书信体小说本质上都属于“自我言说”的书写形式。女性以日记、书信的形式进入文学世界,写下自己的情感体验,记述女性的心路历程,充满了女性真实的声音。丁玲与艾丽丝.沃克分别采用了日记体、书信体,让莎菲、西莉作为话语主体去言说,让女性真实的声音通过叙述人的发话而充塞全篇。女性作为主人公与叙述人,两个主体通过女性真实的声音融为一体。女性作为话语主体,构成了对男权话语、对女性生存压抑的解构,同时实现了女性对父系文明历史关于女性规则的重新语义化。  相似文献   

4.
王小波杂文读者众多,影响深广,与其独有的"假正经"腔调密切相关。首先,戏拟与反讽在杂文中相辅相成,共同形成"貌似正统,故作庄严"的叙述语调,同时腔调自身又实现对历史的戏拟。其次,"假正经"腔调作为语言的艺术,在语言层面就实现对历史、权力、话语的解构,并在此之前竭力消除言说本身可能形成的"话语制造者"痕迹。再次,"假正经"腔调展现相对独立的文学意义,文体成就体现于其独特鲜明又相对稳定成熟的语言,在外部标志上使杂文文体得以确立,将道义感与幽默感相结合,从审美走向审智,最终使王小波杂文自成一格。王小波杂文写作后期,面临内在生命力不断消亡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话语是组织过的语言信息。话语的组织涉及“谁在言说,向谁言说。如何言说”三方面问题。话语不仅传达信息,同时传达特定情绪感染读者。《圣经》借助权威话语建立信徒对基督教的依赖和信任,巩固基督教的社会地位。其权威话语体现在言说主体的权威形象塑造,言说主体与接受者的悬殊地位的设置以及具备教化功能的言语方式。本文以《创世记》为例,探寻《圣经》权威话语建构的踪迹。  相似文献   

6.
王小波杂文多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述,"我"字及"我"惯用句式的频繁出现。本文对王小波杂文中的"我"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通过形式与内容、文体与思想相结合的整合性的研究,揭示王小波杂文的独特内涵、话语特征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读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认为王小波是“荒诞的屈原”,他以荒诞的形式沿续了屈原对信仰和知识分子自身责任的执着;沿续了鲁迅小说“吃人”的主题并有所拓展。从荒诞的城、荒诞的人两方面论述王小波如何用荒诞的形貌揭示真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女性文学在话语体系中由被叙述者向叙述主体的转变,女性文学开始了对话方式的全面控制和独立操作.这种以女性经验为基础实现女性性别意识的话语体系,呈现出一种与长久把持话语中心的政治性、功利性话语有迥然不同的言说姿态,它不再是对传统写作语言和写作规范的简单摹仿或重复.而是一种具有剐样风格的女性语言的"飞翔".90年代的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出一套成熟而又各具特色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9.
话语分析: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文学言说中,任何个人的言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文化传统的制约下进行的,其显示了文化规范对文学语言活动的影响.福柯的"知识考古学"对这个过程和这种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了由此形成的话语权力必会导致主体的消失.本文认为,语言批评的基本方法之一就是通过话语分析,把握和阐释文学言说中的文化选择.发现和分析文学言说的这种隐蔽的非个人的意蕴,正是语言批评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0.
王小波散文集《沉默的大多数》,通过话语理论与文化、政治、实践三个角度进行整合性的剖析,对王小波散文话语的时代意义进行尝试性的探索,对其独具的话语特色进行详尽的解析。  相似文献   

11.
教学对话依靠内在的话语机制进行,对话过程中充满价值的碰撞与权力的较量。教学对话主体、话语内容以及言说方式是作用于教学对话过程的三大要素,基于教育社会学视角对教学对话进行实然探寻,发现课堂教学对话仍存在场域之内的主体地位不平等、制度之下的话语内容不真实以及实践之中的言说方式不恰当三方面问题,进而提出打破角色壁垒,实现话语权力共享;建构话语体系,培育话语内容生命力;进行双向交互,达成平衡博弈的破解困境之道。  相似文献   

12.
试论教育思想表述的话语困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教育“是什么”到教育“该如何”的追问过程,也就是人类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教育思想的表达过程中,一直就存在着呐喊与回应,交织着诉说与倾听。但是,在教育成为“公共话题”的今天,关于教育思想的话语却陷入了困境。明确话语主体(谁在言说)、言语的对象(向谁言说)和话语方式的选择(如何言说),是教育思想走向表达自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当下中国教育创新话语的形成有其特定的内部机制和外部因素。从内部机制上看,教育创新话语的对象、主体和形式是在当前中国教育变革的背景中形成的,受到了教育体系内部权力结构的支配。从外部因素上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因素促进了教育创新话语的生成。总体而言,当前中国教育创新话语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为突破象征主义和"伪创新"的困境,实践者需要明确认识教育创新的目的,平衡话语主体的权力关系,并按照"育人"的复杂逻辑言说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14.
1957年《诗刊》的"编者"采取"投其所好"、"放大描摹"和"谨小慎微"话语方式,建构应对国家意识形态、顺应国家权利主体和满足广大"读者"需求的文学文本——"编后记"。《诗刊》"编后记"话语方式的时代特性,展现了1950年代政治—文化语境与文学话语讲述方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夹缝中生存的文学期刊"言说"的艰难。  相似文献   

15.
"批判组"及其类义符号和"毒草"香花"及其类义符号是文革文学批评中最突出的两组话语,烙有文革时期特有的印记。以"批判组"为代表的文学批评主体的集体出场,表明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个体言说的强力控制;当"毒草"被妖魔化、"香花"被英雄化时,文学批评方式的两极分化愈演愈烈,显示出政治主流意识形态对批评话语的强力渗透。  相似文献   

1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40-146
处于"复辟时代"、具有"自由派"身份的王小波以杂文写作的方式参与针对文化保守主义的批评,在论争中以"反讽"的姿态表达对文化保守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批判意识,并针对公共话语空间困局采取意见表达策略。新生的公共话语空间对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和思想场域产生影响,使得王小波借由公共媒介发表意见,积极干预公共事务,从而印证了其作为具有"自由撰稿人"身份的"有机的""业余的"知识分子的历史坐标。  相似文献   

17.
陈启庆 《莆田学院学报》2010,17(3):15-18,26
庄子话语言说策略是庄子表达修辞策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解决的是"由谁说"、"说什么"、"以何种态度言说"的问题。掌握并洞悉庄子的话语言说策略,至少为我们走近庄子并走进《庄子》一书增加了一条门径乃至捷径。  相似文献   

18.
教育理论者与教育实践者生活在各自不同的意义世界,并以其不同的意义世界感知、理解、思考、建构和言说着教育。教育理论者话语表达"内容关怀"的"强或弱"、言说方式"可理解性"的"好或差"及其整体现实"可操作性"的"难或易",教育实践者视域要求"学识素养"的"具备或不具备"、践行视域"关照度"的"狭小或广阔"及其实践主体"积极参与"的"是或否",就有可能造成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脱离、脱节甚或隔绝。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融通,既需要理论者调整其话语关怀,也需要实践者拓展其视域。  相似文献   

19.
"日"字在史传论赞中具有神圣意味,以"日"领起的言论往往预示着是权威话语。殷墟卜辞中"王日"、"王占日"、"王卜日",金文、《尚书》中"王若日"、"周公若日",《左传》"君子日",《论语》"子日"形成一脉相承的言说传统。这一传统中,"日"的各种言说形式都是具有足够话语权的权威话语。《史记》"太史公日"以"日"字作为论赞的提示语,实是对这一传统的自觉承继。受"君子日"启发,《史记》以"太史公"作为论赞主体,是司马迁在史官传统极其微弱的大一统时代条件下,对曾经拥有相当话语权力的史官传统的回归,希冀从传统中汲取话语力量和批判的信心。  相似文献   

20.
司法话语权,是司法话语权主体所拥有对法院司法审判过程的言说行为权,是司法话语权主体对法院审理、判决案件的司法过程所享有的表达其利益、主张与要求的话语资格。司法话语权主体,则是享有司法话语权的个人或集体。司法话语权主体行使司法话语权所形成的各种司法话语汇集的博弈场所,就是"司法话语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