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东北样带(NECT)已被列为 IGBP全球变化陆地样带之一。文章给出对样带的梯度分析及在全球变化图景下的预测。NECT将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动态,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高分辨率遥感数据的应用与动态模型等方面进行强度研究,并将成为我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阵地。  相似文献   

2.
由国际生物圈计划 (IGBP)、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中人类空间计划 (IHDP)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WCRP)和国际多样性研究计划 (DIVERSITAS)等共同组织的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大会于 2 0 0 1年 7月 10— 13日在荷兰阿姆斯特丹举行。会议主题是“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近 10 0个国家和地区约 2 0 0 0名科学家参加了会议 ,其中中国科学家近 80人 (含台湾 ) ,中国科学院的专家约占一半。大会分为大会报告、专题报告、墙报和特别研讨专题四部分。IGBP主席Moore教授做了“变化的地球面临挑战 :趋向于科学理解全球变化”的大会…  相似文献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我国主要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样带研究"经历5年的研究,在生态系统水碳氮循环过程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机制、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中国陆地样带生态系统植被分布格局变化的环境驱动机制、区域生态系统过程功能和结构对全球变化响应和适应的集成分析等方面取得了原创性的成果,完成了项目预定目标。通过项目实施,积累了大量的原始数据,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在结题验收会上,项目受到了评审专家组的好评,获得了特优的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对生态脆弱地区农牧业生产力影响机制与模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周广胜 《资源科学》1999,21(5):46-52
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全球变化的反应及其反馈作用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计划的最终研究目标。农牧交错带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农牧交错带地区农牧业对于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农牧业地区生产力的预测模型,给出未来气候变化下的农牧业生产力的变化图景,找出应对的策略与途径,不仅有助于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该地区的植物生产力,促进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于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特别是占国土面积超1/2的干旱、半干旱区与亚热带红壤丘陵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示范作用。在总结近年来国内外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中国关于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拟注重以陆地样带研究为手段,以农牧交错带为研究核心进行各学科计划间的交叉与集成,提出应加强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3):202-203
1 首席科学家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水问题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院长 ,中国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曾任中国水文专业委员会主任 ,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 ,国际水文科协国家委员会副主席 ,国际雨水集流协会副主席 ,国际地理联合会水文对全球变化响应研究会主席 ;IGBP/BAHC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国际IGBP/BAHC国际指导委员会委员 ,2 0 0 0—2 0 0 4国际地理联合会 (IGU)副主席。HydrologicalProcesses与InternationalJourna…  相似文献   

6.
我国生存环境演变和北方干旱化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1,16(5):370-372,397
1 首席科学家符淙斌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国际START全球变化东亚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太平洋科学协会副主席 ,并在国际地圈 生物圈计划(IGBP)和亚太全球变化研究网络 (APN)科学委员会等国际学术组织任职。 1966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毕业。对全球气候与环境变化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新领域的开拓工作 ,为推动我国全球变化科学领域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海洋 大气相互作用、全球增暖及其区域影响、气候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和区域环境系统模拟及预测研究等方面完成专著、译著等 6部 ,发表学术论…  相似文献   

7.
《资源科学》2005,27(1):i001-i001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为依托,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项目和国家科技部973计划的支持下,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china FLUX)于2002年建立运行。该网络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土壤、植被和大气的各种要素,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的多种关键过程进行综合观测。  相似文献   

8.
供应链协议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供应链是目前新兴的一种生产组织模式,其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随着对供应链研究的深入进行,以及供应链生产组织模式被运用于实践,供应链生产组织模式需要某种规范形式的管理。供应链协议(Supply chain Protocol,缩写为SCP)正是针对这种需要而提出的。供应链协议是根据供应链产品生产模式的特点,结合GATT(《关税和贸易总协定》)、ISO9000、EDI、TCP/IP等多方面知识,将供应链管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 (CERN)为依托 ,在中国科学院重大知识创新项目和国家科技部 973计划的支持下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通量观测研究网络 (ChinaFLUX)于 2 0 0 2年建立运行。该网络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 ,对土壤、植被和大气的各种要素 ,以及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的多种关键过程进行综合观测。Chin aFLUX的建立填补了欧亚大陆通量观测的空白区域 ,增加了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 ,为开展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和能量传输过程的综合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数据集和实验研究平台。ChinaFLUX自 2 0 0 2年 8月启动以来已经取得以下进展 :(1…  相似文献   

10.
黄珹  周瑞仙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7(3):226-228,242
1 合作背景亚太地区空间地球动力学 (APSG)计划是一项多学科的国际合作计划 ,也是 1991年启动的我国国家级基础研究攀登项目“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向国外的延伸。从 1994年 6月起 ,以叶叔华院士为首的中国专家小组 ,通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和多方面通信联系 ,向亚太地区诸国家和地区就建立APSG计划进行广泛讨论和征求意见 ,得到近2 0个亚太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和支持。 1994年9月 ,国家科委在北京主持召开的联合国亚太地区社会与经济委员会 (ESCAP)的空间技术应用于持续发展的部长级会议期间 ,叶叔华院士在专家学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与联邦德国“生态研究合作计划”(Cooperative Eclogical Research Project简称CERP),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n and the Biosphere programme,简称MAB)主持并协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联邦德国合作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计划.联邦德国研究与技术部为该计划的实施提供248万美元资金,中国以其复杂多样的生物地理条件,丰富的生态系统类型,为CERP计划的实施提供类型多样的研究基地.双方研究人员共同在中国开展森林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领域的合作研究.该计划自1987年开始,预计1990年底结束第一期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海底地下水排泄(SGD)作为陆地物质向海洋环境传输的一个重要通道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污染物质和营养盐随地下水进入海岸水体,极易引发赤潮等海洋污染,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造成不良影响.排入海洋的地下水是全球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量不容忽视.介绍了海底地下水排泄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及其环境意义,并对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SGD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近年来国际RNA研究的重要进展,探讨了RNA研究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前沿地位.同时比对了世界各国在RNA研究领域的重大部署,结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部署情况,总结了我国在RNA前沿研究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分析了973计划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探讨了目前项目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差距,并对我国RNA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以下简称"栾城站"),始建于1981年,1988年加入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999年成为全球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网络(GTOS)成员,2005年成为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CNERN)台站。在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2006—2010年综合评估中获得"优秀野外台站"。1瞄准农业生态学的国际前沿和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的需求,围绕华北平原地下水超采区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5.
1.该项目的技术背景 国家从"九五"开始,加大了对新农药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1997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发明了具有全新结构和良好杀菌活性的新化合物啶菌(口恶)唑.该项目1998年被列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计划,课题名称:创制新农药的开发研究.大量的药效结果表明,该杀菌剂高效、广谱,在灰霉病防治方面,其使用效果好于市场上推广和使用的各种常规药剂,能够满足国内外杀菌剂市场的迫切需要,是一个前景广阔的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其主要措施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以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和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1988年,中科院就创建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并始终将“监测生态系统长期变化”,“研究生态系统演变机制”,“示范生态系统优化管理模式”作为整个网络的3大基本科技任务。实现了网络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运行,成为世界上体量最大、功能最强、运行效率最高的国家级生态系统研究网络,成为国家资环领域重要的科技条件平台。CERN在国家尺度的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平台创建,国家层面的生态系统监测体系与数据共享系统的建立,生态系统变化机理研究,以及生态系统优化管理示范等方面对科技支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做出了历史性的重要贡献,今后还将在监测生态系统变化、支撑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研究生态系统变化机理,支撑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研制生态建设新技术和优化模式,支撑生态系统高效利用;研究全球变化和环境问题,提升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传播自然生态保护知识,支撑国民生态保护行动等方面持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科技支撑作用,做出新的科技贡献 。  相似文献   

17.
全球碳循环研究中"碳失汇"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全球碳循环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其重点集中在“碳失汇”(missingsink)问题的研究上 .最近的研究表明 ,“碳失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北方陆地森林生态系统对碳的固定、海洋对碳的吸收、岩石圈中CaCO3 H2 O CO2 系统 (岩溶动力系统 )对碳的吸收 ,以及陆地上碳库的转移 .寻找“碳失汇”的技术手段为现代地理信息系统与遥感技术和全球统一的野外定点监测相结合 ,加以模型研究 .  相似文献   

18.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自此,在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支撑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截至2020年4月,共有全球5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分布在22个国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具...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沙漠形成演化与气候变化研究”是兰州沙漠研究所主持的一项长期研究项目。该项研究针对以往对风沙地貌和沙漠化研究较多,而沙漠形成演化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自1978年起,从沙漠活动的地层证据——古风成砂出发,采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和对比研究等方法,对我国主要沙区的古风成砂沉积特征、形成时代、沙漠性质和演化模式、古气候和古环境及与全球变化对比、沙漠成因机制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专著1本,参编专著2本;论文被SCI收录12篇、CSCI收录66篇;有39篇论文被SC…  相似文献   

20.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挑战,受到世界各国人民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被认为是最经济可行和环境友好的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固碳能力,是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领域。2011年,中科院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碳收支认证及相关问题"的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其中,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在中国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约16 000个野外样地进行了系统的野外调查,并开展了6大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固碳效应评估和4个典型区域固碳增汇技术体系和示范的综合研究。在全国尺度上准确评估了森林、灌丛、草地和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现状、速率和潜力,科学评估了中国重大生态工程的固碳效应,并发展了兼顾社会经济和固碳效应需求的区域可持续新模式。此外,生态系统固碳任务群首次在国家尺度构建了科学的、可核查的陆地生态系统碳清查实体数据库,不仅可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间谈判提供重要数据,还将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