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今已成过街老鼠的海洛因,6年前却是新闻报道的禁区。本文作者不畏艰险。千里暗访,写出报告文学《疯狂的海洛因》,第一次以全景式的场面全面披露毒品在我国边境扩散的现状。文章首载于1991年第一期《萌芽》,后经《南方周末》、《星岛日报跨国内外报刊广为转载,产生巨大影响,并受到领导人士的重视,因而荣获1991年度的“萌芽文学奖”,还被译成多种文字。——一编者6年前,我和云南没有任何关系。在我原先过于绚烂的想像里,云南大概就是“风花雪月”,大概就是象牙红木了。但是,忽然一夜之间什么都改变了。─—那是1990年的春天,我…  相似文献   

2.
《博物馆研究》2003年第4期冯文学、李宇峰《辽宁凌源发现“大金中都天宫院法师幢记”经幢》一文介绍了在辽宁省凌源县发现的一通金代皇统七年(1147)的经幢,幢上有“大金中都天宫院”等字,作者认为此“中都”就是中都大兴府,“根据凌源发现的皇统七年的经幢上已出现‘中都’字样,  相似文献   

3.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4.
穆青同志的新作《涑水情》(见《瞭望》周刊1990年第35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写的是作者与一位老农业劳模之间的交往,看起来差不多全是些细微、平常的琐事,写作上也主要是平实的记述,没有时下文章常见的那种高八度“强烈的抒情”描写,没有滔滔不绝似乎“饱含哲理的议论”,但通篇充满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的力量。那么,这篇作品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我想,大约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作者的真情。穆青作为一位老记者,在长期  相似文献   

5.
由辽宁人民广播电台高级编辑李涛撰写的《涛声岁月》一书,近日出版发行。该书汇集了作者40年来撰写的有关广播采编、播音主持、作品评介等方面的论文。李涛自我介绍说,我“没有超凡的智力,没有超人的天赋,靠的就是苦学加实践,勤奋加创新”。细读该书,不但可以感悟到作者的心路历程,也可以看到作者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事业辉煌的成功之路。《涛声岁月》出版发行@劳姜  相似文献   

6.
我是1990年开始学着写小消息、小言论、小杂文的。根据自己近几年的写作实践,谈谈提高中稿率的问题。 一是找“窍门”。找“窍门”就是选好文章的主题。有些问题粗看没有什么新意,但从另一个侧面入手,就可以使要写的内容翻“新”。1990年,国务院第二次在全国范围内清理企业“三角债”,我就在“第二次”上寻找“新”的突破口,当时我想:既然再次清理“三角债”,就说明清理三角债有个“前清后欠”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三角债”就会永远清理不完。我就撰写了题为《“清欠”要防“前  相似文献   

7.
业余作者吴爱连的记事短文《骑车撞了“老外”》,在《首钢报》周末副刊“百花”版头条位置刊出后,《北京晚报》的“都市生活”专版头条也刊载了此稿。一篇500字的小稿,何以能被两家报纸的专版不约而同地选作头条?我认为此稿有以下特点:一、选材好。记实性的文章就是要求作者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要求以小见大,善于选材。《骑车撞了“老外”》的作者把握了这一规律。下班骑车去换煤气,不巧中途与人相撞,实属平常人平常事。似乎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作者能注意从平常生活中抓取写作镜头,从平常生活中发现不平常之处。你看,  相似文献   

8.
《死魂灵》作者果戈里只所以成为“震撼了整个俄罗斯”的大作家,其成功的秘诀就是:“每天写点东西、如果没有什么可写,就写为什么没有写”。人常说“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硬功夫,就别想“语不惊人死不体”。鲁迅先生只所  相似文献   

9.
今天我只讲一个问题,即新闻作品的风格问题。名记者必然有自己的风格,没有风格成不了名记者,这是一条规律。仅仅是写稿多,没有风格,几天不见报,读者就记不住你了;或者虽然记住了你的名字,却记不起你的作品。有时读者会说某某记者“见报不少”;但问起“他都写了些什么稿?”回答是“记不起来了”。记者要成名,没有见报的数量显然是不行的,但如果没有自己的代表作,没有让读者过目难忘并剪贴下来反复欣赏的作品也是不行的。没有代表作,对记者特别是资深记者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什么是风格什么是风格?风格就是作者的个…  相似文献   

10.
我是一名喜爱新闻宣传的业余通讯员,但由于工作关系,很少有时间跑单位采访,所写新闻作品不多,大部分为言论作品。自1990年以来先后在省、地级报刊上发表言论作品100多篇,其中(要重视抓“尾”}一文,获四川日报“亚太杯”巴蜀小议征文三等奖。总结这些言论作品的写作经验,我就关于如何为报刊写言论,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一、它边的论点来日每篇言论文章,无论大小长短,都有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就是作者在文章里提出的观点和主张。论点是取决于一篇言论文章成败得失的关键。作为业余通讯员要选好论点,就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1.
周末在“‘越野’性的看法”一文里(见新闻业务1957年第七期),提请大家注意一个“新”的论点,那就是所谓“新闻的二重性”。作者说:“新闻本身是没有阶级性,但是当新闻事业萌芽诞生时,新闻报道就落入了‘阶级’的手中,成为阶级斗争主要武器之一。”接着作者就说:“因此,归纳起来说,新闻  相似文献   

12.
去年11月,陕西某高校出版社出版了署名笑围的《刘文彩真相》一书。全书共分四篇,作者的主要观点是,在《收租院》、《百罪图》等陈列作品中描绘的面目狰狞的刘文彩,内容大多来自后人加工,某些部分更是纯粹的虚构。作者认为,刘作为地主阶级恶势力的代表登上历史舞台,是当时的政治气候促成的,将一个“传说”中的刘文彩作为一个家喻户晓的大恶霸和刘氏家族的替罪羊,是不公正的。据称,为撰写此书,作者作了数年实地调查,寻访了刘氏后裔及相关人士,目的就是要用“既搜刮民脂民膏、助长烟毒,又慷慨兴学、济困扶危的复杂形象”取代“传…  相似文献   

13.
《天堂的缺憾——〈平凡的世界〉刍议》(发表在《中国图书评论》1990年第4期上,以下简称“缺憾”)一开头,作者自云“平素读书,只凭感觉”,接着便凭着自己只读过两遍的“感觉”,从艺术真善美角度对《平凡的世界》进行一番分析,结论是:它的艺术天堂里缺乏“真”,从而宣告了对它的否定。读过这篇评论,本人觉得作者的“感觉”没有上升到理性高度,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一、孙少平:青年知识农民的悲剧角色? “缺憾”认为,孙少平“最初的追求也不过是离开双水村而已”、“他并不知道该追求点什么”,是一个“迷惘”的悲剧角色。本人认为,  相似文献   

14.
李下 《中国编辑》2007,(2):89-90
编辑是干什么的?听有的人说,编辑就是“拉稿子的”。这话按说也没大错,作者的稿子,可不就是编辑们又是打电话,又是登门拜访,从人家那里“拉”来的么!如果你仅是十分崇拜作者,害怕得罪作者,一字不易地把该作者的稿子发表出来,你确实也就是个“拉稿子的”。  相似文献   

15.
以文字形式表现自己或他人的思想感情,只有同时做到两点,文章才是真切的、活生生的: 一,作者的写作活动,首先是作者的真实心理活动;二,描写他人,刻画他人,首先是体察该人的真实思想、真实行为。 有一个常用词,叫作“真实”。以此要求作者,就是要忠于自己的真情实感;以此要求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表现、描绘,就是要写得真实。有人问:在写作上什么最难?回答是:写像了最难,写真实了最难。“真”与“实”不是同一个概念。写“真”了,难;写“实”了,尤其难。“真”是指外观上的“大概齐”准确;“实”则是指内在的、精微的准确。…  相似文献   

16.
多摘“鲜葡萄”少制“葡萄干”上街买蔬菜水果,大概没有专拣不新鲜的人。同样,读者翻看报纸,也总是不愿意看早已过时的“新闻”。一条新闻有没有新鲜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不是“活鱼”,往往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也表现出作者报道技巧的高低。往往有这样的事发生,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那么回事儿”,高  相似文献   

17.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8.
多摘“鲜葡萄”少制“葡萄干”上街买蔬菜水果,大概没有专拣不新鲜的人.同样,读者翻看报纸,也总是不愿意看早已过时的“新闻”。一条新闻有没有新鲜特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是不是“活鱼”,往往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评价,也表现出作者报道技巧的高低。往往有这样的事发生,在很多人看来就是“那么回事儿”,高  相似文献   

19.
赵莳 《现代出版》2002,(2):27-28
2001年初,我编辑加工了一本长学制基础医学教材———《医学免疫学基础》。这本书出版后赢得了许多教师和学生的赞誉,特别是得到了教育部有关领导的高度评价,被称为“21世纪的新型教材”,并将作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向全国医学院校推荐。那么这本书有哪些特点呢?一、作者的创新精神是新型教材出版的动力作者是出书的最关键因素。作者的创新意识、创新动力是写好教材的基础。没有作者的求新、求异的精神,写出的书也很难与以往不同。《医学免疫学基础》作者高晓明教授是1997年应聘回国,1999年被选为“长江学者奖励计…  相似文献   

20.
从前以为,当编辑,不过是改改错别字标点符号,顶多也就是调整一下段落篇章加个标题什么的。此想法,其实大谬。一名作者,前后两次寄来同一稿件。起先只当是粗心或无意,然细一比较,发觉两次寄来的稿件在描述事件经过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竟有一处重大改动:文中指导员的名字由前次的“张××”变成了“李××”,当然事件发生的明确地点“×连”也就被相应地模糊掉了。据此推测,“李×”肯定不是×连的,作者担心×连见笑便“顾左右而言他”,其用心可谓良苦。然而当编辑的,看着两篇稿件上均赫然盖着红色公章,亦不免吓出一身冷汗。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