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方言中,量词“头”用法十分复杂,它可以称量动物、人、植物等有生物,也可以称量无生物和抽象物,甚至在有些方言中发展成了通用量词。称量动物的“头”在跨方言分布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类型,并呈现出具有蕴含关系的连续统模式。量词“头”用法的方言共时分布不仅是历史各个时期“头”用法在方言中的继承而且是方言自身不断发展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许昌方言中,“让”既可以表示被动,也可以表示处置,其中表示处置的用法目前在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文献资料里尚未发现。“让”在许昌方言中做处置标记基本类似于普通话的“把”,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处置用法的形成一方面受普通话中使令动词“让”的影响,另一方面也爱许昌方言另一处置标记“叫”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重庆方言中的疑问词“哪个”在实际语言活动中可以指代人,也可以指代事物,相当于普通话中“哪个”和“谁”两个疑问代词的用法.本文将重庆方言中的“哪个”与普通话的“哪个”和“谁”比较,以总结出重庆方言的“哪个”用法的特点及规律.  相似文献   

4.
长沙方言中的程度副词"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长沙方言中的“几”大量地用于表示程度副词,该用法与现代汉语普通话相悖。通过对文献及方言语料中“几”的意义、用法进行历时与共时的考察,明确长沙方言中“几”字的用法有历史语源依据和同时代方言支持。同时,引进认知语法学的观点对相关资料进行穷尽的分析,证明“几”作程度副词使用有其系统性的认知基础,该用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5.
陇东方言词“疗治”,义为“整治人”,此种用法,古代见于敦煌变文《汉将王陵变》。弥,音m,í义为缝合、接续,此种用法源于《方言》、《易.系辞》等古书。弥又音m,ī义为粘糊,此义源于唐宋古语,弥还有“堵塞”,“隐瞒”等义,此种用法未见古书用例。嫽,义为美好,此义源于《诗经》、《尔雅》等典籍。嫽又指人的举动轻浮,喜欢卖弄,此义未见古书用例。咥,是“吃”的粗俗语,又引申为“诬陷、整治”,此义未见古书用例。鬼,义为狡诈,此义源自先秦,此种用法也见于其它地区。  相似文献   

6.
青海方言中的“可”具有较为特殊的语法特点,可表示“又”、“再”、“却”等意义,同时还可以出现在句尾,做加强语气的成分。和其他方言以及普通话相比,青海方言中的“可”有其特殊性。本文描述了青海方言中“可”的用法,通过和近代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比较,说明“可”在青海方言中的用法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8.
疑问代词的非疑问用法在多种语言和方言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什么”作为我们经常使用到的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是它的最基本用法,但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它的非疑问用法也是普遍存在的。概括来说,它表现为五个方面:“什么”的任指用法、“什么”的虚指用法、“什么”的列举用法、“什么”的否定用法、“什么”表委婉语气的用法。  相似文献   

9.
“圪”字作为词缀普遍存在于山西各个方言中,在长治方言中也使用较多。本文根据长治方言的语料对“圪”进行了分类,可以更清晰地认清“圪”的用法。  相似文献   

10.
古汉语“有VP”结构中“有”的表体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古文献语料显示:“有VP”结构具有表示完成体范畴的功能。这种用法大致与副词“既”“已”相当。从使用频度和文献分布看,“有”的表体用法很可能与上古时期的某种方言有关。本文还联系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相关语言事实,对上古汉语中“有”的表体功能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西儒宁波话文献中助动词“用”肯定用法常见,表道义情态、动力情态,它并非晚清西儒由其否定用法类推“自创”而来,而是沿自明北部吴语。这一用法虽未见于北方通语文献,但见于南方宋儒语录、文言志怪小说以及明南方白话小说和今闽、赣、湘南土话等方言中,它很可能为南宋时期形成的南系官话用法。其肯定用法由同义助动词“须”的用法类推而来,并由道义情态义衍生出主语指向情态和认识情态。  相似文献   

12.
被动句在襄樊方言中的标记词多用“叫”、“让”,较少情况用“被”。因此,其被动句有自己的特殊用法。文章从襄樊方言被动句的结构类型、语义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被动句的标记词“被”的发展渊源,从而得出在方言中产生此种用法的特殊来源。  相似文献   

13.
现代汉语中“脱”的本义是“去除、消除”,一般用作动词充当句子的谓语部分,可在宿松方言中,“脱’’除了可以充当谓语外,还发展出了定语、补语、完成体标记的用法。文章立足于宿松方言中“脱”字共时平面上“实虚’’两大类用法的句法表现.结合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宿松方言中“脱”字的演化路径及原因作出了阐释,这对探讨其它方言中“脱”的演化具有类型学上的意义。除此之外,对宿松方言中“脱”字不同用法的描写与记录,对若干年后宿松方言的存留以及用宿松方言所记录下来的民歌、谚语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太谷方言属晋语并州片,在太谷方言中,“疙瘩”可以单独作名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名词,可以单独作形容词或与其他语素共同构成形容词,还可以作量词。本文分析了太谷方言中“疙瘩”的这些用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替”的词汇语义和句法环境的历时考察,可以清楚地看出“替”的虚化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等几个阶段。明清以后介词“替”的部分功能在北方话中逐渐萎缩,用法专一化,表达语义更加精密,不过“替”的早期用法,在有些方言里还有所保留。  相似文献   

16.
邵阳话中,反素词“来回”除了可以用作动词、名词、情状副词外,还具有情态义和篇章义,这在汉语方言中较有特色。其表示情态意义的语气副词用法的形成,与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中其他反素副词具有共同的认知语义基础,但不一定经历了一个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而可能是通过隐喻途径直接产生的词义引申现象。“来回”在语气副词用法形成后发生了语法化,还产生了话语标记等用法。由反义对立式动词性语素组合起来表达情态义,具有一定的类型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话不存在语气词“在”,但在汉语史上以及现代的一些方言中“在”能做语气词,并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文章以五寨方言为例,在考察五寨方言语气词“在”用法的同时,与汉语史上以及其它方言的用法做了比较,希求探究五寨方言“在”发展的历史源流。  相似文献   

18.
林海丽 《文教资料》2011,(36):112-114
淮安方言中“子”用法相当普遍,它的“子”缀几乎代替了普通话中全部儿化音词.造成淮安方言中儿化音缺失。“把”字在淮安方言中用法相当普遍,凡是普通话中用给的地方淮安人都习惯于用“把”。  相似文献   

19.
户县方言的否定式有通常用法和特殊用法:如北京话“V1得V2+V1不得V2”式在户县方言里相应的是“V2得V2”,户县方言“把”字句里否定词通常放在“把”字后边;户县方言的变调定势即否定词在省略了所连带的阴平音节后读作阳平调,变调越势是指否定词在省略了非阴平音节时也变作阳平调;户县方言对于北京话“V不V”反复问句的肯定式回答一般是“能V”,“V得”式一般要和“V不得”用于同一语境。  相似文献   

20.
汉语“着”字在陇南方言中有着较多的变体及用法,其中绝大多数用法和现代汉语“着”字的用法相同,另有一些用法和现代汉语有区别,试就陇南方言中“着”字的各种变体、用法及其来源作一简单叙述,并着重探讨其不同于现代汉语的用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