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APP已成为政府部门、出版社、文化机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途径.非遗APP想要拥有更大的用户规模、更强的用户黏性,应解决非遗APP的痛点.文章从UCD视角切入,解决非遗APP设计与使用中用户关注的问题,增强非遗APP的市场生存能力,以数字化的传承方式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郑永森 《文化遗产》2016,(6):152-15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保护面临着诸多困境。国家级非遗深圳沙头角鱼灯舞突破传承保护禁忌,借助高校资源开展传承保护活动,形成了理论研究凝练非遗价值、课堂教学解释非遗内涵、实践活动传播非遗文化的高校传承保护模式,为解决非遗传承保护的瓶颈问题探索了新思路,为高校文化育人拓展了新载体。  相似文献   

3.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俊华 《文化遗产》2015,(2):1-8,15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就是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非遗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的世代传承的活的精神实践,代际性、实践性、活态性、情境性是其本质特点。要确保非遗的生命力,就确保非遗能够按照自己所是的方式存在和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非遗的存在生态和人们对待非遗的观念。数字化技术进入非遗保护,不只是非遗的一种存储、展示、宣传和教育的外在手段,而且具有内化为非遗自身方式的合法性和可能性。数字化技术只有真正内化成非遗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确保非遗生命力的作用,这是非遗数字化保护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信息通讯技术发展而来的数字化模式,在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代困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遗数字化已经历了理念引入、项目初探、工程推进和融合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当前,国内外非遗数字化实践形成了面向用户的开发、重视传承与传播、注重公众的参与、重视与科技融合等典型特征。但我国非遗数字化实践仍存在保存与获取的失衡、保存与保护的失衡、社会参与度尚不高等困境。基于此,结合文化数字化战略要求,我国非遗数字化实践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提升:整合非遗数据资源,融入文化大数据体系;注重用户需求,推进用户导向的多元化开发;促进非遗体验场景化,助力“非遗+”新业态;善用新兴技术实现非遗的活化、教育与传承。  相似文献   

5.
档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之一,档案建设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保障。当前,档案部门在非遗保护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并取得丰硕成果,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加强南京市非遗档案建设首先要从档案建设视角下分析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剖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期望能够完善档案建设以更好地促进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6.
孟志军 《今传媒》2023,(8):100-103
目前,影像技术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技术工具之一,在传承传播、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承载文献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非遗影像保护的工作流程包括前期调研、团队组建、拍摄与采访和素材整理等,本文针对非遗影像保护在信息共享、影像质量把控、法律意识和影像资料保存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旨在为非遗影像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社会和学术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越发重视,数字化保护已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热点。通过数据库建设、数字化应用和大数据分析,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然而,当前数字化保护存在"重技术、轻文化"的现象,面临着忽视地方性、难以展现非遗活态性、重形式轻意义等文化问题。应倡导一种"参与式数字化保护"理念,赋予传承人和拥有者参与数字化保护的权利,让他们参与进来,数字化保护才有可能够完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历史使命,并逐渐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8.
建档是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目前许多非遗建档实践在传承与传播概念上存在混淆。为了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引导建档有效地用于非遗传承与保护,本文对档案在音乐类非遗中的应用布局进行了梳理分类。面向音乐类非遗建档应用的现状,提出目前存在的四个误区:1)将提高社会认知度视为非遗传承的途径;2)将档案利用环节理解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3)将主流化视为音乐类非遗建档的设计思路;4)将数字化视为集成音乐类非遗档案的风口。并针对上述误区,从音乐类非遗建档的价值定位、工作重点、设计思路和数字环境下的发展反思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运用其多维度的传播特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重大,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网站的逐年增加,说明中国对非遗保护重视程度的增强。非遗网站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媒体呈现的一种突出形式。本文通过对非遗网站内容视角的实证研究发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络呈现,主要是以官方为主的呈现,而这种呈现存在同质化、重申遗轻保护等现象,本文提出,非遗官方网站应该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利用网络媒体宣传增加对非遗保护的呈现;重视非遗保护的民间组织也应该积极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对非遗的保护,实现网络媒体呈现的全面性,最终达到保护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短视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我国非遗传播的整体格局,形成了以短视频技术和商业优势为主导的新媒体场域。新场域对我国非遗的整体生态改善具有重要作用,但也由此产生了不利于非遗发展的一些问题。在新的局面下,我们需要探索非遗短视频的转化创新路径,推进非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需要从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阐释提炼、短视频内容和形式创新、媒介事件的策划传播、政府职能的优化发挥,以及非遗短视频海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发挥短视频的优势,克服和解决其存在的问题,以促进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健康发展,提升我国非遗的整体保护水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研究文献,对非遗数据库整体建设的研究、非遗项目分类体系的研究、非遗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非遗数字化保护实践研究四个议题作了综述。目前学者在非遗数据库建设内容的研究上没有形成权威的、统一的模块,非遗数据库建设的评价机制尚没有建立;非遗的单线性分类研究较多,多层次分类研究较少,元数据技术的应用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在三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各地区及非遗具体单个领域方面进行非遗数字化保护应用研究较多,其它非遗数字化保护机构研究较少,实践研究缺乏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3.
生产性保护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一种重要模式。以宣纸为例,依托在泾县的田野调查,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内涵,呈现出非遗生产性保护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诸如现代工业技术的影响、标准化的冲击以及传承人才的匮乏等。对非遗生产性保护进行学理反思,认为非遗生产性保护的核心在于传统技艺传承而非商业化与利益化,在尊重文化本源基础上适当进行技术革新、实施带徒传艺的师徒传承模式等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4.
王亮 《编辑之友》2015,(6):47-5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的宝贵资源,对非遗的研究涉及众多领域.文章从媒介视域视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其作为媒介的合法性,并分析其媒介形态和传播类型,从而在媒介环境下,树立非遗的科学传承保护观,推进国家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物种的传承处境堪忧,文化传承的老龄化、断代化以及文化流变等诸多问题不利于非遗保护与传承的进程,为了应对非遗此种发展趋势,文化部、教育部推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将大学与非遗的文化传承联系了起来,调动大学的力量并介入非遗,激发其在国家非遗传承保护事业中发挥应有作用。大学与社区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文化互益的过程,非遗进校园,给大学提供了来自非遗社区的宝贵的文化资源;研培进社区,对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记录,在保证文化传承的基础上,推进非遗与现代生活的结合。对中青年非遗传承人的回访,也是高校与社区互动互益、互惠共生的过程。大学与社区间的互动模式,既有助于促进非遗教育传承、连结非遗与现代生活,也给大学学科体系、教学与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赵跃  周耀林 《图书馆》2017,(8):59-68
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数字化保护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文章从非遗数字化采集、保存和开发三个层面对国际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指出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科将发挥重要作用;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主题相对分散,非遗数字信息组织、管理成为关注的焦点;非遗数字化保护研究内容不断深入,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与知识体系亟待构建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研究越来越受到各方面关注,如何让非遗在文旅视域下保护和传播?一方面加强文旅视域下非遗保护生态圈培育、立法保障和文旅深度融合的三个层次进行非遗保护;另一方面在新技术、新语境和新文化的背景下,采用"非遗+多业态"模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非遗与社会各个领域的黏合度,激活非遗内在潜能,创新非遗的传播手段.  相似文献   

18.
张一 《北京档案》2013,(9):29-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而非遗档案则承载着人类文化的宝贵记忆。档案部门凭借自身专业优势,在非遗档案的建档和保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意识到档案部门不应将非遗保护工作仅局限于建档和保存,应创新工作模式,改变工作思路,立足馆藏和现有条件,积极开展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促进非遗的传承和传播。本文将立足于非遗的传承和传播现状,对非遗档案的开发利用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20.
徐长爱 《新闻世界》2014,(7):330-332
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是电视剧家庭的重要一员,新世纪以来蓬勃发展,特色鲜明。保护和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工作的重点,新的可持续的保护和传承道路需不断探索。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中非遗元素的运用可以促进非遗的传播、增强群众基础进而推动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展开,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需要熟悉非遗项目并在剧中恰当有效地运用非遗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