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招生制度是保证入学机会公平的首要环节,其中招生录取制度的地域差异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依据近年来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分数线和录取率现状,通过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探讨普通高校招生制度中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但仍然是一种比较稀缺的资源。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而且高等教育制度还比较落后。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均等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列举了比较突出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表现,并认为,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均等的根源是学生背景的不同,要使得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最大化均等就要建立和完善尽可能公平的社会制度。另外,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还有教育制度方面的原因,本文重点在教育制度改革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沈东华 《教书育人》2007,(11):19-21
公有民办二级学院(以下简称“民办二级学院”)是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体制,是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制度创新的产物。民办二级学院学生是大学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部分,他们既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又有其较为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入学平均成绩比普通高校的大学生要低几十分。甚至一百多分,学费高出普通高校学生的学费一倍左右。其学生以较高的学费争取到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学生和学生家长是以受教育者和教育投资人的角色出现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中国历来是一种相当稀缺的资源。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与国家的高校招生政策密切相关。自194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政策历经变迁,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教育“革命”时期(包括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后。在不同时期,机会的供给主体、机会的分配标准、机会的分配方式,以及机会向谁开放、为谁所享有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形成了对教育机会分配的不同模式。  相似文献   

5.
当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布状况是西部民族地区和部分直辖市占有明显优势,而人口大省和部属普通高校较少的省份则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国家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各地人口和历史发展不平衡等。为此,可以通过对部属普通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进行限制、调整部属院校布局和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等措施来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教育公平是一个充满争议性的问题,它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并随着利益关联者地位的变化而出现矛盾和冲突。本文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分配为切入点,审视了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和民主化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和尝试,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政策的历史变迁及其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释教育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7.
1.高职教育在本质上仍属高等教育范畴,但是,教学计划的内部结构及培养要求的主线都反映出其与普通高等教育相区别的不同特点。2.高职教育生源的多样性、学生入学成绩的下移也给学校教学组织及任课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新要求。普通高校本专科生经过国家统一考试,按分数从高到低依次录取,学生入学成绩位居考分上段,化基础相对来说比较整齐。高职院校考生入学分数下移较大。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重要指标。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高等教育都经历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逐步扩大,高等教育起点公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但在此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教育公平问题。以美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历史变迁为个案展开对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以期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一、高等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高等教育的公平主要是指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结果公平。由于高等教育不公平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高等教育甚至成为了进一步拉大社会差距的因素。因此,政府对实现高等教育公平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必须为人们提供平等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并以高等教育的公平促进社会的公平,达到消除社会贫富差距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也谈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的必然选择;普通高校扩大招生不应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大众化不仅是数量的增长,更主要的要有质的变化,结构调整是关键;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是由局部逐步过渡到整体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源于多种原因:既有供需总量失衡、结构性供需矛盾问题,也有毕业生基本素质与就业意愿的因素。政府和高校只有从招生、培养与就业三个环节入手,系统创新政策制度,破解各环节的难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末我国公立高等学校大规模的扩招所需巨额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也由此引发了教育界、银行业和相关监管部门对高校贷款风险的关注、重视和研究.文章从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这一视角出发,运用信贷市场贷款供求理论和产权理论,对我国高校贷款供求双方的行为和动机进行了分析,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解析了目前我国银行对高校贷款激增且数量庞大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显,理论上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产品即大学生在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而导致这种失衡的现实原因主要包括个人高等教育需求膨胀对于高等教育供给规模的刺激、扩招政策的影响、社会需求的增长滞后以及众多现实制约因素。因此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需要适当控制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速度、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消除大学生就业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渠道与失业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末的大扩招后,在绝对数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相对于国民急剧增长的教育需求来讲,还存在着严重的供给不足和滞后,主要表现在数量上相对较少和质量低下两个方面。要真正解决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高校毕业生数量也呈迅速增加态势。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总体人才需求环境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大社会热点。就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需状况、高校扩招、大学生自身素质等方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原因剖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理性的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培养与就业的和谐、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毕业生总量也在逐年增多。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很多大学生在实现自身的就业中面临诸多的困境,尤其是侵犯毕业生法律权益的事情屡有发生。高校毕业生权益的侵害主要是由于国家立法、行政等方面的不足,以及大学生本身法律意识淡薄,更有用人单位法律教养的缺失。要从根本上保护...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逐步扩大,高校生源的竞争日趋激烈。在当前形势下,高校生源和人才需求结构也在迅速发生着变化,教育竞争进而教育营销成为高校生存的必然趋势,这使得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也越来越重要。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做好教学和实训工作的同时,必须明确招生宣传指导思想和宣传重点,规范宣传行为,创新高职院校招生宣传工作策略,并及时调整招生专业结构,以适应市场需求,从而求得学院的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职业教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针对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制度、体系、结构、内涵、质量等问题,解决人才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之间的结构性矛盾,提高人才供给适应性,扩大有效供给,实现需求与供给的平衡。本文从梳理广州市产业结构、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等发展脉络入手,从院校招生规模、专业结构、层次结构、职业教育体系等方面,分析产业发展与职业教育人才供给出现的结构性矛盾,并提出广州市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存在着学校重视不足、形式单一、缺乏专业师资、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等许多的问题,对大学生的创业活动产生了很大的阻碍,需要及时采取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等对策,以促进高职创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单独招生有效解决了高职院校“招生难”的问题,缓解了我国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职业教育培养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经过多年的探索,单独招生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实施过程中存在考生和家长对高职院校单独招生考试的认同度和接受程度较低;考试内容难以全面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的生源质量、数量逐年降现象。为改进符高等职业教育的单独考试招生制度,提出高职单独招生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