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众是古典戏曲最具典型性、最大量的观众,他们的戏剧意识体现了一种民族范围的“集体无意识”,对于戏剧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元代大众的杂剧意识于其中更具典型性,有三大特点:首先具有浓烈的世俗之气,元杂剧内容和人物显示了对情色趣味的孜孜追求及其反动;其次,宗教观念于其中影响极大,民间戏剧产生得力于宗教的呵护,但娱神之目的实在娱人;其三,戏剧本位意识很芜杂,元杂剧和其他杂艺同演于一台上,形式上极为散漫和随意。  相似文献   

2.
元代是中国古典戏剧的黄金时代。但是与元杂剧在学术界倍受青睐的显学地位反差甚大的是,对元人有关戏剧的理性认识即元代戏剧学,却一直研究不够,尚无全面系统的专题论著问世。新近出版的陆林著《元代戏剧学研究》(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9月),填补了古代文论史和曲学史的这一空白。  相似文献   

3.
元曲是中国文学史上瑰宝之一。元代戏曲运动的特点,一是它的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一是元曲属于一种新兴的语言艺术,雅俗共赏,也就是元曲语言的口语化和语音的规范化。元代著名音韵学家周德清《中原音韵·自序》云:“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缙绅及闾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否分折,是曲学界的老问题,时至今日仍未彻底澄清,各方观点分歧很大。元杂剧有"折"的概念,其本义是特指主要由主唱的正末或正旦以外的其他脚色所表演的独立完整的科白戏。而以"套"为单位对元杂剧进行分折的观念始自元周德清,其后,钟嗣成借鉴并发挥了这一观点,并形成了"宫调—韵部—折数"的分折理论。但其时钟氏对"楔子"是否应独立为一折,并没有完全确定。至明初的曲学家朱权,元剧体制的理论真正完成,元杂剧"一本四折"外加"楔子"的体例结构被构建起来。周、钟、朱等人虽仍借用元杂剧本身既有的"折"的概念,但已完全抛开其本初的意思,而将散曲中"段数"、"套数"的概念内含赋予杂剧身上,其着眼点是在杂剧以宫调统摄曲牌的唱辞上,而将已成定例的科白忽略在外。我们以现存的《元刊杂剧三十种》来检视周氏等人的分折理论发现,现存的三十种元刊杂剧中,并非全部与其理论相合。只能说,"一本四折"的体制规划是理论家们的设想,实际的杂剧创作是可以突破这一藩篱的,元杂剧的结构体式并非死板一块。  相似文献   

5.
论元代道教典籍的抄写与刊刻——以仙传和宫观山志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道教典籍数量众多,仅收入《道藏》的道教仙传和宫观山志就有30多种。尽管印刷技术得到长足发展,手抄的道教典籍仍然存在。元代道教典籍的刊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道藏》本道教典籍的刊刻,一是单行本道教典籍的刊刻。  相似文献   

6.
位于江苏省句容市南部之茅山,古称句曲山。道教“三山符”之茅山上清派即发祥于此,这里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名山。一、道教茅山宗相传西汉景帝时,渭城(今陕西咸阳)南关人茅盈(字叔申)18岁时弃家入恒山修道,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来句曲山,结庐修道,采药炼丹,为人治病。其弟茅固、茅衷弃官寻之,先后亦来句曲山修炼得道,世称“三茅真君”。后人为纪念他们,将句曲山改称“三茅山”,简称茅山,成为全国闻名的道教圣地。南朝齐永明十年(492年),道教思想家陶弘景辞官隐居茅山,自称“华阳隐居”。他吸取儒、释两家思想,主张道、佛兼修。他收集杨羲、许道…  相似文献   

7.
蘧得芳 《兰台世界》2014,(12):137-138
明代宁王朱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七子,人称"贤王奇士"。朱权也是一位音乐家、戏剧家,由他制作的"中和琴"是古代名琴。而其戏剧评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更是奠定了其在艺术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8.
明代宁王朱权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十七子,人称"贤王奇士"。朱权也是一位音乐家、戏剧家,由他制作的"中和琴"是古代名琴。而其戏剧评论著作《太和正音谱》更是奠定了其在艺术上的崇高地位。  相似文献   

9.
《青楼集》[花旦]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元夏庭芝《青楼集》主要记载的是元代一百多女歌舞艺人(作者所谓“伶人”)的生平事迹。《青楼集》为后世看重,主要在于它为我们研究元代社会,特别是元代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形象的资料。夏庭芝在精楼集冲数次提到“花旦”,如在《青楼集·志》中说:杂剧有旦、末。旦本女人为之,名妆旦色;末本男子为之,名末泥。其余供观者,悉为之外脚,有驾头。闺怨、鸨儿、花旦、披秉、破衫儿、绿林、公吏、神仙道化、家常里短之类。他也曾特意解释过“花旦”,精楼集/李定奴”条谓:“凡妓,以墨点破其面者为花旦。”据此,王国维先生哈剧脚色考》作…  相似文献   

10.
刘宏 《青年记者》2012,(18):13-14
有关领导人的报道 时政这个概念属于中国特色,在国外通常称之为政治报道.在中国,时政报道组往往被叫做“皇家摄影队”,意思就是跟着领导人跑.如果按照这种逻辑划分,那么,时政的概念就更窄了,几乎就等于是领导人新闻了.这就是中文的奇特之处了,对于老百姓来说,时事政治似乎囊括了所有的东西,至少在我小的时候,时事政治就是一种让人学习的东西,是向上的东西,如同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相似文献   

11.
我一向无“周郎癖”,固然因为自己不辨音律,也因为今天戏剧取材不外于稗官小说。小时好读《三国演义》以为那是写真实历史,后读了《三国志》才知道《演义》有一大半属于作者的艺术虚构,有关诸葛亮的事,如“借东风”,“草船借箭”、“过江吊孝”等等都属于作者的想象。因作者高明,这样虚构,非惟不为全书之玷,反而使后人读之增加情趣,移上菊坛,增色不少,但总不能作为史实来看待吧?  相似文献   

12.
北方最大民窑磁州窑元代白地黑花瓷枕上经常绘制人物故事画,题材多取自元杂剧,构图也受到元杂剧演出场面的深刻影响。河北磁州窑艺术馆藏《五女图》枕,绘制了五幅以女性为主角的故事画,是磁州窑瓷枕上绘制人物故事画最多的,它们皆为元杂剧故事画,是元杂剧盛演影响下的民间构图产物。  相似文献   

13.
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钟林斌同志所撰的(《关汉卿戏剧论稿》(以下简称《论稿》),是近年来研究元杂剧的奠基人——关汉卿的一部力著。全书不但对关汉卿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而且对历史上关于“关学”发展线索做出清晰透彻的描述,并且展示了其未来的发展,堪称是一部真正的“关学小史”。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语言是社会的交际工具,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它的时代性。阅读古代作品,了解古代语言,无疑要注意作品的写作时代。比如现在叫做“碗”,古人叫做“案”,孟光“举案齐眉”的“案”就是“饭碗”。但刘禹锡《陋室铭》里“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句的“案牍”却不能作为“碗”来解释,它只跟现代语中的“案卷”相当。  相似文献   

15.
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联系道教史,理清神仙吕洞宾形象的演变轨迹及特征。吕洞宾本是晚唐宋初人,懂剑术,善诗词,云游各地,是个避世乱的隐士。北宋仁宗时已开始“仙化”,并被吸收为道教中的神仙。北宋末,徽宗封他为“妙通真人”,这是神仙吕洞宾形象的第一次“升格”。南宋时,道徒们进一步编出神仙传承统系,吕仙成为内丹南宗的祖师之一。他还甘作“地仙”,走向民间,济世度人,成为民众的保护神。金、元时全真道盛行,吕仙被奉为“五祖”之一,成为南北二宗的祖师,并得到最高统治者的加封,享有“帝君”之誉。元杂剧频繁演义着吕仙故事,扩大了他的影响。明清时,内丹东、西派也借吕仙以自重。吕仙形象通过戏剧、小说的宣传进一步民间化。  相似文献   

16.
道教典籍中有许多道教史籍,元代道教史籍概念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很不深入,尚有许多方面值得研究,但是应注意剔除其虚妄成分。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文学的辉煌,所以有唐诗、宋词、元曲之称。元代诗人罗宗信在为《中原音韵》作序时说:“世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信哉!”这是否就是后来将唐诗、宋词、元曲并称的滥觞不得而知,但这个“大元乐府”指的是元散曲。  相似文献   

18.
《德阳居士卫君之碑》现存巨野县博物馆,元至大四年(1311年)立,此前未见著录。该碑由上都寿宁宫提点卫道真为其父卫德兴所立,碑阳记述碑主卫德兴的家世经历,碑阴上部列有卫氏六代宗派,下部刻绘茔地位置图。虽然此碑并未提及“先茔”“先德”等词,但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来说,都可以被归类为先茔碑。由碑文可知,成吉思汗之四皇后公主哈敦,或许在金朝原封寿阳县主,为嫁成吉思汗,才专门被进封为岐国公主。此外,卫德兴与妻乔氏出家全真,其子卫道真亦属全真教,故上都寿宁宫乃全真教之宫观。元代全真教与宗族势力的结合互动,开明清道教家族化之先河。该碑为探讨元代北方地区的先茔碑及宗族发展情况提供了佐证,碑文所涉元代史事丰富,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9.
《道教灵验记》是一部典型的道教文学作品。现留存的十五卷本和《云笈七签》六卷本存在一定差异,而且后者有部分作品是他人增补,非杜光庭原作。《云笈》本可辑补佚文,并可以借此窥探全本《道教灵验记》的原貌。《道教灵验记》成书于杜光庭乞游成都以后、依仕王蜀之前的隐居期间,并非一般以为的前蜀时期。基于此,其成书背景和编撰目的也与《王氏神仙传》、《墉城集仙录》等仙道类作品有所不同。另外, 《道教灵验记》文辞优美,叙事婉转,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0.
范德怡 《文化遗产》2017,(1):97-104
明末出现了最早的研究元杂剧脚色的相关论述,当时元刊本为私家收藏,不为人所知,研究者只能以明代的刊、抄本为剧本依据。上世纪初,元刊本从私家收藏转为公开传播,但元杂剧的脚色研究者仍未认识到元刊本的价值。上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几种校注本的问世,研究者开始认识到元刊本对元杂剧脚色研究的巨大价值。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界对明刊、抄本中元杂剧的性质提出了许多质疑,认为它们并不能反映元代元杂剧的原貌,因此不能成为研究元杂剧脚色的依据。从脚色研究的角度来看,虽然明刊、抄本元杂剧在元刊本的基础上对脚色有一些改编,但并未改变元刊本中就已经形成了的元杂剧脚色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