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体育记者与信息源的关系问题 较之时政新闻、社会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的信息源相对固定、狭窄,体育记者对于个人信息源和组织信息源较为依赖.这就导致体育媒体、体育记者容易受制于信息源,在采写编辑批评性报道时不能指名道姓,发表批评性报道更是顾虑重重,既怕新闻事实无确凿证据自保,又怕因此失去信息源,新闻工作相当被动.  相似文献   

2.
舆论监督越来越成为传媒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都开设了以舆论监督。为主的节目或栏目。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舆论监督特别是批评性报道又容易引发新闻官司,传媒在这些官司中又常常遭遇败绩,说明一些媒体在舆论监督的操作、记者在批评稿件的采写中的确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批评性报道采写难,这是人所共知的。被批评,对象因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对新闻媒体的批评存有抵触情绪,不仅不愿意配合采访,甚至想尽办法对抗新闻舆论监督,设置种种障碍阻挠记者采访、发稿,更有甚者对记者采取威胁恐吓的手段。那么,怎样采写好批评性报道呢?笔者总结几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4.
批评性报道往往针对的是矛盾比较集中的事件和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记者要敢于直面矛盾,揭露矛盾,努力化解矛盾,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一些地方滋生的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依靠党和政府、执法部门大胆地进行采访报道。但在具体的采访报道中,记者更要注意把握好原则和分寸、报道方法与技巧,并在开展批评性报道的同时做好自我保护。那么,如何在采写批评性报道中做到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5.
批评性报道是个十分敏感的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新闻报道中一个老大难的课题.近年来,社会上对“以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认识上存在种种偏差,有的地方告新闻单位、告新闻记者成风.还有其他方面的干扰,许多记者采写批评报道感到越来越难,吃力不讨好,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探讨如何加强批评性报道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2009年11月4日,<辽沈晚报>体育版刊载<中国足球近日掀起扫赌风暴>,报道称"中国足坛在本月已经掀起扫赌打黑的暴风骤雨,已经有诸多职业俱乐部工作人员、球员以及圈内人士接受调查".知名体育评论员李承鹏、郝洪军、黄健翔等纷纷通过各自博客发表评论.足坛反赌风暴已经形成公安部专案组主打,媒体、球迷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的社会事件.自此,有关中国足坛"反赌风暴"(或有"反赌扫黑""打假扫黑"等类似说法)的各类新闻报道成为各媒体体育新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舆论监督是媒体的职责之一,开展批评性报道也是媒体与生俱来的职能之一。笔者认为,作为与群众生活联系更为紧密的都市类报刊,更不能忽视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性,针对批评性报道,记者如何及早发现线索,如何做好采访、报道,在报道中如何保护好自身,笔者做以下论述。  相似文献   

8.
王鹏 《新闻采编》2006,(1):33-34
随着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矛盾的加剧,老百姓越来越多地希望能知道一些事件的“真相”,而面对各种新闻媒体的激烈竞争,不少报刊已将大众所关注的批评性报道作为自己的“拳头产品”。然而,有不少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采写回来的批评性报道,不是因为导向错误便是因为  相似文献   

9.
大凡每一个新闻采写者都感到搞批评性报道难。那么,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呢?经研究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一、寓批评于表扬之中。这种方法能使被批评者取得一些心理平衡。这种报道,一般是在事情有了明显的结果和定论后加以报道的。二、正反对比。这种方法,只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事实,记者不加任何  相似文献   

10.
在信息发达的社会里,"同源新闻"怎么做是记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实践告诉我们:在信息源丧失优势的情况下,媒体竞争的核心力量就是记者对新闻的独到采写以及编辑对新闻的选择和组合能力。  相似文献   

11.
林爱珺 《新闻界》2004,(5):16-17
批评性新闻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但从这几年来发生的媒体和记者被诉侵犯名誉权案件的情况看,批评性新闻是引发纠纷的主要诱因。批评性新闻由于批评的公开性和社会性,对其把握稍有不慎,就会埋下新闻纠纷的隐患。采写批评性新闻要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除了严格遵循新闻规律,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外,还应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依法采取自我保护措施,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批评性报道具有两重性:一是积极的一面,二是消极的一面.我们采写的批评性报道必须考虑它对整个社会是起积极作用,还是起消极作用,这是检验批评性报道社会效果好坏的试金石.笔者以为,批评性报道要想取得较好的社会效果,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13.
记者在新闻报道上署名,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要对所署名发表的稿件的真实性承担责任.在工作中接触到一些同行,发现他们发表批评报道时经常不使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如去年4月7日<21世纪经济报道>上的<安徽当涂粮库空置调查>所署记者的名字王小东,去年11月6日该报刊登的<太湖一线治理报告>所署的记者名字刘语,都是用了化名.<江南晚报>的不少记者采写的批评报道都用一个叫"金勇"的化名在报上发表……笔者在媒体从事了十多年的批评性报道,多次遭到无理纠缠,也萌生过要在稿件中署化名的想法,但后来还是坚持采用自己的真实姓名.我对此有过-番思考,愿与大家探讨.  相似文献   

14.
冯洁 《传媒观察》2003,(2):49-50
当代媒体从社会责任感出发,所开展的批评报道的实践,对于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道德体系的重构、法律社会的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完善,都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在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中,批评性报道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由于部分记者没有完全理解批评性报道的规律,批评性报道本身也存在不足。笔者在工作中感到,一些批评性报道在情绪表达上,存在这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2016,(3)
参考消息网2月21日报道境外媒体称,在19日旋风般的视察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穿梭走访了国家旗舰新闻机构,鼓励新闻工作者,涉猎社交媒体服务,并要求媒体对党绝对忠诚.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月19日报道,人民日报、新华通讯社和中央电视台先后接待了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敦促记者多做接地气的调研,多采写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6.
几乎每一个新闻采编者都有这样的体会:搞批评性报道难!还有些同志常常问,采写批评报道有无方法可循?笔者研究了近几年来一些影响较大的批评报道,归纳成十种方法,以供广大通讯员、记者和编辑借鉴:  相似文献   

17.
石河子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梁松,将自己在多家报刊上发表的批评性报道汇编了一本《荆棘小集》。他写的题记是:“不能只种花不栽刺。新闻如果没有尖锐的批评,就是最大的不真实。”在新疆新闻界,象粱松那样敢于坚持采写批评性报道的圮者并不多。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批评性报道太难搞。在困难面前,有的新闻工作者却步了。粱松也犹豫过,但他想到自己的使命,也就不在乎个人的得失了。  相似文献   

18.
精确新闻报道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晓钟 《新闻界》2002,(2):18-19
20世纪最后几年,中国各地新闻媒体上开始不断出现引用各种抽样调查结果的报道,这类在国外被称为“精确新闻报道”(PrecisionJournal-ism)的样式在中国媒体上日渐增多,似乎酝酿着中国新闻报道结构继深度报道之后的新一轮调整。目前,中国媒体上出现的这类报道大多是引用媒介外的各类调查机构或一些课题研究组的调查结果,同时,也有不少记者尝试自己采写这类报道。但是,由记者采写的这类报道许多是基于随意性的“抽查”,显示一些媒体对这种报道与传统报道的质上的区别还未有清晰的认识。一、精确新闻报道的意义精确新闻报道是指采…  相似文献   

19.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体通过批评、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现象,引导舆论力量,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但是批评性报道又是最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纠纷的。如果记者的报道引起了关注,有关职能部门要求透露其消息提供人,而消息提供人又在事先要求记者保证不泄露他们的真实情况.那么在此情况下,记者是否应该为其保密?本文旨在以邱氏父子的遭遇为个案,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吴悠  孙起 《声屏世界》2003,(3):24-25
批评性报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形式之一。媒体通过批评、揭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和一些丑恶现象,引导舆论力量,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但是批评性报道又是最容易引发利益冲突和纠纷的。如果记者的报道引起了关注,有关职能部门要求透露其消息提供人,而消息提供人又在事先要求记者保证不泄露他们的真实情况.那么在此情况下,记者是否应该为其保密?本文旨在以邱氏父子的遭遇为个案,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