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地市级报纸上的会议报道,长期以来总是一副严肃面孔,标题都是某某会议召开,某某会议举行,某某会议开幕,内容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开了一个什么样的会,某某领导出席会议并作了重要讲话,然后是领导讲话摘编一二三等等。这种程式化的报道,记者不愿意写,读者不愿意看,处在两难境地。作为党委机关报,报道会议是责无旁贷的,不是不报的问题,而是及时、准确地报道的问题,所以在采编会议新闻时,常常使老记老编们为怎样报道而为难发愁。  相似文献   

2.
为了方便工作,如今很多媒体都对记者进行分线,有的记者就被分配专门跑会议。老是听会、写会,时间一长这些记者往往形成了固定的会议报道模式:导语部分、何时何地召开何会;主体部分,某某领导出席并讲话,领导说、领导指出、领导强调等等;结尾部分,某某领导也出席了会议,会议通过了什么决定或者会议号召云云。这样的会议消  相似文献   

3.
新闻,最基本的要求是“新”,这不单是指新闻的内容,新闻的标题也是如此,都应该在不同的新闻稿件或不同的新闻节目中有所体现,然而时下有些媒体的稿件(节目),读(看)后总感觉此报道与彼报道相差无几,此频道与彼频道没两样,不说千篇一律,跟风之嫌随处可见,甚有愈演愈烈之势。大家知道,新闻标题是文章的眼睛,非常之关键,常有“题好文一半”之说,确实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卖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市场经济中,各媒体的“首脑”都在为争夺“眼球”赢得市场而绞尽脑汁。好的标题确实可以吸引读者,而若标题…  相似文献   

4.
“回锅肉”,食客们并不陌生。也许是笔者孤陋寡闻,尚未得悉它被列入中国名菜之林。“回锅肉”,顾名思义,即煮熟之肉加以配菜、佐料再次翻炒。虽然“肉”失去了原汁原味,但在操作上毕竟省力省时,作为大众化菜肴之一,还是很受欢迎的。然而奇怪的是,新闻报道中也不乏“回锅肉现象”。比如,有人压根儿没去参加某个会议,却根据几个领导的讲话进行一番制作:某某领导在会上怎么说,某某领导在会上又怎么强调,与会人员又如何热烈讨论,穿靴戴帽,如此这般,写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更加滑稽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文前或文末,总不忘堂堂正正地署上本报(刊)记者某某某的大名。这种“遥控写作法”,使不知底细的读者如坠五里雾中。又比如,有的编辑将一些作者的来稿或别人已经见诸报刊的一些文章中的  相似文献   

5.
一个好的标题,常常会使一篇新闻增色添彩,令人过目不忘;而一个淡而无味的标题,常使人视而不见。可见,标题制作是新闻工作者“十八般武艺”中重要一环,是一门值得深入研究的艺术。 目前,虽然县市台已逐步开始重视标题的制作,但整体效果却不尽人意。一是“套路式”标题多。如会议报道的标题,往往是《我市召开某某会议》;领导活动报道的标题也是《某某参加某某活动》;工作经验性消息常常是《某某局工作力度大效果好》等等。这样的标题尽管也揭示了新闻主题,但千篇一律,令人厌烦。二是“仿古式”标题多。如写医生就用  相似文献   

6.
翻开报纸,充斥版面的会议新闻多数是一副生硬的面孔,不是某某领导强调,就是某某领导要求,让读者望而远之。会议新闻的这种状况,造成读者既不愿看,也不愿听,这让部分记者和编辑在思想上存在着写会议难、写会议烦、写会议新闻难出新的认识偏差。  相似文献   

7.
8月21日新华社的通稿,首次报道习近平同志“8·19”讲话。但各家媒体主标题的设计很不一样。新华社通稿的标题是“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采用的是“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受新华社通稿标题的影响,北京的《北京青年报》和《京华时报》的标题为“意识形态工作是极端重要工作”,显然是新华社标题的简化表述。诸如“某某工作很重要”之类的话语,基本等于没有说。因为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就是到了什么地方、遇到什么情形,就说什么是重要的,这没有错,但也没有特别的意义。采用这样的主标题报道习近平的讲话,没有真正抓住习近平讲话的要义。  相似文献   

8.
尹薇 《新闻知识》2006,(7):69-70
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一张报纸在手,读者第一眼就是先看标题。标题“抓”住了读者,他才会继续往下读;否则,读者就很难再看下去。近年来,一些媒体特别是都市类媒体为了“抢夺”读者的视线,在标题上或刻意渲染、大肆炒作;或矫揉造作、跟风媚俗;或故弄玄虚、凭空杜撰,什么“某某明星‘自杀了’”、“某某大腕‘出事了’”等标题频频撞入人们的眼帘,还有什么“动奶酪”、“一路走好”、“闪亮登场”、“将什么进行到底”之类的新潮八股和另类套话,在报刊上也多如牛毛。而看看题下的文字,大多是空穴来风,掺杂兑水,读者大有上当受骗的感…  相似文献   

9.
现在,读者普遍反映会议报道可读性差,这除会议消息本身没写好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会议消息标题不精彩,抓不住读者。 会议消息要“勾”住读者的视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首先要在标题制作上下功夫。 去年二、三月份,笔者作一版编辑时,适逢会海高峰期,全市召开局以上大小会议近40个,记者和通讯员交来的会议消息见报稿标题90%是笔者重新作的,报社领导在每周的评报中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表扬。 笔者在制作会议消息标题上,主要从四个方面人手。下面笔者就原稿与见报题作一比较说明。 一、标题要抓住“新闻眼”,避开“会议”二字…  相似文献   

10.
坚持正面宣传报道为主是新闻报道的基本方针,这是党的新闻工作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但在以往的一些正面宣传报道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形成了正面宣传报道的误区。作为编辑,由此不断审视这些误区并提出对策就显得尤为必要。一是会议和领导活动的新闻报道过多过长,难以产生良好的宣传效果。尤其是在党委机关报上有时会议消息和领导活动摆满头版,领导“强调”、“指出”、“要求”、“提出”、“作重要讲话”等等,大段大段照搬领导的讲话,由于各级领导的讲话都上,势必在内容上有雷同之处,在版样上也显得呆板,这种做法看似很全面也很准确,但却让大多数读者生厌。二是缺乏生动感人的新闻事实,以至平淡说教,难以引起读者的关注。一些正面报道不是从具体的新闻事实出发,而是采取贴标签的方式,大话、空话牵强附会,套话、假话生硬说教,给人以浮浅零碎之感。三是报道程式化的表现手法,难以产生令人阅读的欲望。有许多报道往往因为内容呆板,表现手法陈旧,编排技巧单一,缺乏新意,从报道形式到遣词造句存在程式化、雷同化、表面化现象,难以为广大读者所喜闻乐见。四是先进典型可敬可亲的报道,难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尤其是对先进典型不恰当地拔高渲染,移花接木,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1.
在绝大多数媒体上,关于领导,人活动的新闻就这样两种:一是会议,二是视察。领导开会也叫“出席会议”或“到会讲话”,但不能叫“参加会议”,因为那是指主席台下面的人。有时领导到会还可以叫“亲临会议”,或“亲切接见与会人员”,因为领导日理万机,仅在会上露一下脸就忙别的去了。而为了体现领导亲民、务实、民主,党政要员的视察一般在正规媒体上出现时都被称为“调研”,偶尔也会称“考察”、“检查”。  相似文献   

12.
我爱读报,发现报纸上“解决”这词儿使用率尤其高,经常映入眼帘的醒目标题是,某某领导深入基层“解决”了什么问题;某某单位解决了困挠职工多年的什么难题;某某地区为群众办实事,“解决”了群众普遍存在的什么困难;某某部门,领导敢于碰邪,“解决”了职工反映强烈的什么问题。 既然是解决,我就想知道是怎么解决的,解决的结果如何。可时常是很难找出实质性内容。所谓解决,不过是订了几条纪律,发了几条规定,健全了几条制度,重申了几条禁令,以及为解决问题而开了多  相似文献   

13.
某省会一家市报,报道省里的会议新闻,一次又一次地和省报的报道一字不差,甚至标题和版面位置也一样。这些新闻还有一个特点——长,少的二三千字,多的五六千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据了解,是由于省有关领导要求发“通稿”。领导同志提出这样的要求,可能是想突出会议的重要性,强化读者的印象。其实,这只  相似文献   

14.
平常阅看报刊,对频频出现的“重要讲话”这一词语,时常在头脑中挥之不去。特别是在报道各级领导出席会议、调研考察、座谈讨论、剪彩和签字仪式等活动时,哪怕是随便说上几句话,就冠以“重要讲话”;听取下属单位的汇报,也冠以“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跟着还要来一句:“并作了重要讲话”。“重要讲话”用滥了,令人厌了。“重要讲话”大都指从领导干部口中说出的,虽然不是什么“金口玉言”,但在中国,素有官本位的传统,因此,当领导的一讲话,冠以“重要讲话”也就不足为奇。那么,平民百姓说话即使很有哲理、很通俗,毕竟“人微言轻”。君不见,…  相似文献   

15.
“三贴近”是新的历史时期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而“三贴近”之所以被特别提出来,是因为我们的新闻工作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事实也正是如此,比如在会议报道方面,就有着比较明显的表现:一是重模式轻提炼。日常的各种会议报道,大体形成某天某日开了什么会,出席人员名单一大批、某某讲话、如何指出、如何强调等固定格式,而对会议和活动本身涉及到人民群众关心的重大问题缺乏突出叙述、对提出什么新的观念、有何新的政策、新的措施等却缺乏提炼,深入挖掘不足,使会议报道落人一种  相似文献   

16.
“排名不分先后”这几个字,经常出现在一些报刊上。这几个字,多用在对某项活动(工程、会议等)有所“赞助”或表示“祝贺”的单位身上。这几个字,俗套、刺眼、虚假,进而令人倒胃!从形式上看,一串单位名单登在报刊上,从头到尾,有先有后,白纸黑字,若不分先后,怎...  相似文献   

17.
赵伟 《新闻爱好者》2005,(11):30-30
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报道,在新闻单位的宣传工作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对党政机关、领导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重要讲话与各种工作部署的大量报道,是媒体实现党的喉舌作用的主要途径之一。会议尤其是一些重要的会议,也一直是人民群众非常关注的内容,如每年的全国“两会”可谓万众瞩目。但长期以来,对会议和领导人活动的报道,媒体的版面和时段总是遵循着这样的惯例:不论新闻价值大小,只看职务高低,按官职大小设定章长短,安排时间版面,致使会议报道成了讲话报道。  相似文献   

18.
“某月某日,某会在某地召开,某某领导到会……”。这就是经常见诸报端的会议报道。看到这类报道,许多读者会感到枯燥无味。作为报社,这类报道既得罪了不少读者,搞得不好,也容易得罪领导。《郑州矿工报》有一次搞会议报道,记者在写稿时,忘记写上一位到会的领导名字,这位领导见到报纸后,电话打到社长办公室,询问是否有领导故意让这样发,弄得社长哭笑不得。  相似文献   

19.
一月谈     
“重要”太多有何益申建华常常看到一些媒体在领导干部的政务活动报道中,使用“亲自”、“重要”之类的词句,有时一篇文章出现十几次,以致形成了一种令人生厌的文风。人所共知,目前新闻稿件中的“亲自”用得过多过滥,诸如某某领导同志亲自批示、亲自主持、亲自调查、亲自考察,等等。除此之外,新闻稿件中的“重要”二字也不宜使用过多。领导同志讲话、作指示或发表文章,在报纸上发表就是了,用不着动不动就说某某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不分场合,不分地点,也不管讲多讲少。“重要”多了,也就不重要了,而且有些领导同志的讲话…  相似文献   

20.
从事党政系统的报道对于晚报记者来说是个“苦差事”。我四年前毕业到《宁波晚报》工作,便接手了这一行。四年的实践,体会了跑党政系统的难处,不过也找到了一些窍门。 我觉得晚报记者从事党政系统报道有“三难”。 一、两头为难。一般来说,由于各自所站的角度不同,普通读者喜欢简洁明了、短小精悍的报道,而一些领导比较关心的是自己出席的活动报道位置有多高、讲话有多长。特别是遇上工作性、程序性的活动和会议,如果不写报道,活动主办单位不高兴,可这样的活动稿件写起来又容易生硬,读者不满意。有时稿件写得短了,读者满意了,可是主办单位或领导往往认为报道不全面,觉得没有一长串领导名单,体现不出会议的重要性。二、出好稿难。人们普遍对报道会议的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