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伯鍨教授哲学思想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伯教授,1930年6月生于江苏泰兴。现为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学会会长,国家社科规划哲学组成员。自1959年起,先后参加十余种哲学教材的编写,出版专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探索者道路的探索》、《马克思哲学的历史和现状》、《卢卡奇与马克思》、《走近马克思》等十余部,学术论文60余篇。孙伯教授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具有独特的建树,特别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度研究模式在方法论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学术简历问(笔者,下同):孙先生,从您的简历…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河南唐河县人(1895—1993),美国蒲林斯顿大学哲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文学博士、印度德里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历任北京大学教授、主任、校长,清华大学负责人,西南联合大学教授、主任,北京大学知名教授。著有《新理学》、《新世论》、《新世训》、《新原人》等贞元六书,《英文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三松堂自序》、《三松堂全集》九卷,约600万字。是中国当代的哲学家、哲学史家、思想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学贯中西、五车巨富、学术泰斗,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哲学史的奠基人,全球有六十三个国家开设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长足弟子遍布世界。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改写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影响较大。中国哲学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思想,可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化,既要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化,也要借鉴吸取两方的先进化。  相似文献   

4.
正确认识和区分中国哲学学派与党派,是中国哲学史能否成为科学的前提。近几年来,“四人邦”出于篡党夺权、推行“老干部是‘民主派’,‘民主派’就是‘走资派’”的反革命政治纲领的需要,把黑手伸进了哲学史领域,随心所欲地捏弄历史,胡说中国哲学“最根本的问题”是“复辟倒退”与“进步变革”的斗争。由此,他们把儒家和法家的斗争作为中国哲学的主轴。企图声东击西,暗渡陈仓,抹掉哲学上的两军对战,以历史上的哲学学派代替党派斗争,翟青《学一点中国哲学史》就是很好的例证。文章说:“儒家哲学和法家哲学在汉代中期以前是不同阶级的主义,从此以后,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则表现为一个阶级的各个集团的主义。”“最根本的是要解决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是复辟倒退有理,还是进步变革有理?”这就是说,儒法斗争是贯穿中国哲学的轴线,双方斗争的根本问题是前进与倒退,变革与复辟的斗争,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的斗争也就是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这是反马克思主义反科学的修正主义谬论。为了澄清被“四人邦”搞乱了的思想和理论,本文拟就哲学学派与党派的关系问题,谈些意见。  相似文献   

5.
(一)为了改革中国哲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我们对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几次重大的批判和争论,作了些初步的调查研究。我们这样作的想法是:一,只有了解当前的思想斗争,才能使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思想斗争史更好地为当前的阶级斗争服务。通过了解“今”,使《中国哲学史》这支“矢”,明确了它所要射的“的”。以便立足于当前斗争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教材。二,当前的思想斗争,也就是当代哲学史,了解当代哲学史,可以为理解古代哲学史提供钥匙;理解了古代,又可以反转过来,更好地为“今”服务。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予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凡是从事中国哲  相似文献   

6.
邵雍蔡沈理数哲学刍议简明关键词邵雍,蔡沈,易学,理数哲学,数理哲学关于邵雍、蔡沈易学哲学中的数、理问题,多年以来学术界有不少人认为是阐述数理哲学的,乃至把邵雍和蔡沈看作是中国古代数理哲学的代表人物。朱伯先生在其近著《易学哲学史》(中册)中,较详细地阐...  相似文献   

7.
1973年在狱中写给中央专案组的抗议书在十年文革浩劫中,尽管杨献珍被监禁、放逐,失去了自由和发言权,但造反派依然把他作为攻击讨伐的靶子、批判斗争的对象。1970年12月29日和1971年1月9日中央党校革命大批判写作组先后在《人民日报》第二版显著位置上发表了《哲学斗争与阶级斗争——建国以来哲学战线上的三次大斗争》和《哲学路线上的一场严重斗争——揭露叛徒杨献珍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的反革命阴谋活动》。杨献珍所写的这份长达两万余言的抗议书,  相似文献   

8.
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是在台港地区影响较大的通史性中国哲学史著作。该书对中国哲学史作了三期划分,描述了中国哲学发展的曲折历程,对儒家哲学乃至众多非儒哲学进行了自己的解读。探讨劳思光对中国哲学发展历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把握台港地区学者研究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深化中国哲学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黄山学院学报》2006,8(4):129-129
胡适获得的正式博士学位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胡适民国六年(1917年)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毕业,提交的论文是《中国古代哲学方法进化史》。当时由7人组成的考评组中,只有1位德国教授精通汉语,故论文被搁置下来。胡适当时急着回国,未能进行论文答辩,因此也就没有被正式授予博士学位。民国八年(191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印行了胡适的论文,并定名为《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由蔡元培作序,署胡适博士著,轰动学术界。当时有人对胡适的“博士”身份提出疑问,说胡适是“假博士”。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胡适访问美国,向哥伦比亚大学重新递交了《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副本,正式领取哲学博士学位。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论中国哲学的特点杨仁忠哲学大师黑格尔作为哲学史家,也曾光顾了中国哲学这个“绝对精神”曾“选中的过”的精神王国。但在其长达一百多万言的《哲学史讲演录》中却用了十分有限的文字来论述中国哲学,并把它附在《导言》之后,未列入正篇三大部分之中,这表明他对...  相似文献   

11.
重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历史地位欧阳哲生胡适在哲学理论上主要是传播实验主义,因而一般论者认为他缺乏原创性的建树;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则让人刮目相看,诚如一些论者所指出的那样,他的“《中国哲学大纲》第一次突破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的历史和思想史的原有...  相似文献   

12.
赵志浩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2):25-30,44
阶级斗争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马克思哲学论证的重点。可以说,马克思哲学摆脱德国哲学的思辨传统,下降到具体的"实践"层面,这个"实践"就是指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政治实践。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只能作出这样的理解。这种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阶级斗争学说曾在中国起到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巨大作用,然而另一方面,以后的阶级斗争模式对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影响也是十分固执的。  相似文献   

13.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的产物,体现了对方法论的自觉,是推进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近代化的经典文本之一。本文试图结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所运用的主要方法,如西学观照、逻辑分析、历史主义、哲学与哲学史相结合、唯物史观等作出评述。  相似文献   

14.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新编》在方法论上的特色是融会了“新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哲学史三者的思想观点。在关于唯物唯心的区分上,冯友兰独特地采用了主客观关系,由此把哲学是人生的反思的思想引进哲学史,使之成为研究的元理论。他又通过“具体共相”的概念,沟通了作为精神生活的认识论和人生境界,使得对中国哲学史的评价就不再单纯是从认识论的角度评价的唯物唯心问题,而同时也是或者说更主要的是关涉到人的安身立命的价值问题,从而真正切近了中国哲学的内容,解决了中国哲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也实现了对“新理学”的超越复归。这种复归是以理学为基础消融心学的问题,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境界说”作为元理论,使得《中国哲学史新编》超出了20世纪30年代两卷本《中国哲学史》的价值。由此言之,《中国哲学史新编》具有消化马克思主义、总结“新理学”和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两大发现之一的唯物史观是在19世纪40年代由马克思创立的,“它在以后的具体革命实践和理论斗争中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在19世纪90年代,恩格斯根据当时斗争的需要,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使其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经历了克列茨纳赫(1843年)、巴黎(1844年)和布鲁塞尔(1845──1846年)三个阶段,其代表著作分别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②…  相似文献   

16.
仵学元,1929年生,教授,陕西富县人。1947年参加革命,先后任中学团委书记、县文教科长,专署和行署科员,地委讲师团团长。195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生班,1962年毕业后先后任地委学习室主任,地委党校教研室主任、延大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政教系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延安教育学院院长。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哲学学会会员,陕西省社科联理事,省老年学会理事。任职期间一直没有脱离教学岗位,授课深受学生欢迎。编著《(矛盾论)解说》、《(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浅绎》、《欧洲哲学史》、《唯物…  相似文献   

17.
华兴 《文教资料》2020,(1):81-83
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堪称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石,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方法论意义。本文从冯友兰的哲学观和哲学史观、《中国哲学史》的架构设计、冯友兰哲学史研究的主要理论特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态度与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8.
明代哲学源流包含三部分内容,分别是明代哲学之源、明代哲学、明代哲学之流。宋代哲学是明代哲学的直接思想来源,宋代奠定了理学的范式与基本议题。宋代哲学总体表现为客体性;客体性趋势发展至极,造就了明代哲学对客体性的反动,明代哲学总体表现为主体性。明代哲学的主体性趋势发展至极,迎来了客体性的再度崛起,以及对于宋明理学的批判,由此形成明代哲学之流,也就是明末清初及其后的哲学。明代哲学的整体研究有七个主要问题,均围绕正、反、合的三一模式展开。当前明代哲学主要遵循个案研究范式,并表现出与问题研究结合的趋势。明代哲学的断代研究离不开中国哲学史的大背景,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前,明代哲学研究主要依赖中国哲学史研究来推进:冯友兰注重客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轻;劳思光注重主体性,因此明代哲学在中国哲学史中占比较重。在《明代哲学史》出版之后,明代哲学研究则带动中国哲学史研究。新的明代哲学史研究与书写有四个重要的展开方向:从断代研究到源流综合研究;重点人物与边缘人物综合研究;从理学研究为中心到百家争鸣研究;从单一范式到多元范式的儒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20世纪初期,经历了一个从经学范式到哲学范式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作为整体的经学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解体和边缘化的趋势。但是,离开对经学的深入研究,很多哲学问题不能得到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朱先生的《易学哲学史》,从易学出发研究中国哲学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哲学范式的不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 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方立天教授所著《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以下简称《要义》)出版后 ,引起中国佛教界和学术界专家的关注。专家认为《要义》对中国佛教哲学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本刊记者就相关问题专访了《要义》著者方立天先生。记者 :方先生是中国哲学研究的著名专家 ,在中国哲学史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您为何选择了佛教及其哲学问题的研究?方立天 :关于开展中国佛教哲学问题的研究 ,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项目。开展和选择该项目研究及著《要义》 ,是我多年从事高校中国哲学史教学的一个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