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作者阮宗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研究美国的外交和安全战略,以及大国关系。他常有国际形势评论文章或言论见诸媒体。曾发表论文《美国“新帝国论”和整合外交》、《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等。出版专著《第三条道路和新英国》,即将出版专著《国际秩序转换和东亚和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直属外交部。是从事国际问题综合研究的机构。[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葛莱仪(Bonnie S.Glaser),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员,弗里曼中国研究客座教授。她从波士顿大学取得政治学学士学位后,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的国际经济学和中国学硕士学位。2003年开始加入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国际安全项目,为美国政府就东亚问题提供咨询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2006年春天,当时还是《环球时报》评论编辑的笔者,受邀参加了由美国著名智库——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StrategicInternational Studies,CSIS)在北京发起的一场小型内部研讨会,主讲者是CSIS的国际战略学者,仅有的10多位参会者均是中国媒体人。研讨会的核心内容是听取中国媒体人对一  相似文献   

4.
正长期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界向欧美研究倾斜,中国媒体的国际报道和评论也常常以欧美资源见长,我们关注的国际话题深受欧美主流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的渗透是不自觉的。无论是学界,还是社会心态,对与中国联系越发紧密的周边缺乏长期、绵密的关注。随着中国崛起,周边报道和评论应该成为中国媒体,尤其是对外传播媒体的拳头产品,如今这已是中国媒体人的共识。有鉴于此,《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于2012年7月创  相似文献   

5.
傅瑞伟(Charles W.Freeman,又译查尔斯·弗里曼),法学博士,现任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费和中国研究项目”主任,年轻的中国问题研究专家。  相似文献   

6.
李丽 《职业圈》2011,(4):86-86
能源问题是国家的战略问题,也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因为能源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成为影响国际社会安全与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影响不局限于经济发展 《对外传播》:在网上看到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改革开放30年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我们知道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从此“改革开放”成了中国当代历史的关键词。进入2008年,世人在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时,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请介绍一下您在这方面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中国特色战略传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功能定位高度集成,与国外地方国际传播实践相比具有制度优势,也存在值得我国中小城市反思的建设难题。中小城市不宜复制省级和大城市国际传播中心,而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小而精”、市场化、区域联动的战略路径。  相似文献   

9.
2010年是中国实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国家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全面升级传播硬件,深度接轨国际活语,高度重视传播效果。因而,2010年的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就带有了浓重的国际传播自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2023年,各地国际传播中心挂牌成立加速,标志着从中央到地方的矩阵式、立体化大外宣格局进一步完善。国际传播中心建设重点包括渠道建设、内容生产、智库服务、人文交流和品牌塑造等五个方面。同时应认识到,国际传播中心建设面临着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双重挑战,既要解决地方实践的复杂问题,也要直面与中央媒体相似的困境。应把握人才培养、媒体融合、技术应用、平台渠道和资源整合等多个关键要素,协同发力,让世界读懂中国,实现地方国际传播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各大智库部非常重视对中国问题的研究.并随着国际事件及国际时局的变化而产生研究重点的更迭。智库大多部有自己的定期出版刊物和网站,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布鲁金斯评论》、卡内基因际和平基金会的《外交政策》、外交关系协会的《外交》、传统基金会的《政策阵论》等.从中可以获知该智库的最新研究动向。  相似文献   

1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国内外已经发表数十次重要的对外演讲,对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平发展道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立场等重大战略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释。除了在我国举办的国际会议以外,总书记的演讲遍及亚洲、欧洲、非洲、拉美等地区的主要国家,以及二十国集团、欧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金砖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等主要国际组织。其受众范围广泛,既有各国领导人、国会议  相似文献   

13.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三家中央新闻单位进行实地调研,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媒体对调研活动和会议讲话的报道反映出总书记研究和分析新闻舆论工作的思路,即肯定成绩、正视问题、说明原则、指引方向,体现出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务实精神。从事国际传播业务和研究的人员,不仅能再次体会到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一贯的高度重视,而且也能感受到他对内关于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对外关于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最新思考。"2·19"讲话对于改变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利地位,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以及中国未来国际战略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当前,要将国际传播升级为国家战略传播,发挥旗舰媒体核心作用,提高旗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感召力,紧密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中国国际传播的软实力诉求,创新性理解和把握新媒体精神,推动国际传播2.0,实现"民心相通、沟通世界"的全球传播愿景。  相似文献   

14.
全球社会平台化的进程加速使得数字平台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型信息基础设施,传播资源由以往的传统媒体拓展到多平台、多主体,国际传播进入平台化传播的新阶段。面对重建新时代国际话语权的历史机遇,如何建设和利用全球数字平台成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重要课题。我国迫切需要从国际传播的平台理念、平台内容、平台技术、平台渠道、平台规制及平台人才等方面发力,打造自主可控的新型数字平台,通过创新国际传播平台战略,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15.
遵循“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的战略布局,立足于智能时代的媒介技术语境,需要对国际传播效果评估的思路进行再审视。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工作,需要在评估主体、评估对象、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和评估范围五个方面作出与时俱进的思路转变。应主要由专业化第三方评估机构从宏观、中观、微观的全方位多维度框架出发,综合衡量国际传播活动的关键传播指数和互动接受指标,洞察国际传播活动对海外目标用户信息行为带来的变化,进而总体评估国际传播在实现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方面的效果。借由科学合理、技术适配的国际传播效果评估,推动对外传播实践不断在反思中加以优化,进而推动我国战略传播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战略传播体系支撑,身为系统地基的地方国际传播中心是重点发力方向。为提升国际传播效能,采用系统论视角,在服务全国战略传播大局的定位下,地方国际传播中心着力平衡区位传播与全国布局、地方性传播与全球化融入关系,围绕“传播交流+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复合功能,形成了理性能力培育、感性情感认同两类发展路径。前者关注“硬件+软件”的传播能力系统升级,加快推进平台化基础建设、地方性话语创新;后者聚焦情感的双向流动与群体共鸣,呼吁“地方感”重塑与共同体意识构建,以情感代入赢得价值认同。地方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性复杂工程,不能固守既有思路。未来,各机构应遵循“战略目标选择—路径落地优化—传播效能评估”动态流程,以发展眼光调整建设路径,切实推动国际传播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17.
曾宪蓉 《职业圈》2008,(34):46-47
何为微观发展战略?主要是指企业为追求长远发展目标制定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包括品牌战略、产品形象战略、企业文化战略、营销战略、竞争战略、资产运营与企业重组战略、机制创新战略、市场战略、人才战略、科技战略、产品质量战略、现代管理战略、金融投资战略等。总之,一切关系或影响到企业全局性的东西,都应当属于微观战略研究的范畴。  相似文献   

18.
刘琛 《对外大传播》2014,(10):27-28
正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国际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2000年,我国提出"走出去战略(Going Global)",将对外传播与"城市化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人才战略"并称为四大基本国策,这标志着我国将对外传播工作提升到历史性新高度。那么,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传播竞争力的根基是什么呢?国际传播研究的一种答案是——语言是文化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图苏(D.K.Thussu)指出,"在近两个  相似文献   

19.
《对外大传播》2011,(1):17-17
2010年12月9日,中国外文局召开新媒体战略研讨会,局长周明伟在讲话中指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国际传媒业产生了深刻影响,信息技术与内容、内容与表现形式、图文与音视频、媒体业务流程和组织结构正呈现出高度融合的发展态势,我们必须迎难而上,顺应变化,明确全媒体化转型战略方向,  相似文献   

20.
吴飞  展宁 《对外大传播》2015,(1):6-8,12,1
2014年国际传播研究延续了2013年的重要主题与热点问题,同时在关键领域又有新的理论突破。相关研究聚焦于软实力、战略传播、新媒体、话语权等议题,同时媒介融合与传播变革、国际舆情应对、公共外交、智库等重要主题在这一年也受到研究者的更多关注,取得一定程度的理论发展与创新。当世界秩序发生历史性演变时,国际传播也在经历从形象工程到战略传播的范式更替,其中的话语体系、传播对象、传播策略都会有所调整。我们既需要多一些冷静的宏观判断,也需要多一些前瞻性的理论想象。未来,中国的对外传播仍将交织着"融合发展"与"走向全球"两大主题。未来的对外传播研究,应当同时具有时效性、战略性以及前瞻性,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家战略,大胆创新,不断深入,以互联网思维这把金钥匙开启融媒时代的对外传播之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