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田雨 《历史学习》2010,(10):7-9
1931年9月,日本侵华军制造了“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发动了旨在侵吞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侵华战争呢?  相似文献   

2.
在侵略性的对华政策指导下,日本帝国主义挑起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侵华战争。从九·一八到武汉沦陷前日本的对华政策可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的,但在其发展中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第一个阶段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5月31日“塘沽协定”签订。这一阶段日本的对华政策主要是用武力实现其侵华目标的第一步——侵占中国东北,夺取进一步进攻中国的桥头堡。其特点是以军事进攻为主,强调速战速决。在外交上争取国际帝国主义支持或默认,幻想欺骗世界舆论。首先应该指出,日本此时发动侵华战争,决非偶然。在1929年爆发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打击下,  相似文献   

3.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继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上海发动的一次战争冲突。1932年1月28日晚,日军突然向闸北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随后又进攻江湾和吴淞。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之后,继续扩大侵华战争,占领了东北。1933年1月3日又占领山海关、九门口,然后大举进犯热河。平、津危急。1月17日,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了《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  相似文献   

5.
“九·一八”事变后,鸦片政策是日伪政权殖民掠夺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日本殖民统治的加强和战争的需要,其鸦片政策也随着发生变化,并始终为其殖民统治和战争服务。  相似文献   

6.
试析“九·一八”事变中英国对日本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汪文军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拉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序幕,日本的侵略扩张不仅威胁着中国的生存,也威胁着英国在远东的利益。对此,“英国采取了软弱的和解...  相似文献   

7.
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始,到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的侵华战争,在这场以男性为主角的战争中,女性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在传统的观念中,女性的社会地位被定位为男性的依附品。即使是作为殖民者,虽然他们没有直接参与战争和殖民统治,但是他们以一等国民的身份享受优渥的生活的同时就已经被拖入深不可测的被害者的深渊。这种“被害”在日本战败后和返迁回国的过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沦陷区炮制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满洲国”日伪当局运用多种手段对沦陷区人民进行思想控制,其中报刊杂志是很重要的一环。伪满当局直接操纵和干预报界,设立“弘法处”作为政治宣传的专门管理机构,并制定苛刻的新闻管制法令,以军警、特务、暗探把持书报审查制度。这种思想控制是日本侵华战争的一部分,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险恶用心和反动本质。  相似文献   

9.
1931年发生于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者有预谋,有计划的侵略中国的事件,这已是史学界的公论。同时,笔者还认为,“九·一八”事变与日本策制的“北进”战略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发动侵苏战争的序曲。敌视和进攻社会主义苏联,是日本蓄谋已久的称霸远东的侵略计划之一。在十月革命后不久,日本帝国主义者便企图‘北满州北部和西伯利亚纳入日本劳力范围”’“,1917年底,日本政府打着反希尔什维主义的旗子向协约国提议日本军队派往西伯利亚,并表示愿意单用日本的力量来对苏俄进武装干涉,以便趁机“占领满州北部及…  相似文献   

10.
国旗下讲话     
今年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71周年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命令它的“守备队”炸毁了沈阳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制造了“柳条湖事件”。日军以此为借口,突然向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法西斯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的开始,中国人民长达14年英勇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也从此揭开了序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2年“一·二八事变”、1933年“热河事变”,日本法西斯的铁蹄践踏了中国的大好河山,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 1934年春,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上海的进步电影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关于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问题,人们通常以一九三一年的“九·一八”事变为标志。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对这个问题的叙述也是模糊的。我认为,“九·一八”事变只能说是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而正式形成,则应该是一九三六年广田内阁成立到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爆发前的一个时期。本文试图从政治、经济、军事及外交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是战争策源地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日本军部已法西斯化,并在内阁中具有影响国策的作用,但它还未能达到完全控制内阁的程度。所以,“九·一八”事变只能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问题,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它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渐演变的过程,有时认识有反复,政策也就出现反复,直到“九·一八”事变后四年多的1935年底才基本完成,在西安事变前后它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并在“七·七”事变前后付诸了实现。“九·一八”事变后,面对着急剧上升的中日民族矛盾,以王明为首的临时中央做出的判断是;a、“九·一八”事变是反苏战争的序幕。①b、“九·一八”事变意味着国际帝国主义者将和中国各派军阀联合起来对付中国工农红军。②当时党内的领导人并没有把“九·一八”事变看作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长期战略的起点,当然也并没有看到日本侵略者的矛头是指向除汉奸以外的中国一切阶级和阶层的,而是认  相似文献   

14.
1931年爆发的“九·一”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为适应其垄断资产阶级急剧向外扩张这一经济、政治的需要、发动侵华战争的历史开端,同时,也是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救亡运动和进行武装抗日的开始。而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至1937年“七·七”事变六年之间,全国各族各界人民是以抗日救亡运动为主要形式进行抵抗日本侵略者的。这个气势磅四、波澜壮阔的抗日救亡运动,是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总裁”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政策一再阻挠下进行的。那么,这个运动是由谁在不断号召、组织和领导的呢?历史的结论给以肯定的回答:是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15.
“一二八”事变是日本侵华的重要事件之一,之所以能够停战,主要是因为日本方面发动事变的目的已经达到,另外战争中日军受到沉重打击,美、英等国对日本态度强硬,国民党政府妥协退让都对停战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尽管做教师的总是哀叹学生见识肤浅,思维僵化,没有“自己的看法”,但我们却很难接受或承认学生对事物的见解,对问题的看法,甚至习惯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从课本上寻章摘句,按老师的思路回答问题。前几天,去听一个老师的历史课,内容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正当老师讲兴正浓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提出问题:“老师,什么是事变?”老师的回答倒也干脆明了:“事变是指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那日本帝国主义侵我河山,占我国土,杀我军民,这也叫事变?”“那应该叫什么?”“应该叫战争!‘九·一八’事变应该叫‘九·一八’战争。”学生的回…  相似文献   

17.
日本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打破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均势,但是制定和维护远东“国际秩序”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分别采取了所谓的“不干涉主义”、“不承认主义”和“好人主义”的政策,而与中国东北接壤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了“两面主义”的政策。欧美大国对“九·一八”事变的政策都是为了维护本国利益,起到了纵容日本侵略的作用,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是一个重大打击。  相似文献   

18.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放弃东北的深层原因探析雷家君张学良是民国史上东北最显赫的人物,因“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①而“功垂干古”。史学界对张学良的研究日益深入,其中,“九·一八”事变中的张学良是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对于张学良在“九·一八”...  相似文献   

19.
1931年至1937年的中苏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它既受日本武装侵华的制约,又受到中苏政治、军事方针的影响,同时受到远东国际关系──日美英等国的牵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历程。探讨国民政府由“九·一八”事变前的反苏反共与苏断绝外交关系,至32年底的中苏复交,直至采取联苏制日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对远东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一八”事变前,中苏两国关系处于断交状态。从反共反苏出发,广州起义后,蒋介石断绝了中苏关系。1929…  相似文献   

20.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加快了全面侵华的脚步.为了实现其"大陆政策",尽快解决"中国事变",从事了一系列染指我国西藏的阴谋活动,并且在其拉拢上层僧俗贵族的同时,还向西藏派遣了大量的特务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