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上海发动的一次战争冲突。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相似文献   

2.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31课《五四爱国运动》[0049]揭露工人受剥削压迫的漫画(见教材)[0050]共去厌物 ,道路平坦●《中国历史》第三册第32课《中国共产党的建立》1920年12月 ,上海的《申报》发表了一幅钱病鹤漫画 ,画中的四位农民正合力把一株枯树连根拔起 ,枯树上写着“军阀”二字。这反映了广大人民对军阀混战恨之入骨、渴望早日结束这种局面的心情。因此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把“打倒军阀”列入党的最低纲领 ,正代表着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0048]民气一致之效果●《中国历史》第三册第31课《…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6课《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0078]蜿蜒南下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后 ,又企图把华北变为它的独占殖民地。1935年 ,日本威逼平津 ,制造华北事变 ,这说明日本正尽力把其侵略势力向关内渗透。当时这一险恶的形势被画家穆一龙用漫画的形式极其形象地表现了出来。画家把日本侵略者画成一条毒蛇 ,正穿越长城一步一步地向华北逼近。在1936年的全国漫画展览会上 ,这幅作品倍受好评。●历史图片 《中学历史教学》2002年第12期[0079]无法彻查的盗卖国土犯1935年 ,日本策划华北五省自治运动…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第四册第3课《红色政权的建立》[0070]怎能受那许多人的吸吮(见教材)[0071]选举运动1931年11月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3年10月 ,为庆祝中央政府成立两周年 ,中央政府的机关刊物《红色中华》出版了一本《革命画集》 ,刊登有胡烈创作的《选举运动》。该画赞扬了苏区的民主选举运动把“贪污”和“官僚”分子扫出了苏维埃政府的大门 ,维护了苏维埃政府的党风廉洁。此画不但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0072]东北军脚上的镣铐●《中国历史》第四册第5课《日本…  相似文献   

5.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6.
关东军的由来闫庆生在中学历史教课书中,当讲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大举向中国东北三省进攻时,就提到了日本关东军是这次事变的主要策划者和侵略主力。此后,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地区长达15年的占领中,关东军实际上操纵着伪满帝国,对东北人民实行...  相似文献   

7.
蔡蔚 《辽宁教育》2011,(9):37-37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逐步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语文课上。我们在学习课文《卢沟桥烽火》。听着我的沉重叙述.同学们个个面带愤怒。  相似文献   

8.
严冬 《学习之友》2006,(9):60-61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14年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日本对华战争中代价最小,得利最大的一次侵略行动。日本轻易占领东三省后,又以东北为基地,向关内步步进逼,直到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半壁河山沦陷,伤亡3500多万人,财产损失更不计其数。因此,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有必要认真反思“九·一八事变”的教训。  相似文献   

9.
“九·一八”事变, 是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 也是中国人民打响14 年抗日战争第一枪。东北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为全国抗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国旗下讲话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1周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命令它的“守备队”炸毁了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长达14年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热河事变”,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193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12.
1931年发生于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有预谋,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的事件,这已是史学界的公论。同时,笔者还认为,“九·一八”事变与日本策制的“北进”战略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发动侵苏战争的序曲。敌视和进攻社会主义苏联,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称霸远东的侵略计划之一。在十月革命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者便企图‘北满州北部和西伯利亚纳入日本劳力范围”’“,1917年底,日本政府打着反希尔什维主义的旗子向协约国提议日本军队派往西伯利亚,并表示愿意单用日本的力量来对苏俄进武装干涉,以便趁机“占领满州北部及…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政府“北进”苏联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敌视和进攻苏联是日本侵略远东计划之一。为建立北进的军事基地,日本迫切希望占领中国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的抵抗和苏联军队的强烈反击,日本“北进”战略计划破产。  相似文献   

14.
试析“九·一八”事变中英国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汪文军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序幕,日本的侵略扩张不仅威胁着中国的生存,也威胁着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对此,“英国采取了软弱的和解...  相似文献   

15.
日本的生活教育历史及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的生活教育历史及其现状●[日]中野光在日中两国关于陶行知学术问题的研究中,有两件已经明确的重要史实。其一,陶行知曾在1930年秋到1931年初这段时间从上海秘密亡命日本,先后辗转、滞留于东京、京都等地。事情发生在1931年的“九·一八”日本侵华战...  相似文献   

16.
“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在沈阳制造的侵略事件。事变发生后,日本侵略者迅速占领了沈阳、安东(现丹东市),本溪、营口、长春、吉林、齐齐哈尔等地,到1932年2月6日占领哈尔滨止,仅仅4个月18天,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3000万同胞皆沦于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九·一八”事变的缘起日本帝国主义蓄谋侵略中国由来已久。早在明  相似文献   

17.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是维护中国四大家族根本利益的政权。这个政府对日本的侵略政策,从“九·一八”到“八·一三”,发生了由不抵抗到被迫抗战的变化。本文把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以便从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它的规律性。一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塘沽协定》。这一阶段蒋介石在“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指导下,其对外政策是采取亲英美、反苏和对日不抵抗的政策,对内是集中军事主力“围剿”中国工农红军,镇压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日本帝国主义在田中内阁时期,早于1927年6月下旬及8月13日,先后召开两次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侵略政策以经济侵略为主。为推行其经济政策,首先着手操纵东北的金融领域。通过在我国东北发行货币、投击倒把、垄断汇兑及金融资本输出等种种手段,扰乱东北金融市场,破坏东北的金融秩序,欲挤垮东北的金融体系以取而代之。到“九·一八”事变前,尽管这一目的没能得以完全实现,但也确使东北的金融体系遭到重创。  相似文献   

19.
甲午战后 ,日本提出一条吞并朝鲜侵占中国东北的路线 ,大陆政策初露端倪。田中上台后召开“东方会议” ,并密奏天皇 :“欲征服世界 ,必先征服中国 ;欲征服中国 ,必先征服满蒙”的方针。至此大陆政策完全形成。此后 ,日本为侵略我国东北作好了各种准备 ,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  相似文献   

20.
最新的档案资料和研究成果表明,卢沟桥事变后英国的对日政策,从九·一八事变后的绥靖政策,转变为一种自私自利的、被迫的援华抗日政策。英国明确反对日本侵略中国,但不愿为了中国而与日本开战;英国官方不愿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