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仗鼓舞是桑植白族在长期的生息繁衍中创作的一项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为了探究湖南桑植白族仗鼓舞,采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从民族文化的视角入手,对白族仗鼓舞特色题材内容、特有舞蹈技艺及特定社会价值功能做了研究。研究表明:仗鼓舞具有广场舞蹈、多元一体等特色的题材内容,文化生态元素的律动特征和精准严格的传统程式特点是仗鼓舞独有的艺术特色;同时,仗鼓舞还有鼓舞民族士气、凝聚民族民心等社会价值功能。  相似文献   

2.
《考试周刊》2016,(34):19-20
文章阐述了汉化效应的内涵,从语言、服饰、宗教信仰、民居建筑、桑植白族游神等侧面,指出了桑植白族文化在强势汉文化的冲击下正在逐步消亡,提出了制订桑植白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专项规划、开展研究汉文化下桑植白族文化保护机制的基础研究、树立桑植白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等建设性应对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3.
于洁  王丽兰  尹华光 《教师》2011,(35):120-121
本文以桑植白族民俗活动为对象,在分析白族民俗活动的内容和特征上,从表演层面、体验层面、展示层面和旅游六要素层面提出了桑植白族民俗活动旅游价值的实现形式,旨在为桑植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明  尚晴  龚勇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0):17-19
桑植白族游神源于白族民间的"本主会"[1](P99),是白族衣裔为纪念本主神谷均万、钟千一、王朋凯等而创造的独特的宗教民俗文化活动。本主神由民族的祖先、英雄或民间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升格演变而成,对桑植白族社会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试通过人类学田野调查法,对桑植白族游神仪式的活动范围、活动人群等遗存状况,请神、...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桑植白族民俗活动为对象,在分析白族民俗活动的内容和特征上,从表演层面、体验层面、展示层面和旅游六要素层面提出了桑植白族民俗活动旅游价值的实现形式,旨在为桑植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植白族民间普遍存在“本主教”的宗教信仰,游神祭祀是桑植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区域与其他民族群体区分的重要标志,更是该族群不断强化自我认同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深层次说它是民族文化认同的一个横切面.因此,必须依靠交流将本土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语境之中,使其能够顺应时代潮流,从而获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沅陵钟姓原定为汉族,但与其同源的桑植钟姓已定为白族。本文从考证两地钟姓同出一祖出发,确认沅陵钟姓亦为白族。  相似文献   

8.
仗鼓舞是湘西白族人民的代表性舞蹈,流行于桑植县一带的白家山寨,它既具有喜庆节日时的自娱自乐性,又具有借以祭祀祖先使本民族团结延续的象征性。本文从湘西白族仗鼓舞的起源、仗鼓舞中武术元素"舞化"的表现及仗鼓舞"舞武合一"的价值等方面入手,进而分析从武术套路到仗鼓舞舞蹈动作的演变,挖掘武术在仗鼓舞中的运用,突出其舞武相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湖南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的描写,总结了其语音特点。部分韵母白读层如蟹摄开口一二等字“太菜街爱”的读音?,流摄开口一等(帮组除外)字“走狗口偷”的读音e等是“民家腔”最突出的语音方面的特征。通过对湖南白族汉语方言——桑植“民家腔”的文白异读及语音层次的描写,总结了其语音特点。部分韵母白读层如蟹摄开口一二等字“太菜街爱”的读音?,流摄开口一等(帮组除外)字“走狗口偷”的读音e等是“民家腔”最突出的语音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蛇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邪恶的象征,但世界上许多医学院校、医院及医学学会组织的标志, 多以蛇缠绕杖为主题,有些是双蛇缠杖,杖上有一对鸟翅,例如美国公共卫生部采用的标志 ;另有些医学标志以单蛇缠杖为基本构造,无双翼装饰,如世界卫生组织.  相似文献   

11.
大理白族地区历来崇拜本主,白族对本主信仰可追溯到白族先民的原始信仰,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远古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一种解释,也是白族人早期生活的历史真实及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巫术是实现白族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的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的基本手段,是白族本主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也是构成白族社会文化生活和审美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对于桑植花灯来说,是桑植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民间歌舞艺术。在表演形式上短小且精湛,动作活泼有趣,旋律优美,组合形式多样,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随着社会的演变,历代艺人不断丰富和发展,使它逐步形成了较完整,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艺术形式,并能多方面反映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在人民群众中扎下根,世代相传。桑植灯笼蕴藏着桑植族人民宗教信仰和人文情怀,展现出桑植族人民基本文化特点,具有维护民族利益,实现人们和谐发展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3.
欧媛  王静  尹华光 《教师》2012,(2):121-122
桑植民歌自2006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有关桑植民歌的旅游活动日益活跃起来。本文通过分析桑植民歌的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出了以民歌漫画展、民歌体验村、民歌旅游课堂等形式将桑植民歌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贯彻到旅游发展之中,从而实现桑植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白族的宗教文化、民族服饰、民俗风情、建筑装饰、白族语言等都是白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元素,对这些载体进行研究,挖掘其中蕴含的数学元素,探析白族文化和数学文化的共通性,有利于白族文化的传承,丰富民族数学的内涵,促进多元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种艺术形态的形成都与其特定的文化生境有着密切的关联,自然地理环境是这一艺术形式形成的基本条件,人文社会环境是这一艺术形态发展及变迁的因素。探讨桑植民歌的生成背景,得出桑植民歌是当地各族人民在探索自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最动听的旋律,它是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互动制衡运行的产物。自然地理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人文社会环境是当地各族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绕三灵”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以唱白族调为主的白族歌舞节,是人们理解白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绕三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在实现白族文化的传承、强化白族民族认同、实现白族人民审美教育和维护白族人民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龙是古代白族民间传说中最受崇拜的神灵之一.龙之所以在白族口头文学中具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这是因为龙不仅是白族传说中单纯的神话的传说,而且是根据社会生活和斗争的愿望,表达对邪恶的仇视与鄙弃,对善良、美好、和平的憧憬;因此,透过龙的传说、可以折射出白族历史发展的演变过程、审美心理和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8.
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社区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其发展变化将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社区工作在大理白族地区的适应性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探讨社区工作方法在大理白族地区应该如何进行本土化,意在从自身的角度为当地社区工作的本土化提几点自己的建议,希望在保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础上促进大理白族地区的和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游戏对于儿童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以游戏作为基本活动"。白族传统民间游戏蕴含民族文化精华,贴近白族儿童生活,且游戏资源丰富。随着现代化的加深和电子媒介的普及,白族传统的民间儿童游戏面临严峻挑战,表现为游戏种类减少,游戏之文化根基削弱,游戏之物理环境在逐渐地消失,游戏之文化功能减弱。为保存和发展优秀的白族民间儿童游戏资源,并使其服务于白族儿童的全面发展,寻找开发之对策是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开发白族民间游戏资源过程中,必须坚持文化性和生活性原则,将民间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和亲子活动是主要的开发途径。  相似文献   

20.
论桑植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植民歌于2006年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桑殖民歌在各个不同时期都彰显出自己无穷的魅力。它的艺术价值日益受到世人的关注,有关部门加大了保护与宣传的力度,特别是把它作为张家界旅游文化精品来打造。对桑植民歌的发展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望桑植民歌得到更多音乐工作者的关注,更深入地研究和传承桑植民歌,使之成为张家界旅游文化名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