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居住权是居住权人对他人享有权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享有占有、使用的权利。近来,居住权这一概念越来越多的受到关注,尤其是彰显于离婚、继承、抚养和赡养等具有身份关系的案件之中。文章从居住权的概念、法律特征出发,探讨了居住权制度在我国物权法中存在的价值,并从父母、离婚后未找到居所的一方和保姆这三方面来说明我国规定居住权的现实意义。从而说明在我国设立居住权是必要的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居住权是保障公民住房权实现在民事法律中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一项重要的物权制度与婚姻家庭制度。从离婚妇女对住房的需求,通过借鉴其他国家有关居住权的规定和对中国传统的婚姻家庭生活模式的分析,应该通过“倾斜立法”来加强对离婚妇女居住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物权法》中人役权的缺失,造成了遗嘱人在设立遗嘱时权利选择的不能,为遗嘱自由的客观不能。本文从人役权基本理论入手,着重分析了人役权体系与遗嘱自由客观不能的关系以及我国社会仍然存在遗嘱设定当中对权利多元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居住权是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我国《物权法》却对此未加以规定。笔者认为,我国现有法律制度不足以保护弱势群体的居住利益,居住权能以较强的物权效力弥补上述不足,而且居住权的设立符合物权的发展趋势,因此居住权在我国的设立有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胡锋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102-108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专项财政资金不足以及流转补偿标准较低等现实困境。而保护地役权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制度设计,可以同时兼顾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公园的管理需求。通过对法国、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相关地役权制度实践进行比较考察得出我国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制度建构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立法明确保护地役权的基本内容、加强保护地役权相关立法的衔接、实现保护地役权协议内容的相对统一、强化对保护地役权实施的全方位监管。  相似文献   

6.
居住权合同作为负担行为依法独立产生债之效力。依据区分原则,居住权未登记不影响合同效力。居住权合同的成立生效、履行和效力等基本问题解释进路以《民法典》合同编规则为主要依据。结合物权编居住权立法体系和制度功能,居住权合同成立后产生双重效应:一是所有权人应履行办理居住权登记的义务,居住权人有权请求所有权人办理居住权登记。居住权人应按约定尽到善良管理人义务,合理利用和维护房屋及其附属设施。二是未办理居住权登记时,居住权人只能获得债权性相对保护,依物权优先效力原则,不得对抗第三人,但是应类推适用“买卖不破租赁”或个案中结合居住权目的作价值权衡。未办理居住权登记的合同可以向公证机构申请办理公证,以赋予债权文书强制执行效力。当约定或者法定居住权解除条件成就时,居住权消灭。  相似文献   

7.
周晓雯 《培训与研究》2007,24(12):107-109
居住权是一项重要的用益物权,具有解决养老、离婚、丧偶时生存配偶的住房问题等社会性居住权的功能和解决合资建房或购房模式及其他模式中的住房问题的投资性居住权的功能,在许多国家的立法体例中都有规定。我国目前的住房状况需要一种规范的法律制度来对其加以调整,而现有的法律制度却不能完全解决这一问题,居住权以其独有的功能进入人们的视线,我国应在《物权法》中设立居住权制度。  相似文献   

8.
设立居住权是提升社会经济、民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确立在民法体系内的重要地位。但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案例显示,居住权人对住宅及其附属设施使用不当、毁损、破坏的案例屡见不鲜,追根溯源是居住权条款尚未适应多元主体的需求,居住权滥用以及房屋设施使用权界限不明。文章通过在司法维度中灵活运用民事法律行为生效要件、在立法维度中设立居住权撤销权和完善规范性条款等措施为合理管理义务在司法实践中的准确运用、切实提高居住权人对房屋的合理管理意识、倒逼其履行合理管理的义务提供正当性基础,实现法律与实务的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9.
“穷人经济学”的居住权的实质,就是关于住房的制度安排,能否取得利益表达和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基于“居住权是基本人权”和“居住权又是穷人的生存权”的命题,必须解决好穷人的居住的生存问题。既不“经济”又不“适用”的经济适用房并不具备“穷人经济学”应有的道德关怀,应着力构建真正适合于并服务于穷人的廉租房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土地立体化利用,在空间的利用上形成了密切的立体相邻关系,由相邻近各方通过设定空间役权以最大限度地调整相邻不动产利用关系之必要凸显,而空间役权制度的设立以空间能成为权利客体为前提,本文通过地役权客体发展过程的分析、空间成为权利客体的理论探讨和作为空间役权客体的"空间"范围的确定,以期对空间役权制度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最新公布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首次在我国规定了追续权制度,引发了不少争议.现有研究忽略了追续权制度背后的信息获取障碍,即艺术市场的“秘密性”,使得艺术品转售的信息非常难获取,然而,这些信息又是运行追续权制度所不可或缺的.我国应当在追续权制度的基础上创设艺术市场的“信息获取权”和信息登记制度,以缓解艺术市场信息获取障碍的症状,保障追续权制度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就人格权条款的制订提出了专家建议稿,确认了一般人格权,规定了人格权的效力和保护,完善了具体人格权类型,规定了人格利益的延伸保护,其中的智慧之光有目共证。另一方面,由于未采取独立成编的立法例,受篇幅局限,相关规定较为简单粗略,未承认法人人格权,未规定人格权行使和保护的基本原则,一些重要的具体人格权未予规定,已有的具体人格权条款内容欠完善。反思和借鉴建议稿中有益成果,铸就人格权立法史上的新篇章,这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翘首期盼的。  相似文献   

13.
构建农民工劳动与社会权益法律保护制度,应坚持"基本人权优于一般人权、基本人权中‘生’的权利优于其他权利"的原则,贯彻正义和平等的基本理念,以平等就业权的保护、居住权的保障等5个方面为着力点,建立以国家为主导,农民工自身与其他社会力量配合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14.
物权立法体例指物权立法的设计结构。可溯源于罗马法。近代以来 ,不同国家物权或财产立法体例虽各有特色 ,但亦有许多相通的方面。现今中国梁慧星先生负责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的体例理性过浓 ,而人大法工委的物权法征求意见稿的体例只是单行法的汇集。当在整合理念化和现实性的基础上 ,设计出易于适用、相对开放的中国物权法体例。  相似文献   

15.
共有人先买权发生的制度模式有法定制和约定制,物权法就按份共有人先买权采纳了法定制。但从比较法角度和制度功能看,按份共有人先买权均宜采约定制。共同共有人先买权在《物权法》射程之外,但当共同共有关系消灭,原共有人转让其分割所得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份额时,考虑到原共同共有的特性,赋予其他原共有人法定先买权,似乎更为妥当。  相似文献   

16.
当今许多法治国家已经建立了辩诉交易制度,但大都没有赋予被害人辩诉交易权。本文通过对赋予被害人辩诉交易权的法理基础分析,认为我国未来也应建立该制度,而且在构建中国式的辩诉交易制度时,应该赋予被害人辩诉交易权,具体包括被害人享有辩诉交易申请权、参与权和对不正当交易的救济权。  相似文献   

17.
私有财产权是个人权利的基础。许多国家都将私有财产权视为本国宪政的基石,置之于宪法重要位置加以保护。我国于2004年3月14日审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确立了宪法上的私有财产权保障制度,弥补了原有财产权制度的缺陷。这对我国宪政建设、^权保障、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后应建立和完善我国宪法实施保障制度,使宪法所确立的私有财产权能变为公民实实在在享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目前,居住环境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对居住环境做进一步研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完整、可量化的居住环境质量评价体系。本文认为应坚持以人为本、可操作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原则,从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大方面构建了一个“大类-中类-小类”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组成该体系的主要指标进行了说明,旨在从各指标的分析比较中,找出先进经验和存在问题,进一步指导小城镇居住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论住宅建设与居住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城市居住环境的演变和科学定义,分析住宅建设和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居住环境对住宅建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