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符号消费学说起源于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后来被引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符号消费在引起商业社会重视的同时,也给当代青少年教育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应当重视符号消费对教育的冲击,制定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使青少年建构合理的自我认同、追求知识的深度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网络,赋予青少年适应社会变迁与妥善运用文化符号的能力,以恢复其作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2.
符号消费学说起源于哲学家对社会的思考,后来被引入分析消费者行为,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符号消费在引起商业社会重视的同时,也给当代青少年教育带来一系列深远的影响。教育研究者应当重视符号消费对教育的冲击,制定相对应的教育策略,使青少年建构合理的自我认同、追求知识的深度意义、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网络,赋予青少年适应社会变迁与妥善运用文化符号的能力,以恢复其作为消费主体的自主权。  相似文献   

3.
网络购物中的狂欢消费、展现个性特征的品牌消费以及短暂忘却现实的虚拟消费是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受到追求身份认同的自我需要、消费主义的广泛传播以及网络与符号消费谋合发展等影响,大学生网络符号消费行为中呈现出一些非理性现象。过度的网络符号消费不仅会使大学生陷入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漩涡,沦为丧失理性思考和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而且会导致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因此,对大学生的网络符号消费行为进行教育和引导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可以通过强化身份认同,提高消费素养,优化网络环境等路径,充分发挥网络符号消费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4.
炫耀性消费作为现代消费文化的产物,带给消费者的感知声望远比消费本身重要得多。中学生正处于自我认同发展的关键期,炫耀性消费注重差异性和个性化的特质使中学生的消费活动具有了面子性、攀附性、独特性、符号性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对中学生镜像自我和反思性自我的影响,加剧了中学生自我同一性混乱,影响其自我认同的健康发展。学校应通过消费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媒体环境净化等干预方式,避免消费对中学生的主体性控制,发挥同伴群体的积极参照功能和环境的意义参照价值,促进中学生健康自我认同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消费社会的生活景观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在个人认同方面,符号消势的享受性、多变性、想象性、无休止性造成了青少年认同的感官化、片断化、虚幻化和焦虑化,在社会认同方面,符号消费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削弱了青少年的阶层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消费社会中,解决青少年认同危机的出路在于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价值自觉能力,使他们能够分辨需要与欲望、真实与幻想的不同,能够对人生进行自我赋值。在这方面,学校德育可以借鉴西方国家一些德育模式的有益经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符号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成为一种分析认识和建构身份的工具。它让大学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建立在虚无缥缈的符号上面,促使大学生不断陷入寻找身份的焦虑之中,并最终引发身份认同危机。对此,应该从他者建构和自我建构入手,以自我反思为根本,以自我实现为旨向来营造生态的大学消费文化,培养大学生的消费道德和社会责任,重塑大学生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7.
不良校园贷迎合了校园借贷服务停滞时期大学生的借贷需求,但其极端恶劣的贷款后果和屡禁不止的治理难度给高校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选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世界出发理解其参与不良校园贷的行为,并以符号消费理论视角反思其行动逻辑.结果表明,符号焦虑引发贷款思想的萌发,符号区隔导致贷款事实的产生,符号幻境致使贷款行为的深入.由此,高校应将学理分析引导与社会工作方法教育相结合,解构消费逻辑,弱化符号焦虑的控制;提升自我认同,摆脱符号区隔的影响;重建消费意义,走出符号幻境的操纵.  相似文献   

8.
不良校园贷迎合了校园借贷服务停滞时期大学生的借贷需求,但其极端恶劣的贷款后果和屡禁不止的治理难度给高校的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基于此,选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从大学生自身的意义世界出发理解其参与不良校园贷的行为,并以符号消费理论视角反思其行动逻辑.结果表明,符号焦虑引发贷款思想的萌发,符号区隔导致贷款事实的产生,符号幻境致使贷款行为的深入.由此,高校应将学理分析引导与社会工作方法教育相结合,解构消费逻辑,弱化符号焦虑的控制;提升自我认同,摆脱符号区隔的影响;重建消费意义,走出符号幻境的操纵.  相似文献   

9.
鲍德里亚认为女性身体消费作为符号消费的一种,体现了消费的符号化和系统化。这种消费的流行既与女性及女性身体的解放有关,也与身体本身具有的功用性——美丽和色情相关。如今,越来越体系化的消费正在主导我们的生活,深入解读鲍德里亚符号消费理论,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当代女性身体消费的表征。  相似文献   

10.
符号消费是当代青少年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身份认同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主要目的和意义.青少年在符号消费中的身份认同诉求主要包括个体认同和社会认同两个层面.青少年符号消费的能指空间主要包括现代媒介信息、流行时尚以及消费空间.它们构成了青少年符号消费的重要载体和素材.青少年符号消费的意指属性主要包括流行文化和亚文化两种不同的文化价值取向,这表明了青少年通过符号消费所谋求的身份认同具有不同的文化诉求.符号消费作为青少年文化母题--身份认同的当代表征,与当前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结构的变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对青少年符号消费所包含的美学功能的揭示,有利于我们重新理解当代青少年,增强知识传递载体本身的可欣赏性和可视性,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一种愉悦性.  相似文献   

11.
余妍 《海外英语》2011,(5):323-324,332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上物质基础的日益丰盛,人们日常生活中所进行的消费,一方面反映了消费者的经济行为与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在消费社会大众媒体的鼓吹与宣传下,对品牌物品的消费还反映出消费者社会身份的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将符号消费视为一种能够建构自身身份与提高社会认同的途径,试图通过消费某种品牌的产品来显示自己的社会身份与地位。该文结合波德里亚关于消费社会的符号消费研究理论,试析中国社会现存的符号消费现象,研究认为:在消费社会,人们不仅被大众文化的消费话语和符号操控下进行符号消费,并且这种异化的,虚假的消费模式,在不久的将来会导致整个社会乃至世界承受资源匮乏的压力。  相似文献   

12.
文章描述了当前女大学生消费认同的状况以及与之相关交际观的一种困惑,通过分析其深层原因提出了一种新的适应女大学生需要的消费认同追求,为女大学生树立适合自我的交际观构建了一个潜在的消费文化环境伦理模型。  相似文献   

13.
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对身体尤其是女性身体、美丽、色情从消费、符号的角度进行了理论分析,其分析切中当下社会的现实,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笔者试从身体与消费、身体与媒介、身体与女性解放三个层面对他的身体消费理论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的身份曾经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名词,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贫困大学生却出现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文章指出贫困生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原因是他们缺乏有效的消费认同,并从消费群体感和自我感两个方面分析了贫困大学生消费认同缺失的表现,揭示了贫困生消费认同缺失的客观因素。提出应从经济资助、周围人群教育、贫困生自我构建三个方面来促进贫困生消费认同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王霞 《海外英语》2014,(9):262-265
现代社会中,大规模的消费已经成为社会的主要特征,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广告作为一种媒介,成了刺激消费强有力的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的购买兴趣,促进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在消费社会中,消费者关注的已经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更重要的是隐藏在使用价值后的符号价值。大众通过自己的消费行为,将自己归属于特定的圈子,寻找自己的归属感,进行自我身份认同和社会身份认同。商品作为一种符号,使得符号价值远远超过其本身原有的价值。通过明星代言,树立偶像形象,引起大众的注意力,向大众传输新的消费理念,影响大众选择消费品的意向,调动他们对商品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完成消费体验。  相似文献   

16.
在校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及危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炫耀性消费具有超前性、非必需性、追求商品的符号象征性、受大众传媒的影响和推动性等特征。大学生炫耀性消费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人生价值取向;加重家庭成员的经济负担;扭曲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加学校的教育管理成本和难度;影响社会的良好消费观念的形成及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7.
符号消费是指消费者在关注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将更多的消费目的放在商品特定符号价值上的一种消费行为方式。它易使青少年安于享乐而迷失人生价值观,追逐自我而异化人际价值观,崇尚消费而消解社会价值观。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体应在反思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化解符号消费对青少年价值观消极影响的教育策略:应该对青少年进行人生信仰教育,提升青少年的精神修养;将社会、环境问题引入教育实践,增强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将媒介素质教育融入学校课程,培养青少年鉴别符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带来了异化的消费观,盲目追求奢侈性消费、攀比性消费、愚昧性消费、陋俗性消费等带来了一定的社会问题,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现实生活,对社会造成了不当的消费引导和价值认同。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观也在日益变化,对其消费观的引导和教育也成为凸显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杨亮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151-152
电影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娱乐的重要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一种身份和自我情感表达的认同,在消费社会的影响下,电影俨然成为一种符号和象征的代名词。风靡全球的商业电影凸显的不仅是电影艺术嬗变,更体现一种在大众文化侵蚀下美学风格的更迭。用消费符号的相关理论来探讨电影艺术,从而对市场环境下商业电影风格的表征,对推动电影理论的研究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炫耀性消费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形态,既表现出对商品物化功能的占有,也表现对商品符号意义的追逐,目的是获取外界对自我的身份认同。这种行为悖反于在校大学生的群体特征,一方面因其收入与消费的不相匹配,另一方面,因其行为与思想的不相一致,表现为个体行为对外界的强烈拒斥。为防范和引导大学生炫耀性消费,必须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正确的消费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品位,做到个人与社会价值统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引导正确的消费方式;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约束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