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都是关于民国历史的虚构叙事,由于创作年代不同、叙事目的各异,两者所虚构的民国历史大相径庭.革命历史小说将民国历史革命化,其虚构因受革命历史的制约而着眼于党史中某些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重要革命历史人物的演绎;而新历史小说则摒弃了这种从革命角度虚构民国历史的唯一性,虚构游离于革命历史之外的"新历史".虽然其能指被冠以民国历史之名,但其所指只是个人化的叙述话语.虚构的民国历史从革命历史到"新历史",折射出当代历史小说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革命历史叙事作为当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一直以来都为研究者所关注。近年来学界在革命历史叙事研究上取得了重大的理论突破和方法创新,但相比于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研究的日趋成熟,学界对1980年代以来有关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一些学者试图在“后革命”的视角下整合反映革命历史的作品,将其纳入同一理论框架进行阐释,但这一尝试还有待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3.
17年时期(1949-1966年)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以传奇叙事演绎无产阶级革命崇高理想。传奇叙事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两难位置:传奇叙事极大地弘扬了革命者的英雄气概,培养了人民对革命的自豪感;但因为英雄们传奇性的过分膨胀也导致小说对革命意识形态的偏离。在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中,传奇叙事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文学想像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等立宪派的革命话语对其革命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叙事产生了深刻影响,小说在历史题材的选择,革命历史事件的定性,历史学中的事件、行为者和场所等诸故事要素的编码,故事的叙述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对历史进行改写和重构的叙事话语模式。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革命历史,当代文学曾出现过两种在历史观、审美观都相距甚远的历史叙述。一种是十七年时期的革命历史小说,一种是新时期的新历史小说,前者是一种将革命历史神化、英雄化的叙述,后者则是将革命历史世俗化、凡人化的叙述。其实,在这两种“极端化”的历史叙事中,一直潜隐着一种试图将两者加以调和,或者说试图超越的历史叙事,那就是出自部分女作家之手的作品,项小米的《英雄无语》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展示了女性对历史的检讨和战争的反省。  相似文献   

6.
巴金创作三篇以法国大革命为题材的历史小说,在将历史真实向艺术虚构转化的过程中,所含强烈的个人情感倾向性体现出其以人民立场衡量历史人物的人民史观;从叙事伦理的角度来看,巴金在叙事时坚持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但个体自由叙事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文本中;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体现出去英雄化的趋向,展现出巴金一贯的人性立场和对“人”内心世界的关注。在人民史观和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下展现出细微的人性内涵.是这几篇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的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7.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创作实践中表征出对史传传统如重“正史”、秉“实录”、喜“奇异”等叙事理念的无意识内化,对结构体例、客观呈现、“异人异相”等叙事策略的有限度借鉴,而主流意识形态的高扬与历史观念的更新等又赋予“以史为鉴”“叙事干预”“体兼赋颂”等一定新意,甚至呈现出某种背离意图。这种既内化、借鉴又赋新、背离的特质使得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独特的文学谱系,人们在奉其为“红色经典”的同时,对其艺术价值与运思方式褒贬不一。深度探究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思其存在缘由,有利于重识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的丰富性以及中国文学传统的当代传承状貌。  相似文献   

8.
王永剑 《文教资料》2011,(18):16-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革命历史小说的新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被一些研究者称为新革命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之所以在世纪之交出现一个创作热潮.主要是由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包括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市场经济的影响.以及大众文化心理的促使。  相似文献   

9.
一部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学现象,只有纳入文学史的视野,在艺术流变和文化语境的纵横坐标中,才能准确判断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将“新历史小说”放置于中国当代小说艺术流变进程中来看,一方面,文本所表现的历史故事形态,展现了一个时代的作家们历史观念的变革。另一方面,故事形态变革的深层推进力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当代小说叙事观念的演进,是先锋作家们进行颠覆性的叙事革命中的又一次叙事展望。在历史的虚构性这一问题上,与其说是历史观念导致了作家的虚构,不如说是作家们对小说的虚构特质的认同和实践成全了虚构的历史。在意象上将虚构的历史故事纳入笔端,既突破了长期存在的史传传统的叙事方式,也使得其与之前的叙事革命相比,故事性、可阅读性明显增强。优秀的“新历史小说”文本中传达的历史况味以及人的生存感的真实性,构成了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小说不断寻求让小说回归小说的书写方式的一种经验沉淀。在当今的创作文坛上,我们拥有太多的理由,将新历史小说的叙事经验进行不断的审度甚至于酝酿。  相似文献   

10.
《人面桃花》是一部极具先锋特色的新历史小说。在叙事手法上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小说的宏大叙事,通过民间叙事和边缘人物来解读历史,探索历史背后的人性法则。同时它放弃了传统历史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将英雄俗化,还原了英雄作为普通个人应该具有的真实情感。对革命也进行了解构,革命不再是光辉神圣的,其中充满了那么多的偶然性。  相似文献   

11.
新历史小说在反叛革命历史小说的既定观念、规范和艺术手法等方面确证自身价值、意义,其代表作品从不同方面颠覆此前革命历史小说对历史与人的书写,呈现出一种新的历史观与艺术姿态。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反叛在刷新文学表达的观念、方法的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偏颇与缺憾。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对于革命历史叙事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十七年"革命历史叙事的多元性、革命历史叙事的比较、"后革命"视域中革命历史叙事特点以及文学接受与革命历史叙事关系等方面。流变的历程、作家思想和叙事的深层联系、经验教训以及发展可能,均是深化革命历史叙事研究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无情》是师陀的第一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小说颠覆了传统的革命历史小说叙事方式,揭示了普通人在战乱中的生活和情感世界,还原了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达到了宏大叙事的目的。本文就从革命叙事日常化、人物形象塑造普通化和淡化了政治意识三方面,分析其叙事特点和价值。  相似文献   

14.
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在叙事问题上表现出浓厚的"传统性".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逻辑等方面都表现出对古代白话小说的继承与改造: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的运用使革命意识形态获得了有效的传达;另一方面古代白话小说传统自身的特性使它溢出革命意识形态的规范而拥有了自身的存在意义,革命意识形态对其表现出规范与制约.在革命与传统的二重奏中,二者交相呼应而又互相抗争,形成了当代文学叙事的新传统,这一传统又潜在影响了至今的某些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15.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不同于传统意义的历史小说,主要体现于其新历史小说的如下特质:一是对传统的历史观念进行质疑、解构;二是以民间生活叙事置换宏大历史叙事,以民间生活作为历史叙述的主体;三是将个人/私人化叙事填充进宏大历史叙事框架内,进行"伪宏大叙事"。以上是苏童新历史小说的独特性,也是其消解与颠覆传统历史叙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现代历史小说处于文体的草创与转型期,它以诗意为旨归的叙事突围使之突破旧历史演义的格局,呈现了新的现代性文体特质。叙事突围融铸了现代历史小说的历史审美品格,也构成了自身叙事演进的线索: 1920年代鲁迅的文化反思型、郁达夫的主体感受型历史小说在1930年代继续演进为主题丰富、意象纷呈的社会阶级型、文化批判型、主观诗化型历史小说。1940年代,急切的现实关怀使现代历史小说格外关注历史的现实讽喻作用。叙事突围更进一步落实在具体叙事手法上,以时间的现时化,视角的个人化,文本的镜像化三种叙事手法营构出奇幻相生的历史诗学意境。  相似文献   

17.
"文革"结束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与政治转型的逐步展开,中国社会处在"后革命氛围"当中.在这一政治文化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革命历史叙事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多样的景观,在不同精神层面上展开了对经典革命历史叙事的重写,即革命历史再叙事.革命历史再叙事纠结在政治、市场、大众、知识分子等多重关系中.本文归纳、阐述了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几种文化取向和书写方式--续写:文化怀旧中的英雄归来与神话再造;补写:历史疑惑中的思想偏转与话语突围;改写:批判视域中的理想解构与神圣祛魅;戏写:娱乐消费中的狂欢谐谑与传奇重构.当然这几种书写也常常相互纠结.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与历史的关系历来难分难解,远者不提,单是1949年以来就有革命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新革命历史小说一波接一波的浪潮滚滚而来,又滚滚而去。历史的神圣面目从铸就到拆解再到否定之否定的重塑,不一而足,在这"正复为邪,善复为妖"的辩证发展中,昔日被宏大叙事组织起来的历史材料和意义结构如风化岩石的碎片,一块块剥落、坍塌下来,其总体面貌和意义早已变得模糊不清,作家要么直截了当地承认:"历史是什么?历史怎样成为历史?我不知道。"(蔡测海《楚傩巴猜  相似文献   

19.
后革命年代的革命叙事包括革命化叙事与非革命叙事两类,革命化叙事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色彩,以宏大叙事的经典模式讲述革命故事,致力于确证革命的正义性以及党的领导的英明性;非革命叙事吸收了民间叙事的诸多元素,善于讲述革命者在革命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伟业的传奇故事,但这些成长故事背后传达的仍是对党领导下的革命的捍卫。可见不论是革命化叙事对革命的执著坚守,还是非革命叙事借助于传奇故事的巧妙转身,后革命年代对革命的告别不是决然的。  相似文献   

20.
新历史小说:从解构历史到游戏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6年出现的新历史小说,使革命历史的宏大叙事出现了深刻转变,也使历史的记忆与表象进入了个体化表述时代.历史感悟的个体化倾向成为观照历史的一种趋势,历史叙述也留下了由最初的解构宏大叙事到解构历史,再到游戏历史的轨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