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30):63-63
“秋毫无犯”意思是一丝一毫都不侵犯(秋毫:鸟兽在秋天新长出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指丝毫不侵犯别人的利益,多用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丝毫不侵犯老百姓的利益。语本《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之入武关,秋毫无所害。”例如《后汉书·岑彭传》:“彭首破荆门,长驱武阳,持军齐整,秋毫无犯。”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二回:“署县事一月,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  相似文献   

2.
“乐此不疲”意思是乐于做某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因为特别喜欢做某事,而沉浸其中.语本《后汉书·光武帝纪下》:“皇太子见帝勤劳不怠,承间谏曰:‘……愿颐爱精神,优游自宁.’帝曰:‘我自乐此,不为疲也.”例如清·文康《儿女英雄传》三十八回:“更兼这位老先生天生又是无论什么疑难,每问必知,据知而答,无答不既详且尽,并且乐此不疲.”冰心《寄小读者》七:“海上的头三日,我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抛沙袋,乐此不疲.”邹韬奋《萍踪寄语》二十四:“他们吃了许多苦头,对于工作却丝毫不放松,丝毫没有消极的意思,仍然是那样兴会淋漓,乐此不疲地向前干着.”  相似文献   

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15):72-73
“舐犊之爱”的意思是老牛舔小牛表现出的感情.比喻父母对子女疼爱之情.语出《后汉书·杨彪传》:“后(杨彪)子(杨)修为曹操所杀.操见彪问日:‘公何瘦之甚?’对日:‘愧无(金)日磾(mìdī,金日磾,西汉大臣)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操为之改容.”例如《宋史·朱敦儒传》:“谈者谓敦儒老怀舐犊之爱,而畏避窜逐,故其节不终云.”叶圣陶《某城纪事》:“忙什么!’自然是呵斥,但声音里掩不过那种所谓‘舐犊之爱’的情调.”“舐犊之爱”也作“舐犊之情”.  相似文献   

4.
封面介绍     
xb咋。缸·。叶’。叱割r痴·咯。A4a,dttny,hAny.N抓则。sbat4’gh·?是柱Md $。Ae,lq4。*曰··骂l雌I\yIJ”卜’”11’11”’民民@]P“6《@.…yi‘。“M。iex。·。。4、lA。&chKec;HH4AIl太乏a4iy%f钉坪htwap赁$4人古.尼dN4ttty纠XhN#op“Z乙看J只止II:#gu4拥7N。。  相似文献   

5.
《诗经·豳风·鸱鸮》:“予室翘翘,风雨所漂(漂:同‘飘’)摇.”意思是鸟巢在风吹雨打中摇摇欲坠.后用“风雨飘摇”形容形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例如宋·范成大《送文处厚归蜀类试》诗:“死生契阔心如铁,风雨飘摇鬓欲丝.”鲁迅《哀范君三章》诗:“风雨飘摇日,予怀范爱农.”郭沫若《海涛集·我是中国人》:“但是自成立以来便在风雨飘摇中的创造社,终于在一九二九年二月七日,便是我流亡日本后一周年光景,被封锁了.”秦牧《北京漫笔·中国人的足迹》:“凡是大规模迫害华侨的国家,都是风雨飘摇的国家.”“风雨飘摇”不难理解,也不难使用.需要注意的是,这条成语只用其比喻义,不用其字面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为“形容形势很不稳定”,只用八个字便概括了它的含义和用法,准确而且精辟.  相似文献   

6.
“你觉得你学习好,就把自己当成‘夜郎’了.夜郎自大,谁佩服你?”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夜郎”是“国”不是“人”,这句话中,错把“国”当成“人”了. “夜郎自大”是个成语.汉代班固的《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相似文献   

7.
“高山流水”语本《列子·汤问》:“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后以“高山流水”四字成文,比喻知音.例如宋·张孝祥《浣溪沙》词:“我是先生门下士,相逢有酒且教斟.高山流水遇知音.”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不是秦筝合众听,高山流水少知音.”清·曹雪芹、高鹗《红楼梦》八十六回:“书上说的师旷鼓琴能来风雷龙凤;孔圣人尚学琴于师襄,一操便知其为文王;高山流水,得遇知音.”  相似文献   

8.
1 不应忽视的“说明”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于1986年10月10日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时,有一个简短的说明(简称《说明》)。这个说明印在大标题之下,位置不很明显,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因而在《简化字总表》重新发表后四年有余的今天,乱用简化字的问题仍然经常在很多报刊上出现。例如:《说明》中指出:“‘叠’、‘覆’‘像’‘啰’”不再作“‘迭’、‘复’、‘象’‘罗’的繁体字处理”,而有的报刊在该用“像”字的地方,仍然使用着“象”字。  相似文献   

9.
“反唇相讥”不等于反驳 “反唇相讥”原作“反唇相稽”,意思是受到指责后,反过来质问对方.语出《汉书·贾谊传》:“妇姑(儿媳和婆婆)不相说(同‘悦’),则反唇而相稽.”颜师古注引应劭日:“稽,计也,相与计较也.”例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又将年余,段中风不起,诸侄益肆,牛马什物,竞自取之.连诟斥之,辄反唇相稽.”后来变为“反唇相讥”.把“稽”(计较、责难)换成“讥”,整个成语的意思也由同对方争辩变成讥讽对方.  相似文献   

10.
《咬文嚼字》“咬”王蒙、叶辛等十二位作家事,在世界华语圈中引起了轰动。 香港《大公报》紧随内地媒体,率先作了报道:“上海读者咬文嚼字‘修理’作家,作家不生气,反表示欢迎。”《苹果日报》发表了专栏作家李碧华就此写的评论:《感谢你“咬”我!》她说:“如果你在乎群众,如果群众也在乎你,便等于互相拥有。最怕不看,不提,不挑错,无动于衷。没得到被‘咬’被‘整’,才是最大的失落吧。”《明报》也发表了《刘心武的襟怀》的署名文章,赞赏被“咬”作家的气度。  相似文献   

11.
“老马识途”意思是老马能认路,比喻阅历多、经验丰富的人熟悉情况,可以起到引导作用.语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日:‘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语见明·冯梦龙、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二十一回:“管仲进日:‘臣闻老马识途,无终与山戎连界,其马多从漠北而来,可使虎儿斑择老马数头,观其所往而随之,宜可得路也.’桓公依其言……遂出谷口.”  相似文献   

12.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6,(18):54-55
“春兰秋菊”比喻各有特色,各擅其美.语见唐·颜师古《隋遗录》:“(陈)后主问帝(按,指杨广):‘萧妃何如此人(按,指张丽华)?’帝曰:‘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又见战国楚·屈原《九歌·礼魂》“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宋·洪兴祖补注:“古语云:春兰秋菊,各一时之秀也.”例如宋·洪适《野处有诗……再赋》诗:“夜璧朝琼宁独乐,春兰秋菊岂争荣.”鲁迅《偶成》诗:“所恨芳林寥落甚,春兰秋菊不同时.”伯秋《程砚秋夫人的忧虑》:“现在这两位都已蜚声剧坛的演员犹如春兰秋菊,各有千秋.”范作文《桂花酒》:“她们长得也都很漂亮,但春兰秋菊,风度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3.
北宋玉安石曾奉命重新注释《周礼》、《毛诗》、《尚书》,即所谓“三经新义”.《毛诗·风·七月》中,有“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一首,其中“八月剥枣”一句虽有旧注,(剥,去也)但王安石看后,“一概不取”,而自己作出了一个“新义”,曰:剥,剥其皮而进之,所以养老也.”这恐怕是他只从“剥字的字面解释和“以介眉寿”一句联系起来作出的“新义”.《新经毛诗义》完成后颁行于学官.可是几年后王安石却向神宗上书曰:“尚有‘七月’诗‘剥枣者,剥其皮而进之,养老故也’十三字谓亦合删去.”(见《王文公文集》)王安石为什么要求删去以前对“剥枣” 的注释呢?原来王安石在  相似文献   

14.
改刊弃言·”···,.····“…本刊编拼部(l一2·4)官论·专论继续搞好治理整顿大力抓好出版繁荣 ..””’·················……宋木文(1一2·6)发行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下去 ·”’·’‘’·”’······……本刊评论员(1一2·9)人本主义思潮及其影响·”一邢贫思(1一2·13)把为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服务的工作落到实处 ’‘””’““”’·‘’·‘’·····……本刊评论员(3·3)清理整顿好音像阵地···……本刊评论员(6·3)发扬党的出版工作的优良传统 —重读列宁的《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  相似文献   

15.
“鱼目混珠”意思是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可以用于事物,也可以用于人.含贬义.语本汉·魏伯阳《参同契·同类合体章》:“鱼目岂为珠,蓬蒿不成槚(槚:楸树).”例如宋·张商英《宗禅辩》:“今则鱼目混珠,薰莸共囿,羊质虎皮者多矣.”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十章:“而有些地方的工头们,也曾组织过‘工会’来鱼目混珠.”杨沫《青春之歌》二部三十八章:“可是这些卖国的老爷们不是也在鱼目混珠,也在自称为爱国忧民的志士吗?”刘绍棠《草莽》七:“姑娘你本是那桑家班的陶红杏,怎敢冒名顶替要当雨点儿的娘?  相似文献   

16.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17,(21):76-77
“妙手回春”形容医生医术高明,能使危重病人恢复健康(回春:使春天返回,比喻使重获生机).语见清·汪嫈《葆儿学医,诗以勉之》:“儿既学医,先宜保身……慎重以往,妙手回春.”例如晚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二十回:“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妙手回春’,什么‘是乃仁术’,匾上的字句,一时也记不清楚.”巴金《谈<新生>及其他》:“总之,我绝不是冲锋陷阵、斩将搴旗的战士,也不是对症下药、妙手回春的医生.”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十四章:“我原先只知道你是金疮圣手,没想到对各种杂病,无名肿痛,也可以妙手回春!”  相似文献   

17.
要强化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戴邦1.(1)重大主题与小巧角度············……徐光春1.(3)追雨逐情意未休··················……叶祖兴2.(1)回忆周总理的教诲··················……夏青2.(5)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是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上的会务工作报告(第二部分)””二””’“””’“‘.’‘.””.“·······……吴冷西3(l)当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党报的优良传统(上)‘’.’…””’‘”‘’‘””‘’‘’‘”‘’‘……  相似文献   

18.
第一次读《水浒》,是在14岁那年.其时,报纸、广播仍在不断地公告一位八旬老人的指示.“《水浒》好就好在投降”.所以,从高官到平民,都被要求批《水游》.一位不识字的老太太听了广播以后弄不懂,就问儿子:“连‘水壶’也是‘坏东西’了么?还准用不?”  相似文献   

19.
“沧海横流”的意思是海水泛滥,四处乱流.比喻社会动荡不安,政局不稳.语见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沧海横流,玉石俱焚.”例如金·元好问《资善大夫、武宁军节度使夹谷公神道碑铭》:“风雨如晦,鸡鸣有期.沧海横流,鳌足不欹.”郭沫若《满江红》词:“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姚雪垠《李自成》二卷十八章:“目今天下溃决,沧海横流,岂‘悠然见南山’之时耶?”刘斯奋《白门柳》三卷二章:“方今沧海横流,社屋为墟,天下之事,尚须老师复起,鼎力扶持,方能有济.”  相似文献   

20.
昨夜看电视剧《苏禄国王与中国皇帝》,苏禄国王病逝,永乐帝派人来宣读吊唁的诏书,其中有感叹词:“於戏”。这本来是我国古代文章中常用的感叹词,其音其义与“呜呼”(或“乌乎”)全同。据颜师古在其《匡谬正信》中考证:“古文《尚书》悉为‘於戏’字,今文《尚书》悉为‘呜呼’字,而《诗》皆云‘於乎’,中古以来文籍皆为‘呜呼’字。“这是“於戏”的来历。其实后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