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詹姆斯-凯瑞(JameswCarey)曾说“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他这样说实际上是将“传播”分为了传递观(a transmission view of communication)和仪式观(aritual view of communication)两个类别。在西方,这一理论早已不胫而走;在我国,虽然不少人对此已不再陌生,但总体上仍处于“新鲜事物”的阶段,至今引发着不少学习和讨论的文章。  相似文献   

2.
张婧 《青年记者》2017,(32):79-80
传播仪式观理论 詹姆斯·凯瑞是20世纪美国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理论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他认为传播更多的是一种仪式,而不是传递或运输.①自此,传播仪式观正式进入公众视野.与传播传递观简单描述为对信息的传递和运输不同,相比之下,凯瑞的仪式观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② “窦”式《圆桌派》的移植与创新 《圆桌派》由优酷视频推出、窦文涛主持.嘉宾构成从“锵锵三人”变成了圆桌席上的四人,同样针对热点话题进行聊天式品谈.  相似文献   

3.
位常娥 《新闻传播》2009,(10):22-22
一、两种传播观与两种满足模式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研究的文化取向》一文开始就对传播研究做出了一种新的划分“为便于把思想做一归类,我们在描述中可以把传播的定义分为两大类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  相似文献   

4.
郭静 《编辑之友》2016,(12):59-62
我国的传播学界习惯将凯瑞的《作为文化的传播》与戴扬和卡茨所著的《媒介事件》视为一脉相承的传播学仪式研究著作.并出现了相当一批打着“仪式观”旗号,而实际上却是秉持着“传递观”的行为研究、应用研究.笔者认为,《媒介事件》与《作为文化的传播》从“仪式”内涵到研究范式均存在很大的不同,并指出凯瑞的仪式观和我国主流的哲学观、传播价值观以及民主观均不相符.而我国学者明明秉持着“传递观”却非要戴上“仪式观”的帽子则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实用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5.
罗真 《新闻传播》2009,(12):111-112
本文对凯瑞提出的两种传播观念——传递观与仪式观进行了重新解读.透过两种传播观对立的表象可以发现.凯瑞对两种传播观的建构可以视作其采取的一种策略.他希望借此来重新定位大众传播研究的整体框架,对美国传播学中占主流地位的功能经验主义学派进行批判反思.以及推出被其称作“文化研究”的新型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6.
方丹 《青年记者》2017,(20):8-9
美国传播学家詹姆斯·凯瑞在《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仪式观”的概念.该理论把传播看作“创造、修改和转变一个共享文化的过程,它不是空间上讯息的拓展,而是指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①它强调的并不是讯息的传达,而是仪式的呈现和价值观念的聚合. 仪式观从文化的角度来诠释传播,强调传播的文化意义,更加注重人文关怀,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的确认与完成.仪式观为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同时也对新闻报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传播仪式观而言,要分析其在报道中的形成机理,就要对仪式观理论在报道中的形成路径及形成动因进行分析,发现新闻报道运用这一理论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张平  金宏奎 《东南传播》2011,(10):64-65
对于传播人们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认识即“传递观”和“仪式观”,前者强调的是信息在空间上的扩展,后者强调的是经验和意义在时间上的传承。“传递观”一直是研究传播学的主流观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的“仪式观”越来越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现象的有力武器。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各地开展的红色文化纪念活动就是...  相似文献   

8.
朱杰 《当代传播》2007,(2):18-19
本文通过约翰·杜威传播理论的描述以及詹姆斯·w·凯瑞对这一理论的分析,区分了传播传递观与传播仪式观在目的性意义上的不同和分野,并进一步探讨了仪式传播观在传播学学理中的历史文化意义和现实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9.
杨玉枝 《青年记者》2016,(15):72-72
2016年除夕,腾讯再次强势出击,推出了“照片红包+拜年红包+普通红包+群红包”模式,参与人数多达4.2亿人,产生了80.8亿个红包,2900万张红包照片传递在朋友圈中。可见,微信在市场运作以及传统文化重新构建方面的能力不可小觑。我们仅从传播的传递观视角来解析微信已经远远不够。微信不仅带来了传播方式的改变,而且构建了一种新秩序。美国媒介批评家詹姆斯·W.凯瑞提出的传播仪式观思想为传播学的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目前对于微信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效果研究和功能主义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切实的学术成就,但研究不够全面。笔者运用凯瑞的传播仪式观理论解析微信,并通过分析微信对日常观念的重新构建来探讨微信构建的仪式共享新秩序,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一些独特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时尚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时尚观:作为符号的时尚观与作为社会过程的时尚观。这两种时尚观事实上呼应着研究者两种不同的传播观,即传播的传递观与传播的仪式观。两相比照后,可看清两种传播观的各自缺失。  相似文献   

11.
随着数字媒介和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创建和管理可见性成为传播参与者的重要诉求,为研究者重新审视传播可见性理论及其应用提供了契机“。传播可见性”作为一种与“信息传递”相对应的研究范式,将传播理解为行动者让自己选择的形象、行为和知识对他者(或公众)可见的社会过程。文章从既有文献中梳理出两条理论线索:一是源于人际传播研究传统的“交往范式”,从微观层面考察可见性如何强化或疏离社会行动者的互动;二是源于大众传播研究传统的“展演范式”,宏观地审视可见性资源竞争背后的权力关系。文章最后以社交媒体平台使用为例,尝试将两种范式加以综合,应用于经验研究中。  相似文献   

12.
王寅 《编辑之友》2016,(7):70-73
20世纪的社科研究主要经历了两大对立思潮“科学主义vs人本主义”,美国乃至全球的传播学也存在这两大对立阵营“经验学派vs批判学派”.这一对立也与雷柯夫和约翰逊所区分的“第一代认知科学vs第二代认知科学”相对应,从而学界出现了对“认知”的两种不同解读.我们在整合这两大学派(或两大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体认观”,且以其为基本原则来建构“认知传播学”.人类的思维、语言、传播之中既有“体”,也有“认”,前者提供“经验事实、数据分析”,后者体现“理论思辨、价值判断”.这两者也对应于政论文中两大要素“论点、论据”:理论思辨(认)产生论点;数据实证(体)提供论据.这两者的完美结合将为认知传播学提供一条切实可行之道,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具有可靠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李佳 《青年记者》2020,(11):75-76
传播仪式观是由美国的传播学者詹姆斯·W·凯瑞在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在“传播仪式观”理论中,传播并非指信息在空间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它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一种以团体或共同体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①通过传播的仪式观,特定的传播活动成为一种神圣的仪式,受众在这种仪式下形成共同的情感认同,产生情感的共鸣.  相似文献   

14.
2005年,美国新闻学会会长詹姆斯·W·凯瑞的论文集<作为文化的传播>的中文版出版,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国内的研究发端.随后,有关凯瑞传播仪式观的基础研究开始散落出现.2008年陈力丹教授主持的一场关于<传播是信息的传递,还是一种仪式?>[1]的讨论之后,有关传播仪式观的研究和探讨开始走向深入[2],并引起传播学界的关注,因此这次讨论可以看做是传播仪式观在中国传播学研究领域的奠基之论.  相似文献   

15.
郭讲用 《当代传播》2011,(4):45-47,50
本文运用传播仪式观理论,通过对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分析比较,揭示传统节日组织仪式传播与媒介仪式传播在共享信仰、续接传统、整肃心灵方面的意义,分析大众媒介的介入如何使传统文化得以修正与转换.以中韩端午节仪式传播的神圣性与纯粹性差异观照我国端午节传播由于泛政治等因素而导致的“仪式空壳”问题,探讨如何将传统节日组织仪式和媒介...  相似文献   

16.
媒介环境学派的理论困境与符号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环境学派,是以多伦多两位媒介巨匠英尼斯和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传播理论范式.半个世纪以来,该学派已发展至第三代学人.在简要回顾媒介环境学派核心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媒介环境学派面临一些理论创新的深层次问题.通过媒介环境与符号环境的内在关联研究,提出媒介环境学派方法论融合创新的线索之一,是将媒介环境视为一种基于符号结构的“软”环境,以更切适于新媒介环境下人与媒介交互关系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传播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方传播学研究领域里,以研究方法划分,大致有两种流派,即: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传统学派因其理论基础,又可称为自由主义或多元化理论;批判学派则以马克思主义或所谓新马克思主义为其理论框架。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两种流派对传播过程的五要素:传播者、媒介...  相似文献   

18.
詹姆斯·凯瑞在《作为文化的传播》中提出从仪式的角度看待传播,仪式观下,传播学研究的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变化,传播理论和传播实践也有了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苗翠花讨薪事件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广泛反响,这一事件以电视媒介中“新闻发布会”形式呈现,其制作和扩散巧妙地借助了传播仪式观的优越性,通过微博、网站等媒体进行传播,形成媒介动员,扩大了事件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弥补了传播传递观的局限与不足,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文章以为这是一场有组织、有策划的“民间新闻发布会”,是底层民众维权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孙卫华  刘敬 《当代传播》2023,(1):102-106
欧文·戈夫曼的“自我”传播观是其情境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笔下的自我有着诸多变体:拟剧论中的情境自我、全控机构中的抗争性自我、表达恭敬和风度的仪式自我、实体变化中的框架自我等,这些自我统一于对互动秩序的探究之中。其自我传播观一方面承继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库利的镜中我、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具有浓厚的社会芝加哥学派的学术气质;另一方面又处处透露出人类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宗教仪式和布朗功能主义仪式观的印迹。其自我传播观对当代的新闻传播研究尤其是社交媒体中的人际传播,具有很强的启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