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模糊词语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吕绍武许多新闻教科书几乎都强调新闻写作应当尽量少用或不用诸如“最近”、“不少”这样的模糊词。但新闻写作实践告诉我们,许多新闻免不了要用模糊词语,若用得恰当,能起到精确词语不可代替的作用。模糊词语,是指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  相似文献   

2.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常见的一种错误,是文言虚词的使用不得法。如“攸”字的使用。“攸”,是个助词,是“所”字的意思。但是人们往往把它跟“有”字的用法混同起来。举最近一个例子: “在‘官本位’体制下,行政级别确与单位和个人的生存发展攸关。”(见1988年8月1日人民  相似文献   

3.
词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词与字不同,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字,也可以不止一个字。例如“奶奶不看电视” 这句话共有六个字,但却只有“奶奶”、“不”、“看”、“电视”四个词。这是因为,“奶奶”之“奶”,一般不单独使用;而“电视”的同义决不等于“电”和“视”这两个字义的简单相加。在这时候,“奶”、“电”、“视”三个字都只是构词的备用单位,简称“语素”。 关于词的知识,掌握的重点是对词义的理解和词的分类。 理解词义是运用词语表情达意的前提。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是指词的词汇意义,亦即与同的语音形式结合…  相似文献   

4.
晓言 《中国广播》2004,(2):50-50
由“采”和“彩”组合成词语在一些文章中被误用的比较多,常见的有,错把“神采”写作“神彩”、“风采”写作“凤彩”等。  相似文献   

5.
错别字探因     
一、书写错别的情形书写错别是错别字中最常见的现象之一。造成它的原因主要是:(一)由于汉字字形、笔画相似造成的错误。常见的有:未、末;衷、哀;夭、天;干、千;钓、钧、钩;栗、粟;梁、粱;戊、戍、戎、戌等等。(二)有些字形极其相似,而字义差异很大。如:“育”、“盲”“肓”也是常常分辨不清。(三)有些字因其偏旁混淆不清而造成错误。较常见的有“拨”与“拔”;“仓”与“仑”混淆等。(四)对于某些汉字字义不甚了解而形成的错误。常见的“兢兢业业”错为“竞竞业业”;“寒暄”错为“寒喧”;造成这些字错误的原因正是…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语里字音相同,字义相近的字有很多,“作”和“做”就是其中的一对。 “作”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起也,从人从乍。”它的本义是“兴起”。由“兴起”引申出许多义项。《说文解字》中没有“做”这个字。《康熙字典》里说它是“作”的俗字。在现代汉语里,“作”和“做”的意义仍然相近。我们只有清楚地认识和严格地区分它们,才不会用错。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中,“作”(zuò)有 7 个义项:①起:振作/一鼓作气。②从事某种活动:作孽/作案。③写作:作曲/著作。④作品:杰作/佳作。⑤装:作态/装模作样。⑥当作,作…  相似文献   

7.
“只要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就可以入选为好新闻”,这一点基本上已为新闻界认可,所以,在评选好稿时人们都把它作为标尺来衡量。可是,却往往有一些主题重大、题材典型,写作精巧的稿件落选,原因何在?我以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忽视了“圆通”二字。古人云:“义贵圆通”。意思是文章的内容要符合事理,无懈可击。一篇新闻稿要想经得起  相似文献   

8.
近代外国来华传教士用罗马字翻译的《圣经》和学化读物,曾使用连接号作为音节的连写符号。例如,厦门话罗马字(又称“厦门白话字”,于1850年制订.是在我国出现最早的教会罗马字)《马太福音》第24章第32节把“无花果”拼作“bü-hoa-kó”。“五四“运动时期以来,连接号越来越多地用于各类书刊.使用过的名称有连字符、连(词)号,连读号等。但使用对连接号和破折号的用法往往没有严格地加以区别。  相似文献   

9.
“走街窜巷”?《工人日报》1998年3月29日一版照片说明文字中有“走街窜巷”一词,“窜”字用得不当。“窜”是乱跑的意思,“窜巷”成了在街巷里乱跑乱钻了。正确的用字应该是“走街串巷”,意思是在街巷中到处走动。这里如果使用“穿”字也可以理解和讲得通。“串”和“窜”读音有些近似,字形稍有变化,可是字义却大相径庭。不可混用。“一窝风”《工人日报》1998年10月3日三  相似文献   

10.
字海辨正     
关于“诸”字请看例句。①、“……指令、函电,全部公诸于世,诉诸国联。”(《于凤呈智救张学良》)②、“每逢新春佳节,呢凤呈祥’一词常见诸寻常百姓的家门上或见之于报端。”(《何谓“龙凤呈祥”?》)“诸”的一种常见用法是作兼词,为“之于”的合音。其中的“之”字是前面动词的宾语,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字弓险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等。因此,第1例的“公诸于世”的“于”字是多余的,应该删去,因“诸”字已是“之于”的合音;“诉诸国联”的“诸”字是用得对的。为了避免前后句的重复,“公诸于世”可改为“公之于…  相似文献   

11.
咬音嚼字     
咬音嚼字●胡晓青【太原由字而词,由词而句,由句而文,以此,琢磨字、词、句、文写得对否、用得妥否、解得好否的事,当为咬文嚼字。本文则为字音字义字式而作,由字而音,由音而义,由义而“式”,某字之音如何读为对,某字之音含有何义,某音之字怎样写为合“式”,即...  相似文献   

12.
浅谈图书馆馆长的用人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图书馆馆长的用人之道李文福(四川阆中市图书馆)用人是一门学问,陈云同志1938年9月,对“抗大”毕业班学员所作的关于《于部政策》的著名讲演,曾提出“了解人”、“气魄大”、“用得好”、“爱护人”十二个字的“用人之道”,对于今天图书馆长如何使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学者崔学古说:“一字粗,即一句不雅;一字腐,即一句不新。作文知炼字,便观之如明霞散锦矣。”(《学海津梁》卷二)这就是说,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一个字用得粗野,那就影响得整句都不雅了;如果一个字用得陈腐,那就影响得整句都不新了。若写文章重视炼字,就会给人以“明霞散锦”的清新之美。一些富有写作经验的老作家,是极为讲究  相似文献   

14.
“风头、猪肚、豹尾”是元曲作家乔吉写作的六字真言,陶宗仪把它解释为“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南村辍耕录》)其中,开头和结尾尤其值得讲究。文章起头起得好,才能抓住“眼球”;结尾收得好,才能有回味。  相似文献   

15.
“的”的多用和漏用《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学报》编辑部李兴昌“的”这个结构助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主要用来表示所属关系和修饰关系,同时还有别的用途。该用“的”而未用,词语间的语法关系就不清楚,影响阅读;“的”用得太多,使人厌恶,也影响阅读。因此,我们在...  相似文献   

16.
《今传媒》1998,(3)
“他”字错用何时休文/雷智勇长期以来,不少作者甚或是一些青年编辑同志,对第三人称“他(他们)”的字义,掌握和理解得不全面,因而在使用过程中屡屡出错。信手拈来三例,以资佐证:①笔者又问道:“如果她(他)只生得一张好脸蛋,而无才能呢?”这位饭店老板略怔了...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汉语中,“作”与“做”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两个字。而且自“做”字在宋代作为“作”的俗字出现以来,两个字在书面语中的用法一直没得到全面而系统的区分,使得这两个字混用、错用的现象一直非常普遍。虽然《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96年7月修订第3版,下同)中在列举词条时已有意识地对这两个字的用法进行了统一和区分,但直到目前,无论是普通百姓、学生,还是作家诗人、编辑记者、文秘人员、语文教师乃至汉语言文字研究专家,对这两个字的书面用法仍没有统一的认识,混用和错用的现象可谓比比皆是。而且即使在许多汉语言文字大师笔下,这种现象也在所难免。例如:以博闻强记、洞幽烛微而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和以殚精竭虑、律人律己都十分严格的李荣先生,在其文章著作中一般都使用“作”字(但也有极少数地方使用了“做”字);而以细腻缜密、清通如水闻名的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却多用“做”字(当然,在其作品中有少数地方也使用了“作”字);而且,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在喜欢用“作”字的钱、李两先生笔下,还是在偏爱于用“做”字的吕先生笔下,竟然都可以找到在同一作品中的同样的语境下“做”和“作”混用的例子,如:……...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写文章一般都用白话,但是文言并未完全消亡,它的某些成份某些语法形式仍然活在我们的文章和日常语言之中。不过,在使用文言词语的时候,须多加斟酌和推敲,避免发生差错。文言用得正确,用得恰到好处,可以使文章生色增辉;如用得不当,则不止贻笑大方,且会搅乱了文意,或者扭曲了作者的本意,令读者莫名其妙,甚至对读者产生“误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在有些报刊文章的病句中,属复句类的,要数转折不当最甚。现分述如下。一、并非转折关系而误用转折词语。此类语病大多是受了口语中滥用“但是”的影响。如: ① (英国伯里市因火灾,琼斯一家)只有五人逃出火海,但琼斯的五十岁儿子彼得脸部和手部严重烧伤,在伯里总医院急救,情况恶劣。“只有五人逃出”跟彼得“严重烧伤”“情况恶劣”之间并无转折关系,这里的转折词“但”应删去。②文艺作品和广播电视、话剧、电影对语言的纯洁(?)健康作用很大。我们要尽量少用方言土语,以利于推广普通话,促进汉语规范化.但如真正需要使用一些方言土语,也要注意用得得当.这段话共三个句子。第二句话说明要尽量“少用”方言土语,第三句话补充说明真正需用一些方言土语时的注意事项。两者并无转折关系,第三句,开头的“但”字应删去。  相似文献   

20.
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性喜古字,他为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起了古里古怪的名字(章叕(zhó)、章(?)(léi)、章(?)(zh(?)),结果呢,人们都不认识,又不好意思去打听,以致于三个千金皆已妙龄仍待字闺中,几乎成了嫁不出去的姑娘。名字用了冷僻的字,充其量是影响正常的交往,如果新闻报道用一些晦涩难懂的词语,出处冷僻的典故,受害的则是广大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