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对我国当前较大型的10个在线课程平台进行调查,发现共开设高校体育教育在线课程779门。课程内容设置以运动技战术为主,占83.3%。体育学科在线课程能够吸引一些知名专家参与课程建设,教师梯队的职称结构比例良好,但影响力与其他学科尚有较大差距。课程平台建设状况能基本符合师生要求。由于体育科学本位主义局限和在线课程自身局限的存在,体育在线课程的发展还需从人才梯队建设、体育在线课程精品化以及提高辅助工具效率入手,更好服务于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2.
以省级在线精品课程"室内设计制图"为例,从平台选择、资源重构、角色转换、过程性评价四个方面分析,进行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升学习效果,以期促进基于在线开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MOOC教学模式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成为新时代教学发展的新趋势,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改革迫在眉睫。实践表明,在线教学模式存在教学管理难度大、师生互动不够、考核评价不合理等问题。为激发大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升公选课教学质量,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探索一种融合传统教学优点与MOOC教学优势的混合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课题组以吉林大学"能源与环境概论"卓越工程类公共选修课为例,重点论述基于MOOC理念的混合教学课程设计与实践,以期为我国高校公选课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梳理了目前影响在线教学质量的常见因素,主要包括网络服务能力、优质教学资源配备、学习平台功能以及师生网络学习交流习惯等,对比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在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方面的异同,为推动在线教学发展提出了建议,包括改善网络服务、优化平台建设、推进在线教学模式改革、促使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以及将在线教学融入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5.
自“教育信息化2.0”理念提出以来,教学模式与“互联网+”叠加产生影响,在线教学不仅成为线下教学的有效补充,而且成为大学英语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但是随着该教学模式的广泛应用,其“利”与“弊”也随之凸显,而如何站在该教学模式利弊分析的基础之上优化高校大学英语在线教学已成为当下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研究和思考的重点。利用文献研究法等,首先分析高校大学英语在线教学的利弊,随后从在线教学课程、在线教学模式、在线平台功能三方面提出高校大学英语在线教学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6.
文章首先介绍了高校图学课程在线教学概况,然后分析了高校图学课程在线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高校图学课程在线教学的改进措施,包括构建统一化的在线教学平台、应用引导式的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的在线考核方式。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专业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结合在线教学和课堂教学两者的优势,设计一个在线教学平台支持下的混合教学模式。混合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在线学习与提问互动、课堂面对面教学、课后在线测试与学术沙龙三个阶段。该模式已经在数字图像处理等课程教学中进行了探索性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微信是"互联网+手机"的重要产物之一,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开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高校课堂存在学生实际参与度低、互动形式单一以及线上新型课堂交互热度不高等现象.把微信引进互动教学中,可以将师生互动延伸到课外教学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设计基于微信的互动教学模式并开展教学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9.
在线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当前受疫情影响学校传统教学无法正常进行的情况下,显现出了更多优势。然而,从实证调查的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目前还面临着教师对在线教学认识不足、教师在线教学素养亟待提高、学生在线学习能力需要加强、在线课程的建设缺少规划、在线教学的管理有待创新等问题。因此,应理性思考高校在线教学的地位并不断提升在线教学水平,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在线教学理念、构建有助于教学成效的师生角色、完善多维度立体式的课程知识体系、加强基于学生学习力提升的教学设计、开展形成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创建多元而跨时空的在线教学组织,从而保障高校在线教学的实效。  相似文献   

10.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在线教学成为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为探究在线教学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分析在线教学实际成效,分别立足师生主体体验者角度开展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师生对在线教学满意度较高,在线教学质量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但是也存在教学平台和工具的多样性增加学习成本等困扰.调查结论为2021年春季学期大规模...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OBE教育理念与在线课程设计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结合高职课程教学特点,构建了一套基于OBE教育理念的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内容及考核框架体系,并通过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新媒体运营》课程设计,阐释该框架的应用,最后将研究结果投入教学实践,以期为专业相关课程及其他在线课程设计提供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当前疫情背景下"停课不停教、不停学"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以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等校联合主持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为支撑,借助智慧职教MOOC和SPOC平台,结合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实际情况,建构了基于智慧职教平台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线教学模式,建立了"多方联动、全员参与"机制,设计了"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思在课后"的在线教学模式,同步提升了师生信息化素养。通过实践表明,通过建设和应用国家教学资源库,基于智慧职教平台的在线教学模式能有效解决疫情背景下在线教学的痛点,提高教学质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开展在线信息素养教育实践探析,总结其在教育形式、教学模式与方法、教育平台与技术、嵌入教学、量身定制教育方案、联盟协作、教育评价等方面的进展,指出其存在问题,为加强高校图书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全在线"教学模式在为传统教学注入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活力的同时,在师生课堂互动、学生自学能力培养、教师工作效率提升等方面革新了高等教育的既有时空观念和教学模式,推动了"互联网+教育"由"应急式"向"常态化"的质性转变.但在线教学也存在着技术障碍引起的教学不畅、师生情感交流的遮蔽、网络学习碎片化、学习评价公平性欠缺等问题,制约着线上教学对传统教学革命的价值释放.由此,在厘清在线教学"得"与"失"的基础上,针对现阶段在线教学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革新外语传统教学模式,实现课堂革命提供镜鉴.  相似文献   

15.
课堂讨论式教学模式在我国高等院校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对高校课堂讨论式教学模式产生重大影响,特别对高校课堂讨论式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换、学生主体地位的塑造以及教学内容的数量、选择、构成和获取方式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6.
树立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受计划经济和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传统高校在教学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校应当更新教育观念,从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在教育目的、师生角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方面进行高校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在线教学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手段,各大高校都大力投入到在线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文章以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为例,探索在线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根据电子商务教学目标,构建出本课程在线教学底层逻辑策略,并提出线上教学内容制定、线上教学平台选择、线上教学资源建设、线上教学过程设计及线上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五个方面的线上教学模式。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学生对本课程的在线教学模式认同度很高。同时,也发现该教学模式比较适合小班教学;教师需要线下投入更多时间备课才能有效大幅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建设;线上教学无法体现线下教学中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体验。  相似文献   

18.
互动式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把课堂变为学堂,把学生从一言堂中解放出来。在课堂内,借助教室、学校课程网络、互联网等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采取案例研讨、课堂讲授、习题考核等多元的教学方式,增进师生间的互动。在课堂外,借助课程网络信息互动平台、电子邮件等媒介,通过在线辅导、在线测试、文献导读等多维的课外教学力式,补充和延续师生间的交互。此外,还可以进行课程创新,通过师生参与式课程设计、聘请课程助理和课程信息员等多种途径,激励学生深入参与课程教学过程,实现师生间多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元化的交互。  相似文献   

19.
分析高校声乐教学中启发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和设计,有助于高校音乐教师认识到启发式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从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创新高校声乐教学内容,以此为学生创造优质的教学平台和形式。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了新要求、新使命。在坚持"八个相统一"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互联网+"的慕课、微课、网络媒介、SPOC在线学习平台等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相融合的混合教学模式。结合案例分析了各种混合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并针对实践探索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不佳,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在线教学资源制作质量不高、利用不足,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突出问题,提出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定位、学生地位,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