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选取《哈姆雷特》作为解读文本,从女性主义和权利说的角度分析了奥菲利亚疯癫的原因和疯癫中的反抗。男权社会通过内在的精神暴力统治,对女性内化男权和外在的对女性身体的束缚和暴力奴役女性,将女性逼至疯癫或使其被疯癫化;而女性通过表达自我在精神层面反抗,也通过自杀等手段从摆脱男性的外在暴力束缚。  相似文献   

2.
杨丹 《华章》2011,(18)
<哈姆雷特>和<红楼梦>>都有关于婚姻选择的描写,通过对哈姆雷特和奥菲利亚的爱情与宝黛爱情作比较,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婚姻问题的不同.而这种差异,却与中国和西方的不同的传统文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荣格关于"阿尼玛"、"阿尼姆斯"的分析心理学理论,分析了玛格丽特·米歇尔<飘>中的几组人物形象,认为他们的形象是"阿尼玛"、"阿尼姆斯"付诸行动的结果,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心理原型的投射,同时也源于玛格丽特·米歇尔自身的"阿尼姆斯"气质.  相似文献   

4.
阿尼玛作为荣格集体无意识理论提出的重要原型,主要指男人潜意识中的女性原型意象。乔伊斯名作《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里几位重要女性作为斯蒂芬潜意识里的阿尼玛意象,对他从懵懂到成熟的不同成长阶段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5.
《哈姆雷特》宣扬的人文主义精神其实是以男性为中心,致力于追求男性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以及男性对自由的一种追求.《哈姆雷特》没有重视女性的生命价值追求,更没有关怀和关切她们的命运.《哈姆雷特》所表现和传达的全部是男性的世界观和主张,整体基调都是注重男性的个性思想解放和生命的平等.《哈姆雷特》叙事所体现的基本主题就是以男人为本,完全把女人排除在权力和利益之外.  相似文献   

6.
交际中的气质美每个人都可通过塑造自已的个性来开掘自已的气质美,气质魅力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性别魅力。亦即男子汉应雕琢自已的男性特征:坚毅、刚强、力量;女子应丰富自已的女性特征:温柔、体贴、耐心。性别色彩模糊的人,气质魅力是要大打拆扣的。2、性格魅力...  相似文献   

7.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地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各有独特意象,且分别体现特定文化背景下的社会性别角色定位,二者的审美偏好分别对应西方美学理论中的壮美与优美范畴。目的地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主要特征是由具体意象引发个体内心触动,进而折射出的社会性别角色期望与价值导向。与西方既有品牌性别气质研究成果相比,中国旅游者对目的地性别气质的感知既有相同之处,更有独特之处,尤其体现在对目的地男性气质之“毅”、“勇”偏好和对女性气质之“婉”、“雅”偏好。  相似文献   

9.
疾风暴雨的社会现实,坎坷的人生经历,来自女性自身的体验与萧红独特的个性气质,成就了萧红具有浓厚悲剧色彩的艺术品格。她的作品展现了对女性悲剧命运的顽强抗争。对民族悲剧性格的自醒式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乐观探寻,其中渗透在悲剧意识中的生命热情更是萧红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审美情态。  相似文献   

10.
《蝴蝶君》作为著名戏剧《蝴蝶夫人》的改写本,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宋丽玲作为其中的女主角展现出了她性格的独特之处。笔者将依据荣格的人格面具原型和阿尼玛及阿尼姆斯原型理论,以宋丽玲的男女双重身份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性格发展过程中的特点,以揭示其人格面具下自我的认知过程:从躲在女性人格面具下的伪装者到完成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平衡状态下的独立人格的蜕变。  相似文献   

11.
周盛 《文教资料》2008,(6):21-23
本文从哈姆雷特悲剧的原初现象入手,认为哈姆雷特的心性气质体现的是生命价值优先的原则,这是一种传统的形而上学的精神气质.他的悲剧,一方面是人心秩序与社会秩序抗争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克劳狄斯的冷静计算与莱阿蒂斯的感性冲动这两种现代性原则舍谋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季雪冰 《现代语文》2009,(9):141-143
前人分析《牡丹亭》、《哈姆雷特》,多着眼于纯粹的艺术形象。本文试图在更广阔的文化史视野中对比、分析、解读汤显祖笔下的杜丽娘和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哈姆雷特,聚焦并解析他们所表现出的反常举动和经典气质,并尝试揭示其背后蕴含的审美差异与价值选择。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论对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阐释有着重要的影响。从最初的反映论、模仿论到"哈姆雷特是作者的哈姆雷特"的作者理论,从"哈姆雷特是剧本中的哈姆雷特"的文本理论到"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的读者理论,一直到"哈  相似文献   

14.
莎士比亚的戏剧之所以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笔下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女性形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情的朱丽叶、美丽的奥菲利亚、脆弱的乔特鲁德等这些悲剧中的女性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她们分别寄寓着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5.
神女梦与狐妖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梦意象,而“神女”与“狐妖”更是传统作品中广为人知的女性形象,分别代表了古代文化对于女性的两种不同审美倾向。表面上看,神女和狐妖,一则端庄不可亵渎,一则来自山野之间,多有野性,难登大雅之堂。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神女与狐妖都是阿尼玛原型的代表,带有善恶两重性,是古人对于女性人物“外端内媚”的双重要求。  相似文献   

16.
堵文晖 《文教资料》2009,(10):17-18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理论分析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通过对剧中女性人物的地位和排列顺序,哈姆雷特的“厌女意识”,以及模式化的女性角色,揭露了莎士比亚根深蒂固的男权主义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以影视媒体中的野蛮女性形象为依托,通过深度访谈以及小组焦点访谈,发现当代年轻人倾向于赋予女性的恋爱暴力以合理化的解释。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野蛮女友、温柔男友”的恋爱新模式及其出现的原因,从中透视当代中国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在影响翻译实践的诸多因素中,译者个性因素不容忽视。同一原文,常因译者个性不同形成译本的多样化。以《论语》为例,选取具代表性的五个英译本,探讨译者的不同个性如何影响翻译策略。理雅各的学者气质,辜鸿铭的古怪个性,林语堂的作家气质,庞德的诗人气质,以及安乐与哲罗思文的哲学家气质都使各自的译本风格互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新作文》2007,(12)
"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认知和感受,并为之营造生存、生成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机遇、氛围等,让阅读成为学生个性自由释放的过程,让课堂成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哈姆雷特的成长过程,它本质上是一个在迷宫中不断求证真相的过程。所谓真相,不仅仅是对凶手的确证与复仇,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哈姆雷特对于成人世界中有关权力、女性等等核心话语的追问与审视,因此,真相中的障碍或迷津,就成为了哈姆雷特成长经验中重大转折的契机,揭示真相的过程,就是少年走向成人的一种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