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倡报纸与读者互动,做好报纸与读者的互动,可以说是已经深入许多办报人心中的理念。这是报业市场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是报纸确立读者主体地位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是报纸增强亲和力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加强和改进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是实现新闻宣传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途径。报纸与读者互动,就是报纸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一种很常用、很管用的方式。要用“…  相似文献   

2.
贴近生活,贴近读者,是广大的报人在越来越认识到报纸的商品性以后认真实践的一个口号。 然而贴近的目的是什么呢?是吸引,是吸引读者来接受你这张报纸。于是笔者认为,贴近,是报纸主动凑上去;吸引,是轻轻将读者“引诱”过来。这里的吸引,就是一种贴近,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贴近。这是吸引和贴近的辩证法。 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报就在贴近和吸引两个方面下了功夫。 贴就贴到读者的心上 从贴近读者上讲,我们认为主要要抓好这几点: 1、信息性。报纸是信息的载体。载体上必须有读者需要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注意了两个观念的改变;一是新闻  相似文献   

3.
范江怀 《军事记者》2006,(12):39-40
“如果你拍出的照片不够好,那说明你离炮火还不够近。”这是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说过的一句名言。我们也一直在强调“三贴近”,这说明要写出好稿,就必须做到“三贴近”,中外记者概莫能外,这已经不是什么理论上的问题了,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现实的采访中,如何避免贴而不近、贴而不实、贴而无意,真正贴近你的采访对象,写出贴近读者的好稿来,应该说还是有不少学问的。去年1月和今年4月,我接连写了两篇关于八一男篮的长篇通讯,获得读者的广泛好评。在此谈谈自己的采写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贴近实践的要诀。时空上的贴近——何时贴…  相似文献   

4.
办报办出了个“周末版”,不能不说是出了新。新在哪儿?新在观念上。以前办报,口头上也讲贴近读者,但实际上贴得并不那么近,大报小报,总是一味地板着面孔,搞“新闻灌输”,强调的是“上级意识”,奉行的是“我行我素”,你爱不爱看我不管,反正报纸是照样出,但是终于有这么一天,读者不大买你的帐了,于是一大批报刊订数急剧下降,大有“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之势。有家大报,接连从上百万份的高峰上跌落到不足30万份的低谷。有人惊呼:严肃的报纸面临着通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企业报姓“企”,我觉得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报纸,不论哪张报纸都有一定的归属。我说的这归属,就是个性。所以我觉得企业报的副刊就应努力办出个性来,才会得到你的读者的欢迎。读者是报纸的上帝,上帝欢迎了,你的报纸、你的副刊也就办好了。《申新报》创刊至今即将踏上第5个年头了。以前,我们的副刊  相似文献   

6.
西班牙著名战地记者卡帕说:“如果你拍的不够好,是因为你靠的不够近”。他给自己的座右铭是:“靠近,靠近,再靠近”。要办好一份报纸,也必须坚持“贴近、贴近、再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对于新闻工作者而言既是一种原则,更是一种工作方法。作为行业主流媒介的行业报也概莫能外。只有坚持“三个贴近”,才能体现办报的宗旨和职能,  相似文献   

7.
报纸作为重要舆论阵地,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任。要担当好这个重任,有一个前提,就是要让读者愿意看你的报纸,喜欢看你的报纸,否则,权威性、指导性都只能是一句空话。尤其是在对外新闻宣传中,要达到我们的宣传目的,如何落实“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显得更为重要。[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王杰  刘明 《新闻前哨》2004,(8):45-45
与读者互动办报,可以说是许多办报人心中的理念。“努力让报纸与读者互动起来”,人民日报社总编辑张研农概括提出的这一要求,体现了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与落实“三贴近”的统一,是报纸新闻宣传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9.
机关报要赢得读者,必须让“三贴近”入主报纸;而落实“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这一办报指导思想,又需要报纸各个环节的努力,最近对比阅读了四川农村日报和四川日报各自刊登的两条抗洪稿件,使我对“三贴近”问题产生了以下一连串思考。在今年抗洪的紧张时刻,...  相似文献   

10.
准确定位是办好栏目的前提为什么有的读者喜欢看这种报纸,而有的读者却喜欢看另一种报纸我想,受读者青睐的报纸,除了好的标题、好的文章、好的版式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报纸的定位问题,即你这张报纸是办给什么人看的,它的主要读者对象是哪些人我们必须首先具有这种定好位置的意识,才能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及其不同的阅读口味,设置出一些好的栏目去吸引读者、去占有市场。《语文报·初中版》是一份面向全国广大初中生,帮助学生学好语文的专业性较强的学习辅导类报纸。多年来,它一直紧紧围绕着“读”“写”“说”“想”“练”“…  相似文献   

11.
报纸是办给读者看的,所以必须围绕如何使报纸贴近读者做文章。我担任公安报社长和总编辑四年来,在工作实践中探寻,认为要办好报纸,首先必须找准“三子”。这“三子”是:言论稿,到读者中寻找靶子;消息稿,到读者中征求点子;副刊稿,到读者中索取调子。  相似文献   

12.
赵海燕 《新闻世界》2009,(12):27-28
《合肥晚报》今年末华丽改版,转型为都市报,采用都市报的话语体系和表现形式,强调新闻性和服务性,进一步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时事新闻作为报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好坏直接关系一家报纸的成败,这就要求时事新闻编辑在处理稿件时也要紧跟报纸改版脚步。贴近读者,突出都市报特色,走好自己的“三点一线”之路。  相似文献   

13.
在上帝和仆人之间--解读中西受众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童兵 《新闻记者》2002,(2):12-14
受 众是在新闻传播流程中“受”的一端的读者、听众、观众的总称。若强调“受”的一方是个人或个别群体 ,则也可以泛称为“受方”。对传媒来说 ,受众是应该得到完美服务与充分满足的“上帝” ,还是供传媒驱使吆喝并为之提供利润的“仆人” ?中西双方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制度背景下有着不同的解读。一其实 ,无论西方还是中国 ,在政党报纸时期 ,读者并不是上帝 ,报纸也只是推销政党观点和鼓吹政党革命的工具。18世纪美国国会派政党的一个首领曾公开宣称 :“我的报纸就是为同我观点一致的人办的。我不计盈亏 ,不管你爱看不爱看 ,我就是宣传自…  相似文献   

14.
“佛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假如你爱他,就叫他搞文学;假如你恨他,就叫他搞文学。”这是《广西文学》杂志社社长蒋锡元和主编罗传洲96年新春各自向读者的致词,其中的酸甜苦辣可见一斑。时下搞文学就是这样的矛盾,让你深感幸运的同时,又深受痛苦的煎熬。寻求自己的座标,依靠刊发高质量作品,形成个性风格,进而树立起刊物本身形象,使自己在强手如云的期刊中占领一席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位置,已成了今天文学刊物努力的目标。写实求真,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可说是《广西文学》的一贯追求。尤其是在洗尽铅华之后的今日,他们不再欣赏那些疏远生活、疏远人民大众、一味追求形式与技巧的作品,而是倡导一种贴近现实、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他们于1996  相似文献   

15.
媒体在践行“三贴近”的过程中,要把握好度,既要注意解决“不够贴近”的问题.又要避免走人“盲目贴近”的误区。一些都市类报纸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为了追求轰动效应占领市场,就走人了“盲目贴近”的误区.犯了导向性错误。这些报纸虽然不是主流报纸,但由于发行量较大.所以在读者中产生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更有甚者,在受到有关部门批评时。居然振振有辞地用“三贴近”为自己辩护,说他们在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且这种不良倾向在一些地方有向党报蔓延的趋势。其不良倾向表现在三个方面:把盲目地照搬实际当作贴近实际,即把盲目地复制生活当作贴近生活.把盲目地迎合群众当作贴近群众。此所谓“三个误区”。  相似文献   

16.
对于办报人来说,读者即市场。因此不妨说“心中有读者”实质上就是“心中有市场”。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这是因为,报纸虽然有着极为强烈的政治属性,但它终究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读者买报纸,是一种消费行为。如果你提供的新闻信息,没有什么价值,读者从中不能获取有益的营养和精神的愉悦,你就会遭到冷遇。如果做到了“心中有读者” 或者说“心中有市场”,那我们就会自觉地根据读者的需要采写新闻、编辑新闻,从而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新闻学告诉我们,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上海铁道报》自1994年1月起在《人生》版上新辟“夏生信箱”(以下简称“信箱”)专栏以来,使报纸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如同在读者中架起一座沟通心灵的桥梁。我作为这个“信箱”的主持人,有如下几点体会。真诚平等待人双向交流情感我把“信箱”视为一个家庭,广大读者、作者则是这个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大家的地位是平等的,交谈  相似文献   

18.
中宣部等五部门提出新闻战线要“走转改”,那么,基层在哪里?我的理解是:基层不必刻意寻找,基层就在身边,基层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走基层不等于走贫访苦前不久,在山东省新闻战线“走转改”座谈会上,山东省委宣传部长孙守刚说,我们说的基层,不必刻意寻找,固然要深入到偏远的农村,工矿企业,但是我们也要理解,如果有一个平民情怀,身边处处是基层.齐鲁晚报是一份都市生活类报纸,读者群体以市民百姓为主,新闻报道上更关注民生新闻.由于报纸定位和工作特点,记者编辑经常与基层百姓打交道,这些采访活动,应该与市民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现在再次强调“走转改”,我的理解就是要更加深入实际,从过去的贴近向融入转变.  相似文献   

19.
今日《生活与修养》,“新世纪致读者“一文中写道:“读书看报本是一种快事,修身养性亦非苦行,愿读者都能在轻松愉悦中有新收获。“本着这一指导思想,本期《生活与修养》专栏的面孔有了变化。除继续编好原来受读者欢迎的各专栏外,还增加了“看新闻说修养“等贴近读者的新专栏,漫画也登上了大雅之堂。我想,读者品赏这样的“拼盘“,可能是“一种快事“。报纸与文件不同。文件是指令性的,不管你愿不愿看,都必须看,而且必须按此落实。报纸是指导性的,读者可看可不看;喜欢的看,不喜欢的不看。你在版面上老是居高临下,盛气凌人,人家花钱订报还要挨批,谁还想看这张报、谁还想订这张报呢﹖读者把阅读军报当作“快事“之时,就是军报成为读者名副其实的良师益友之日。全社同志应当把这当作新世纪努力的方向。(2001年1月2日) 让读者把看报当作“一种快事”@张宗银  相似文献   

20.
唐葵阳 《记者摇篮》2009,(11):40-40
曾有人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你的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无法强迫他阅读。针对眼下纸质媒体新闻信息“爆炸”的现状,如何诱使读者阅读你的报道,我个人的观点就是:要擅长写具有“新、快、短、活、强”特点的现场短新闻——那么,最赚读者眼球的现场短新闻应是“格式塔”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