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视,在众多媒体中的地位越来趁突出,越来越重要;电视,对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但电视出现的“三多”现象也越来趟使观众难以忍受。 一是会议新闻多。每天夜晚,打开电视,首先要看中央台的新闻联播,而每次联播中的会议新闻几乎占了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一时间。上行下效,各省、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中的会议新闻所占比例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弄得观众们天天看那些“大官小官排排座,主席台上讲话者口芳悬河”的镜头,以致于老百姓三五天没看到某些领导讲话开会的镜头,就怀疑某些领导是不是犯了错误,被纪检部门“两规”了,或…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改革会议报道的呼声在各新闻媒体始终不断,但呼声归呼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把镜头对准到会的领导。眼下面对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改革“会议”报道乃大势所趋,从中央台到各省市主流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变化的亮点是在抓“会议”鲜活新闻上下工夫,从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寻求突破,巧妙装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改革“会议”电视报道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抓住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用百姓视点报道会议事实上,充分挖…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改革会议报道的呼声在各新闻媒体始终不断,但呼声归呼声,在电视新闻节目中面貌依旧的会议新闻仍屡见不鲜,报道会议的记者仍然把镜头对准到会的领导。眼下面对电视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现状,改革“会议”报道乃大势所趋,从中央台到各省市主流媒体,除了一如既往地做好会议程序性报道之外,最大变化的亮点是在抓“会议”鲜活新闻上下工夫,从内容到报道形式都寻求突破,巧妙装扮,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下面笔者就对当前改革“会议”电视报道谈儿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我的领导是个普通人。首先名字很普通。大街上随便可以找到个把叫“李兵”的,他就叫李兵。其次,长得也很普通,一副眼镜底下,鼻子、耳朵、嘴巴,啥都不缺,啥都不多,而且都长得规规矩矩,没什么出格的地方。但是他又有很多出格的地方,明明是北京城里长大的高干子弟却心甘情愿做了湖南电视台农村节目“乡村发现”专栏的制片人、主持人,而且一做五年有余颇有成就。就是因为做“乡村发现”他获得了中国金话筒金奖、范长江新闻奖,还有观众青睐奖和农民信赖奖等等,后二项奖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最为珍爱的奖。农民叫他“兵哥”,一声兵哥…  相似文献   

5.
眼下,从中央到省市到市县,某某领导在某某活动和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的内容充斥各媒体,有些还上了大标题。领导讲话能够上媒体、上标题,说明领导讲话的内容确实重要。国家有关的大政方针或者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导讲话,如国家领导人在十六大会议上的讲话,确实是重要讲话,媒体不在标题上加“重要讲话”这几个字,读者也会重视这种讲话。媒体加上“重要讲话”,也就有画蛇添﹄新闻爱好者2003/7足之嫌。如果是领导例行公事的活动和讲话,和老百姓的关系不大,即使加上了“重要讲话”这几个字,读者心里也会有被糊弄甚至被愚弄之感。这让笔…  相似文献   

6.
“抗议”、“强烈不满”、“密切关注”、“深表遗憾”、“严正交涉”……等等外交辞令,看如套话,但人们并不反感。因为它适宜外交场合。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媒体上竟兴起了令人颇为反感的“新闻辞令”,如——上级领导下来视察,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第二天见报便是“各方面工作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有些工作,刚刚起步,就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某项工程完工,有人称赞,就报道“获得高度赞扬”;某剧仅少数人看过,便称“广大观众一致给予好评”。这类“新闻辞令”有个共同点:溢美的多。当受到批评时,有人还不服:“批评报道要…  相似文献   

7.
对于各种会议,很多新闻单位习惯于用与会领导的行政级别来判断它该不该报和报多长。某些行业性部门性的会议,本来只是例行的工作安排或总结之类,并无新意。但往往因为某个级别较高领导的出席。就似乎变得重要起来,不惜用很大的版面、很长的时段加以报道,结果报纸变成了“会议简报”,广播电视成了机械的“传声筒”。曾有香港同行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内地的电视或者其他的媒体,给人的感觉信息量好像不大,除了会议之外还是会议。”会议新闻过多、过滥成为新闻宣传的通病,也成了新闻改革的一大“拦路虎”。  相似文献   

8.
时政新闻可说是综合类报纸的主角,哪家大报的头版,都是时政新闻当家。但这类新闻—般都是中规中矩,四平八稳,讲究的是“政治”。一般的周报,因为时效跟不上,没有谁会把时政新闻当主角来唱。即便做时政新闻,也得从边缘性上做,或纵向挖掘或横向延伸,但弄不好,又是不痛不痒的,成了些“伪纵深”、“伪关注”了。但《南方周末》与众不同,比如今年的全国“两会”,因为含有国家领导换届的重大新闻要素,自然比往届“两会”更加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媒体来说,“两会”新闻只要做得好,无疑是个卖点。《南方周末》就连续推出聚焦“两会”的“癸未施政”系列。  相似文献   

9.
为落实中央领导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宣部于2006年12月27-29日在北京举办“落实‘三贴近’专题研讨班”。中宣部副部长李东升、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等领导到会。中央媒体的主要负责人,各省市自治区报社总编、电台和电视台台长,各省市自治区宣传部新闻处长.全国新闻院校校长(院长)和新闻界理论专家2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确定新华社、解放日报、重庆日报、湖北日报、河北电台、江西电视台六家媒体作大会重点发言。本台杨兴盛台长以《落实“三贴近”营造舆论强势》为题,结合河北电台近两年来深化改革和实现突破的发展变化实际。从落实“三贴近”必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坚持“三深入”、必须充分发掘媒体优势、必须坚持创新等方面在大会发言,在与会代表中产生积极反响。这也是杨兴盛台长继今年7月中宣部“新闻媒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研讨大会”发言后.第二次被指定在中宣部组织的大型会议上作主题发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办报"幼稚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许多不成气候的报纸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逼上梁山”,上不了“梁山”走投无路也会退出些病来。时下报业的流行病,以下面三种为最甚。不妨列出,供报业同仁参考,并加戒慎。一曰“大话病”。唯有说大话才惊心动魄,横扫千军。过去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现在是“人有多大话,报有多大版”,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比如说追星族,就说得中学生一个个都是歌痴加情痴;说汽车走入家庭,就像人人都做汽车梦;说鳖精营养液,就叫人以为马俊仁拿冠军是靠秘方。说大话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好极端。说人道事,或者好,或…  相似文献   

11.
孙愈中 《新闻记者》2005,(10):34-35
“有偿新闻”也叫“软广告”,是指某些企业单位或经营者个人为了宣传自己的产品或服务而想方设法在一些媒体中上镜头、占版面、出声音等。以新闻报道的形式为自己做宣传,而给予记者或编辑以物质利益的行为。如今,由于媒体对“有偿新闻”的把关越来越严,  相似文献   

12.
张秋瑰 《新闻记者》2005,(11):39-39
持续攀升的房价让太多人“望房兴叹”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各种各样的牢骚也已经发得很多了。让我再次发出感慨,感慨“住房梦”难圆、“住房梦”遥远的却是源自大众媒体,源于不久前在媒体上看到的两则简讯。  相似文献   

13.
常用的外交辞令,如“密切关注”、“深表遗憾”、“严正交涉”等等,看似套话,但人们并不反感,因为使用得体,适宜外交场合。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媒体上竟兴起了颇令人皱眉头的“新闻辞令”。 上级来视察,说了几句鼓励的话,第二天见报便是“各方面工作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有些不必分出阶段来的短期任务,刚一起步,就说“取得了阶  相似文献   

14.
章成钧 《新闻实践》2009,(11):43-43
党报或大报被封为“主流媒体”,向来是没有争议的,也是不容置疑的。不过,在笔者心底,总是存有些许疑问:那些全国发行量跌成十几、二十来万的,因为它端着党报或大报的架子,发行有“红头文件”撑着,“主流媒体”的封号就是受之无愧的?这符合唯物辩证法吗?  相似文献   

15.
艺凡 《声屏世界》2007,(3):51-51
“主播”一词译自英文“Anchor”。此前,我们一直将“Anchor”译作主持人或者新闻节目主持人。事实上,在美国能真正被称作“Anchor”的人并不多,因为主播必须具备下面几个要素:一、要享有很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威望,在媒体内担任一定的行政职务;二、要有丰富的新闻从业经验。每当有重要事件发生,要亲临现场做采访报道,并且在新闻选择、编排及传播中适度加入自己对新闻的解释或议论,以增加新闻的有效信息量和权威性。由此可见,叫不叫主播不是一个简单的称谓的变化,不能简单地就以主播来替换或取代新闻播音员的称谓,因为这个称谓的不同实际反映出的是新闻播报人在职责、职能上的发展和变化。比照目前国内电视节目的运作体制和制作方式,我们不难找出国内目前的电视节目中难以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主播的背后原因。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对会议新闻的报道,议论比较多,反映比较强烈。改革会议新闻,阻力比较大,下面“三种心理”是不可忽视的障碍。一、上级个别领导同志的“名位心理”。会议是传达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指示精神,布置工作的一种手段和方法。但是,新闻媒介不能会会报道。因为有个会议新闻的价值问题。少数领导同志不这样认识和理解。他们往往较多地关心的是“报纸上有名,广播里有声,屏幕上有影”。不论大会、小会,业务会、工作会,只要他到会讲话,即使是会中插话,当地的新闻媒介也必须冠之“重要讲话”放在“头条”作“重头报道”。上级个别领导同志的这种“名位心理”,尽管表露的方式不同,但不能不说它是改革会议新闻的一种障碍。  相似文献   

17.
王雄 《新闻知识》2005,(12):72-73
各类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中包含了大量政策引导、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信息,是党报宣传的核心内容。但在目前的党报宣传中,这类报道也包含了大量程序性、工作性等内容,形成了一种“模式”,大部分读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望而生畏。因此,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除了在选材上要进一步体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外,还应强化会议报道的可读性以吸引读。  相似文献   

18.
习惯是一种很强的力量,因为有了它,很多事情在习惯之外,就不容易做好,譬如建立“学习型报社”,就属于此类很多报社的领导都知道建立“学习型报社”,不断提高职工素质的重要,但是“知道重要却做不好”成了实际工作中的一根“软肋”。有的单位有时候也临时组织一下开会式的学习,只是走个形式而已。编辑记者是报社中最需要学习的人员,但有些人却常年不参加报社的会议,更不用说集体学习了。一方面是领导知道重要,但却不做或  相似文献   

19.
邵志远  袁侃 《青年记者》2007,(16):29-29
“不怕通报,就怕上报”、“有困难、找媒体”都是人民群众对媒体监督功能的形象评价。但是媒体在其影响力迅速扩大的同时,其角色功能也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异化,特别是其在行使舆论监督这一功能时,出现了错位和越位,对于政府行政、司法公正和社会风气产生了不良影响,违反了社会主体各司其职的精神。“媒体审判”,也有学者称其为“舆论绑架”的现象开始频频出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关燕 《青年记者》2004,(9):83-83
长期以来,会议报道充斥新闻媒体。尤其是电视媒体的新闻栏目一度成为每日更新的“会议秀”。在这些会议报道中一些流于程式化的空泛报道让人生厌,先是领导名字依次罗列了一大串,然后以居高临下的领导的“要求”、“强调”等口吻强塞给观众不知其所以然的信息加上画面单调乏味,语言呆板枯燥,有用的信息少之又少。面对这些会议新闻。面对内容变幻无穷、面积大小不一的各幅红色会标观众们最终作出了“看完头题就换台”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