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种新的课程形式,如何与课程思政很好融合进而发挥思政育人作用,是新时代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以河南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现代汉语"为例,探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的有效途径:一是不断增强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二是充分挖掘课程可用的思政元素;三是灵活运用春风化雨的育人方式.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也是教书与育人的有机会结合,更是立德树人的完美诠释。《焊接方法与设备》在智能焊接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被誉为专业核心课中的“核心课”。以该课程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为例,从课程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团队、课程设计思路、课程建设目标,课程思政以及课程特色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了智能焊接技术专业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的课程建设,提出了“12345”精品在线开放课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独立学院开展课程思政存在学生内生动力不强、师资和教育资源缺乏及育人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独立学院应结合办学定位与学生特点,制订科学的课程育人目标;重视课程建设与改进,打造优质在线课程;提升教师的育人意识与能力,加强育人团队建设;创新在线开放课程育人模式,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完善评价与保障机制,通过在线开放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扩大思政教育规模,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4.
景慧萍  高媛媛  洪海龙  李潇 《大学教育》2023,(23):114-116+129
为实现药物分析课程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更好地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文章在改进思政教育的实施形式、实行多元化教学方式、改革考核机制等方面对药物分析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网络平台建设、多元化考核方式进行探讨,以期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协同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校教育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动力,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由此获得了长足发展。在此背景下,积极推进高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对于全面贯彻立德树人育人使命、培养高素质优秀人才、提升思政课教育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阐释了高校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三大特征,而后分析了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具体的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思政育人的大格局下,高校体育课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尤为重要。新时代需要形成全方位思政育人体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存在思政意识较弱,评价机制陈旧等不足,目前,需要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课程思政意识;确定教育深层目标,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加强教师知识融合,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建立多维评价机制,创新教师激励体系等路径,以提升高校体育课大学生思政教育成效。  相似文献   

7.
李晶晶 《大学教育》2023,(19):108-110+128
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是发挥课程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实现全课程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基于教材,在二外德语课程教学中,融合思政内容与语言知识,从思政角度解读语篇,在语言教学中渗透思政,是发挥外语课程的特色与优势,深入开展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是实现外语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能力建设和价值引领三重职责的特色化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8.
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是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本研究以省级在线开放课程——酶工程的课程设计及教学目标为例,以讲历史渊源、论当下热点、谈健康生活、话变革创新等为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初步形成了课程思政育人模式,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形成课程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通过完善课程教学目标、挖掘提炼思政元素、融合多样化教学活动、建构过程性多主体多维度评价等路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内生动力、激活学习兴趣,实现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塑造相统一的协同效应,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整体效应.  相似文献   

10.
思政教育与管理类课程教学的融合,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本研究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以“管理学原理”课程为例,立足于思政教育管理类课程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围绕将思政元素融入管理学课程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探讨、教学评价、在线教学5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开始对思政教育与管理类课程体系融合的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新时期高校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举措。本文以西安开放大学为例,深入挖掘城市轨道交通类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和开放教育双重背景下其与专业知识点的融合方式。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进行在线教学设计与实践,并分析其实施效果,旨在更好地提高开放教育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科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专业课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在课程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以分子生物和基因工程课程为例,探讨在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从制定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增强教师思政育人意识、深挖课程思政元素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实践。同时,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课程思政与专业认证、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统一,实现铸魂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成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此背景下,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学习平台强大的功能和丰富的教学资源,结合开放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以经济数学基础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程思政融合,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同类课程开展教学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课程思政是高校课程改革的重点,实现“三全育人”、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是改革的目标。“中西医结合内科学”是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融合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非常重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方面探讨“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的线上线下融合式课程思政建设,旨在进行“金课”建设,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培养医术医德兼备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5.
唐迎春 《辽宁高职学报》2022,(12):40-42+107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是教育理念的革新、教学模式的转变,是育德育才的重要抓手。沈阳职业技术学院机械制图课程从课程内容、设计、实施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创建具有校企双元育人特色的“项目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与机械绘图知识融合、创新思维与机械制造技能融合,将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思想品德教育贯通于铸魂育人全过程,实现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自然结合。  相似文献   

16.
开放大学实施课程思政,不仅要结合开放大学自身的办学特色和教学支持服务的特点,更要聚焦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提炼并升华开放大学办学和时代发展背后的思政蕴意,并内化到常规的教学过程中:打造在线学习主渠道,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凝聚思政育人新合力,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融入在线教学全过程,拓展课程思政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思政要素的深度挖掘以及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的有效融合是目前实施、设计课程思政的主要难点,中国茶道通识课教学团队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下,通过合理设计,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中国茶道教学各环节,实现茶道哲学思想育人的目的,为高校文化类通识课课程思政有效开展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8.
黄若琦  黄山松 《家长》2024,(7):64-66
<正>课程思政教育不仅是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发展全面育人的重要保证。随着思政教育的推广,立德树人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开始有效贯彻和落实,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打破学科边界,将体育与语文进行有效融合,并巧妙渗透德育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文化知识的同时,促进高尚思想品质的塑造和良好行为方式的养成,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这篇文章将就课程思政的含义、目标,以及在课程思政视角下体育与语文学科融合所遇到的挑战和改善措施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9.
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形式,如何寻求切实有效的融入路径成为亟待破解的核心问题。抗疫精神融入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统合知识传授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推动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同向同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调前行,方能形成抗疫精神代代相传的持久合力。为此,我们需要促进抗疫精神与课程思政在教育目标上高度契合、在教育内容上精准衔接、在教育方法上深度融合、在教育载体上整体统合,以此提升课程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贯彻“大思政”理念,高校要充分发挥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批课程思政资源库,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融合,共同发挥育人功能。本研究从“商魂”、家国情怀、诚信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酒店收益管理课程的思政元素,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实践育人成效等方面进行梳理研究,将德育渗透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促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