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由局部窥探整体,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悟学习至少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多元性、直觉性特征。人文学科的学习,更侧重于感悟。科学学科的学习,更侧重于探究。同时,感悟学习和探究学习又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中包含着探究的成分,而探究必然也包含着感悟。感悟和探究是人们学习和思维的两翼、“两只手”、“两个轮子,”必须两翼齐飞、两手都要抓、双轮启动。  相似文献   

2.
作文是从感知材料到语言文字的转换,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小学生作文经常是眼前闪烁着事物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对语文的感性、悟性和灵性。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教育工作者对语感教学的深入研究,使得感悟教学不仅成为一种教学方法,更提升为一种先进性教育思想。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感悟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具有现代东方文化特色,揭示语文学习规律的标志性概念。所以,感悟学习”有可能从一个日常性概念上升为科学概念,从而对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更广泛的指导意义。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  相似文献   

4.
“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一个人语言素质的直接反映。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训练是感悟,就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因此,我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感能力,不仅要在阅读中加强训练,在作文教学中也要加强语感的训练。”下面谈一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加强语感训练。[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孙汉明 《课外阅读》2010,(9):156-156
文章不是无情物,是语言文字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体。在作文的素质教学中,以展示情感为突破口,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使学生自觉地全身心的投入,自主的学习,能做到“情动而辞发”。有意感知,诱导学生作文的激情;强化感知,调整学生作文的心境;丰富感知,激发学生作文的热情;拓宽感知,再现学生作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6.
钟真祥 《现代语文》2008,(4):109-109
一、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协同训练的理论基础 口头作文是指在作文领域内的表达训练,是在一般说话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出口成章能力的训练;书面作文是运用书面语言表达思想、传输信息,是人们重要的交际方式之一。现代作文心理学研究指出,口头作文与书面作文的本质区别是前者由思维到表达只经过二级转换,而后者由思维到表达却经过三级转换。口头作文的转换路径是“思维——内部语言——表达”,书面作文的转换路径是“思维——内部语言——过滤加工——表达”。  相似文献   

7.
7陈军对你说──—作文过程,就是一种转换思维的运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者所进行的工作主题是:把自己阅读的感悟和对生活的体验通过具体、规范的文章形式表达出来。转换思维的要义在“转换”二字。含义有三:①转换以充分的积累为基础。没有多种多样的阅读感悟(思想感悟、语言感悟、技巧感悟)和丰富多彩的生活积累与体验(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对形形色色生活素材的搜集等),就谈不上转换。②转换是一种创造。把积累的东西表达出来,不是复写,不是照搬,必须经过创造性的提炼、改造、加工、发挥等思维程序。③转换必须有作者自己…  相似文献   

8.
作文是一个由感知、构思和表述三个阶段组成的整体系统,是一种较复杂的精神生产劳动。作文的过程是一种由“物”到“意”,由“意”到“文”的双重转化过程。作文讲评似应由一个一个的  相似文献   

9.
2011年版课标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可以这样具体落实:一、比较感悟。理解语言文字内涵进行语言感悟训练时,教师要善于捕捉语感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想象,去感受、捕捉语言文字中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一本章谈境界。语文教学重视积累、感悟、熏陶、语感,其中感悟为上层。感悟也作开悟,是上境界的过程。感悟有生活中的感悟,有阅读和研究中的感悟,二者相关。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是阅读中对情、景、理的联想或过程中的“灵感”或者“悟性”的显现,结合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渎水平。感悟不是浅层的语言文字的理解,而是知识经验的升华。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是个体在长期的规范的语言实践中逐步培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直接迅速地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或是由语言文字而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  相似文献   

12.
感悟是学生凭借对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是由感而知、而觉、而悟。这是一个由浅人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认识过程。语言表达的许多妙处往往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意会”就是感悟的具体体现.感悟需要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相似文献   

13.
为帮助初中生有效克服对作文的畏难情绪,树立写作信心,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大幅提升,笔者从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经验出发,以层递式教学为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创新寻找突破口,提出了感悟生活,流露真情;注重积累,乐于阅读;心慕手追,激发潜能;别出心裁,自成一格四种教学主张,让初中生的写作水平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实现稳步提升,在感知与体会写作乐趣的过程中得到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发现学生作文普遍存在如下问题:或是无话可说,空话连篇,或是假腔假调,八股气息浓,或是缺乏想象力、创造力。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多年来应试教育使学生脱离生活、为作文而作文则是主要原因。作文教学由“应试”转向“应需”这个大趋势,要求我们必须从“应试”的泥沼中跳出来,回归生活。如何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路在何方?阅读、欣赏———让学生感知生活,触摸生活语文教学的阅读、欣赏过程,实际就是作文指导和写作意识的渗透过程。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欣赏”、“描摹”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感悟是一种心理过程,它是以语言文字中的"事实和形象"的"感知"为基础,以阅读过程中"情绪和情感"的"体验"为动力,由特殊捕捉一般,由形象提炼抽象,由局部窥探整体,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感悟学习至少具有形象性、整体性、多元性、直觉性特征.人文学科的学习,更侧重于感悟.科学学科的学习,更侧重于探究.同时,感悟学习和探究学习又是相辅相成的,感悟中包含着探究的成分,而探究必然也包含着感悟.感悟和探究是人们学习和思维的两翼、"两只手"、"两个轮子",必须两翼齐飞、两手都要抓、双轮启动.  相似文献   

16.
王春燕 《天津教育》2013,(13):41-42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得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运用”作为新课程标准中的高频词,已然成为凸显“语文本位”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内容的感知,又要注重语言的感知,通过感知语言的表现形式,了解语言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运用。  相似文献   

17.
黄桂林 《辽宁教育》2001,(11):43-44
作文是从感知材料到语言文字的转换.这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小学生作文经常是眼前闪烁着事物的形象,却不知用何种语言去表述;心中激荡着真切的情感,都不知用何种语言去倾诉.……  相似文献   

18.
感悟足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活动,简单的说感悟就是感知与领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又是一种语言综合能力,是衡量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19.
孙晓芹 《陕西教育》2011,(10):28-28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藿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立意是作者的文心,是作文的灵魂。是作者凭借语言文字表达内心意愿、传达精神需求的灵动过程。新颖别致的立意,能让文章熠熠生辉,意蕴隽永。时代呼唤教师为小学生积极寻求作文立意创新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0.
感知是写作行为的首要环节,不少为文者都喜欢从感知层面作文。不善于将普通感知上升到感受和感悟的高度,其实,这恰恰是作品流于肤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